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二年的杜甫及杜诗 (小河西) 上元二年的杜甫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但安史之乱并未结束。 三月,崔光远接替李若幽任剑南节度使及成都尹。【《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二月:“癸亥(初八),以凤翔尹崔光远为成都尹、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或此后不久,高适接替王缙任蜀州刺史。 四月二十八日,东川发生段子璋叛乱。因东川节度使李奂奏请撤换梓州刺史段子璋,由此招来报复。段子璋举兵袭李奂于绵州,李奂败逃成都。五月十六日,西川节度使崔光远率部与李奂共同攻克绵州,擒杀段子璋。在擒杀段子璋过程中,西川军牙将花敬定纵容士兵大肆掳掠,残杀数千人,立下平乱之功的崔光远因之被朝廷追究,约在十月郁郁而终,成为叛乱牺牲品。 史料一:《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四月:“壬午,梓州刺史段子璋叛,袭破遂州,杀刺史嗣虢王巨。东川节度使李奂战败,奔成都。”(五月)“乙未,剑南节度使崔光远率师与李奂击败段子璋于绵州,擒子璋杀之。绵州平。” 史料二:《旧唐书-李巨传》:“属剑南东川节度兵马使、梓州刺史段子璋反,以众袭节度使李奂于绵州,路经遂州,巨苍黄修属郡礼迎之,为子璋所杀。”(此史料不确:绵州在梓州北,遂州在梓州南。何来“路经”?) 史料三:《旧唐书-高适传》:“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子)璋,斩之。西川牙将花惊定者,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天子怒光远不能戢军,乃罢之,以适代光远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此史料有误:代光远为成都尹的是严武。不排除在严武到成都之前,高适曾短暂主政西川。) 史料四:《旧唐书-崔光远传》:“(上元)二年,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营田观察处置使,仍兼御史大夫。及段子璋反,东川节度使李奂败走,投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肃宗遣监军官使按其罪,光远忧恚(huì)成疾,上元二年十月卒。” 年初,杜甫游访蜀州新津县,时蜀州刺史仍为王缙。 年秋,杜甫到过蜀州唐兴县,与唐兴县令王潜有交流。时蜀州刺史为高适。 九月,或因肃宗病,去上元年号。《旧唐书-肃宗纪》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制):自今已后,朕号唯称皇帝,其年号但称元年,去上元之号。”《资治通鉴》上元二年:“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约皆以所建为数。”即:上元二年十一月称“元年建子月”,十二月称“元年建丑月”,之后依次称“元年建寅月”、“元年建卯月”、“元年建辰月”、“元年建巳月”。因为建巳月肃宗崩了,元年建巳月改称宝应元年(762)四月。 冬,蜀州刺史高适曾赴杜甫草堂。杜甫也曾再次来蜀州,为皂江竹桥落成赞歌。 秋天严武接替李奂任东川节度使及绵州刺史;冬天严武兼西川节度使及成都尹。严武到达成都时或已近冬末。严武在蜀地与杜甫的交谊自此开始。 上元二年的杜诗 杜诗卷07共收录杜甫上元二年(761)诗作77首。其中七律6首。五律38首。七绝21首。七古4首。五古4首。五绝3首。五排1首。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