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 一

 流星雨刘鑫 2021-07-18

序 一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讲话中表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 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 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 俱进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 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在举国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正被越来越 多的人所认识。 复旦大学教授邓志峰指出,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 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 学者,如孙诒让、廖平、康有为、章太炎(后期)、唐文治、曹元弼、马一浮、 熊十力、梁漱溟等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 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 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社会科学,两者相合, 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抉发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 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 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 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 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 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 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 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 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 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 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 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 - 社会科学、神学等知 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 史。当然,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正在为之努力,期待陆续看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持续编发《范浚研究》更有实质性意义。 (本刊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