中国古建筑之美,在于多个方面。其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其类型多样,每一类型造型,均具有自身特色,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古建筑,每一个构件,都有美的属性。 结构-艺术 《营造法式》载有殿阶基、迭涩坐殿阶基(须弥座)、踏道台基等几大类。实例如长治崇庆寺大殿、法兴寺大殿等。隆兴寺大悲阁中观音立像下的迭涩坐殿阶基,可谓现存最优美的宋代实例。 长治崇庆寺大殿(局部) 长治法兴寺圆觉殿阶基(部分)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须弥座局部 墙身:除立面门窗小木作、大木立柱(或为梭柱)逐渐生起、侧脚而外,最具代表性者无疑是斗栱。斗栱在我国古建筑中出现较早,目前已出土战国砖斗栱实物,种类多,且颇为成熟.。 周代木构件榫卯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榫卯 屋顶,由于生头木、角梁、生起等的存在,使得古建筑檐口逐渐起翘;又由于屋檐至角部的逐渐生出,使得角部的屋顶为双曲线,“如翼似飞”。六朝以降,流行定制的举折(架),形成内凹的曲线,又使得屋顶脊部陡峭而檐口渐缓,“吐水急而溜远”。加上多样的脊饰、巨大的体量等,使得我国古代屋顶成为建筑视觉中心。后世逐渐完备的不同屋顶之间的文化等级制,又使得组合起来的建筑组群,极其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单体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 “间”属于平面单位,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从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看平面柱网,就可知室内空间及其上部构架的表现情况。 中国建筑单体平面(一) 中国建筑单体平面(二) 我国古代建筑开间有奇数、偶数之分。秦汉之前,多偶数开间。秦汉以降,偶数开间渐少,隋以降开间多单数。现存唐宋以来的木构建筑,多奇数开间,如1、3、5、7、9、11等,加以副阶最多达13开间者;偶数开间实例较少。 装饰-艺术 古建筑装修(装折)内容,多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花纹,主题鲜明、寓意隽永,寄寓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各地装折均有自身特点,砖、木、石雕合称“三雕”。室内以木雕为主,室外以砖雕、灰塑为主,石雕、金雕则内外兼具。各地建筑“三雕”多有侧重,亦有三者均相当杰出者,如皖南、苏南、赣北、甘肃、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东等地,目不暇接。砖雕:明代以降,砖饰(细)技术快速发展,使用在洞门、漏窗、砖框花窗、铺地(室内、廊庑)、墙身(正面垛头、山墙)、门楼(罩)、屋面脊饰、瓦件等部位。 砖雕:明代以降,砖饰(细)技术快速发展,使用在洞门、漏窗、砖框花窗、铺地(室内、廊庑)、墙身(正面垛头、山墙)、门楼(罩)、屋面脊饰、瓦件等部位。 木雕:古建木构架分大木作、小木作,相应地木雕也分两类:大木、小木。比较而言,大木木雕保存较易、时间长久;小木木雕保存不易、更换频繁。大小木作的做法与雕饰特征,均对鉴定古建年代大有裨益。 石雕:目前,最早的与地面建筑有关的石雕构件,出土于商代初期的高台建筑遗址中,可能属于祭祀建筑构件。秦汉以降,石雕在我国古建中的使用逐渐普及。一般而言,石雕多作柱础、栏杆、台阶、基座、户对、门额、立柱等构件;或作建筑局部,如墙身上的雕饰、界石;或单个的泰山石敢当、拴马桩、石兽、石像生等小品。甚或石构单体,如牌坊、牌楼、棂星门、桥梁等。 ![]() 金属构件:郑州小双桥出土花纹繁缛、线条流畅的青铜建筑构件,“推测应是装在宫殿正门两侧门枕木前端的装饰性构件。从构件形体看,该建筑物规模很大,非商王莫属”。这就是“釭”,或称“金釭”。 ![]() 《说苑·反质》云商代“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小屯殷墟已发现壁画残片。此外,“在土结构的墙体和木结构的梁柱上,悬挂锦绣织物作为装饰,是商周时期宫殿流行的一种装饰手法。例如:在殿堂空敞的前檐悬挂帐幔;堂、室的内墙上悬挂帷幕——'壁衣’;梁下悬挂天花——'承尘’之类”。出土的此时墓葬里的装饰构件保存较好,如“小屯遗址和西北冈王陵出土用大块白石雕刻的柱下装饰”等。 ![]() 苏州木渎榜眼府第山尖灰 天花、藻井:作为装饰手法,同样出现很早。后期典籍中“皇帝临轩”者,类此。早期多用织物,后世小木作、彩画等。因是权力、地位等重要象征,愈加重视。藻井还有防火愿景。东汉应邵《风俗通义》:“今殿作天井。井备东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注“东井八星主水衡”等。汉代墓葬棺椁顶亦绘图案,类似藻井。山东沂南县东汉石墓主室天花则采用斗四之藻井。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第268窟,为“北凉三窟”(401—439)之一,其顶部斗四之藻井与之相似,似较前形制者进步。 ![]() 天花与彩画举例 文献表明,我国古建彩画出现很早。如《论语》:“山节藻棁”。《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 春秋战国时进一步豪奢。《墨子》:“夺民之财,以为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装饰极豪华。彩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建筑上盛极一时,后续的隋唐集其大成臻于化境。此时社会大变动、大迁徙,异域文化随佛教和商贸往来不断传入,秦汉以来的彩画大量吸收异域养分,发展迅速。隋唐五代彩画已相当成熟,创造出属于自身的构图规则、间色制度、纹饰特色及等级法则等,为宋代彩画作的匠作与分科,提供了坚实基础。五代、辽承唐之余辉。 宋《营造法式》中彩画分五种: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其衍生的多种变体,包括杂间装、解绿结华装、黄土刷饰等。 元明清彩画成为整体建筑艺术的有机组成。从属于建筑技艺所需,彩画样式繁复、高度程式化。 其实,从今天存量较多的明清建筑中就能看到,其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无不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绝不仅仅是建筑! 主要来源:周学鹰、李西洋《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