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成事遂

 新用户16501297 2021-07-19

图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图片

【河上公注】太上,谓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王弼注】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河上公注】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

【王弼注】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河上公注】设刑法以治之。

【王弼注】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河上公注】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

【王弼注】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河上公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王弼注】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

【河上公注】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重于言,恐离道失自然。谓天下太平也。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己自当然也。

【王弼注】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图片

“太上”,河上公以为“谓太古无名之君也”,王弼以为“谓大人也”,吴澄以为“犹「最上」”。河上公多以现实政治释《老子》,王弼为玄学奠基人,“大人”亦带有此意义。“最上”最抽象。然以下文“其次”而言,则以“最上”为确。“下知有之”,河上公“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最为迂曲,且增义也。细按文义,此章当指现实政治。最上之法,使下民明白“有之”。 “有之”谓何?知自己所有即为己所当有,知己所无有即为己所不当有,亦知随遇而安,知自然之道矣!此为最上之治民。其次,使下民亲己(即君,或上位者)而誉己也!此则多以恩惠施之于民,则民亲其君而誉之。对照“最上”,则以道治民,民不求惠利而知“有之”,则民归自然。若以恩惠施于民,是利之也。如此则民有争,矛盾始生矣!故言其次。河上公:“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亦谓此。王弼“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亦谓偏离道之方向。“畏之”,河上公曰:“设刑法以治之。”王弼曰:“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义同,即放弃“立善行施”,而纯以严刑峻法,使下民畏惧。此法则更“其次”。再“其次”,是“侮之”。河上公:“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既以严刑峻法而令下民畏之,则不可久,故再其次则“欺侮之”。

“下知有之。”吴澄、焦竑均作“不知有之”。胡适、马叙伦、朱谦之均以为作“不”于义为长。吴澄:“谓大道之世,相忘于无为。”似以“不知有之”义更顺畅。此则区分政治治理之层次,由好到差分出四个层次。最上乘者,以无为之道治之,实为顺应自然,民不知有治理者存在,而自然和谐。此仅上古传说之世有之。其次为施惠于民,使民亲之而称誉治民者之德,则文景、开元盛世可当之。再次则视民为下贱之民,以严刑峻法临之,使其畏惧而不敢反抗,此则厉王、秦皇可当之。再其次又等而下之,峻法之外又欺侮之,则有明之帝似可当之,清之臣以“奴才”自称亦可当之。另外,因此则实言现实政治,故释者有以“太上”为君主者。其实此则通贯乃讲君主治理之事,不可以“太上”为君主。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河上公曰:“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此则接上则“畏之”“侮之”而言。既君主之诚信不足,以下民为其刑法威临之对象,为其欺侮之对象,则下民亦不信其君。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王弼曰:“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悠兮”,帛乙本作“犹呵”。意为“犹豫”。孔子曰:“天何言哉!”天地不言,或曰道不言。功成事遂,不仅百姓谓我自然,其实乃因自然。进而言之,天道自然,所谓“功成事遂”,乃现实人事之评价,在超越境言,无所谓“成”“遂”。国治民和,乃治理者依道而和。国乱民乖,乃治理者违道而行。再进之,上所言两种情况,皆道之自然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