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路第十三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就中庸之行,知进退,懂分寸。 “狂”是行为偏激过分、锐意进取,左派。 “狷”是洁身自好,畏手畏脚,很多事不敢去做,右派。 孔子说,如果不能和中庸之士结交,那么就只剩下狂和狷两种人了。狂是过,狷是不及,过犹不及,都不是良选。但也要看到这两种人的优点,狂者进取,狷者坚守。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人”指南边的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结合其它文献,大概是指“宋人”。宋人是商的后代,商人热衷卜筮。 巫医就是用卜筮给人冶病的人。 孔子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恒心,是做不了巫医的。 孔子评价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正符合《周易》里“恒”的精神。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易·恒》,意思是不能持之以恒地修养德行,半途而废会被人看不起,就有可能承受羞辱。 “不占而已矣”是说“这是告诉那些没有恒心的人是不能够去做占卜罢了。”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在一起。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相似的东西混同。 古人认为,相异相反才能产生和谐,完全相同只会产生单调。 君子是上层,重视和谐胜于平等;小人是下层,要求平等胜于和谐。越没有什么,越重视和想要什么。 孔子尚和不尚同,他讲的礼追求的是和,而不是同。 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善其妙”,人各一面,从来都是参差不齐的,道德上的君子尊重人的不同,追求的是在一起的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而不讲道德的小人则非要整齐统一,步调一致,共同进退,同生共死。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人”指乡党邻里。古代的群众关系主要是邻里关系。 子贡问老师:“如果乡里人都说这个人好,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就是好人?”孔子说:“不能这么说。”子贡又问:“如果乡里人都说这个人不好,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就不是好人?”孔子说:“也不能这么说。”想了想,又补充道:“如果乡里有德望的人都说这个人好,乡里的乌狼混鬼们都说这个人不好,那么这个人兴许是好的。” 群众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群众的评价也不能作为是非标准。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事”“使”同源,下奉上曰“事”,上使下曰“使”。 孔子的意思是:事奉君子容易,但要说服他却难。如果讲得不对,还不如不讲。君子对待下属,总是知人善任、量才而用。 事奉小人比较难,但要说服他却相对容易。小人重利,所以劝说他应以利为中心而不是道。小人对待下属总是求全责备,非常苛刻。 “说”可作“说服”讲,亦可作“取悦”讲。 事奉君子容易,但刻意取悦他比较难。如果你的行为不符合道,虽然你是顺着他的话说或者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但是他并不会高兴。君子使用人比较公正,不偏私。 事奉小人比较难,但取悦他还是比较容易的。小人不讲道义,你只要迎合他,符合他的利益,他就会高兴。小人使用人不看你能力大小,而看你是不是对他忠心,听不听他的话。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自尊自重,泰然自若,但对人并不傲慢;小人外强中干,对他人傲慢,但内心里并不自信,甚至潜意识里是自卑的。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无欲则刚。金刚的刚。 毅,坚毅,威武不能屈服,匹夫不可夺志也。 木,质朴,真情流露。木的反面是令色,令色就是装模作样。 讷,言语迟钝,拙于表达。和巧言相反,巧言就是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滔滔不绝。 刚、毅是褒义词,人们都喜欢。木、讷并不是褒义词,人多不喜欢,但是孔子喜欢。 孔子特别讨厌“巧言令色”,所以就喜欢“木讷”。“巧言令色”不好,但是“木讷”也并不见得就好吧?取其中庸怎么样? “仁”是孔门的最高标准,标准细分,或者说标准和具体要求是刚、毅、木、讷。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愢愢,兄弟怡怡。” 子贡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子贡是适合当外交官,所以孔子跟他讲的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脾气不好,所以孔子跟他讲的都是搞好关系。 切切愢愢(si,1声),切磋勉励,是形容朋友之间的关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怡怡,是和睦高兴的意思,用来形容兄弟之间血浓于水。 孔子对子路说,先和朋友、兄弟搞好关系,才能称得上“士”。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善人,孔子对统治者道德素质划分的一个层次。 即戎,指把民众投入战争。 当时,训练军队很费时间,为使参训的人达到实战要求,孔子说要用七年。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用。 不教民,指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 孔子对军事训练很重视,他认为驱赶未经训练的老百姓上战场,等于是白白让他们送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