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讲古之五)一个看到奏折就酒醒的皇帝

 狐眼碌碌 2021-07-19

宋孝武皇帝宠爱的殷贵妃死了,安葬之后,屡次和一班大臣到墓地逗留,他对刘德愿说:“你哭一哭贵妃,如果哭得悲痛的话,一定给你大大的奖赏。”刘德愿马上就痛不欲生地大哭起来。宋孝武帝很高兴,封他做了豫州的刺史(军政一把手)。宋孝武又叫医官羊志哭,羊志也抽抽嗒嗒起来。过后有人问羊志:“你哪里来的这副急眼泪?”羊志当时“小三”刚死,回答说:“我那天自己哭我死去的小妾罢了。”

——据孔仲举《续世说·排调》

点评:我无聊,数了一下原文,不算标点,这则轶事只有86个字,现场感比一幕话剧还强,状貌形容,栩栩如生;人情世态,跃然纸上。特别是刘德愿“应声便号恸”的“应声”二字,生动得一塌糊涂,简直令人膜拜。“号恸”一词更是传神,小声哭叫做“泣”,大声哭方为“号”。大悲无泪,椎心泣血,真伤心往往是哭不出声的。这号而恸,有一种强烈追求表演艺术的色彩。想象一下他在那儿哇哇大哭的样子,让人简直要笑出猪叫。

那个医官羊志也是个一等一的演员,一副急泪,跟猴子的性欲一样,说来就来,根本不用像某著名卫视上某个演员自称的那样,要用芥末来抹眼睛。他真是个“实诚”人,坦承自己当时哭的是“小三”。说实话,就算是这样“移情”,换一般人也未必能做到,说明他真的对“小三”有感情。

书上没说羊志最后封了个什么官。要是皇上知道他的哭是“移花接木”,不知道算不算造假,以犯欺君之罪砍了他脑袋。

刘德愿和羊志应该算是哭丧业的鼻祖吧,“替人哭丧”这类服务现在如火如荼,成为三百六十五行中老树发新枝的新行当。这大概是唯一一种“质量与真假无关”的服务业,只要受雇的人哭出声就行,哭得越大声越好。以哭声大小论价,并不问你是否动了真情,哭的质量如何。

一般人可能觉得这两位“来之能哭,哭之能封(官)”的家伙好笑,其实更好笑的是要他们哭的刘宋孝武帝。一是不知道他是什么心理,自己日里夜里厮磨的宠妃死了,自己哭就是了,两情缱绻,音容笑貌,充分理解“伤心总是难免的”;但对别人来说,这也太强人所难了,说雅,叫“风吹绉一池春水,干吾底事”;说俗,是“别人结婚,关我鸟事”。二是他实在大方,哭一哭就给了一个州刺史——不过历朝历代这么“慷慨”的皇帝真不少。刺史最早的职能是“持刺巡察”,属于身衔皇命监督县的巡官,后来变来变去成了地方守官,但品秩怎么也得在六品以上。这国家固然是你的,但乌纱帽这样随便派发,能经得起多少折腾呢。

宋孝武帝姓刘,名骏,是南朝刘宋创下“元嘉之治”的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大哥刘邵“弑”了老子,他从大哥那里抢来的皇位。他是人性善恶汇于一身的集大成者,雄强有为,同时又无恶不作。他当了11年皇帝,死的时候35岁。在位期间,削藩废王,推崇佛教,写诗作文造诣不低。

刘骏的毛病是惯出来的。他从小就喜欢捉弄大臣,给他们每个人都起外号作乐。当了皇帝后好赌烂饮,酒量极大,通宵达旦喝得酩酊大醉。他有一项“特异功能”:只要奏折一到,马上穿上朝服办理,一点醉态也没有,弄得手下都不敢怠慢。所以决没有什么“签字须喝酒,喝了酒什么字都敢签,但签什么都不算数”的问题。

刘骏最为人诟病是他的好色,简直就是一头非洲矮黑猩猩。史书上说他“不避戚谊”,连他的儿子、南朝刘宋废帝刘子业即位后,也指着画像骂他:“此渠大好色,不择尊卑!”还给他画了一个酒糟鼻。不过,如果你据此认为刘子业是个好鸟就大错特错了,他淫乱的程度一点也不比他爹逊色。

刘骏与他母亲路惠男乱伦的事,历史上还有一些争议,但他临幸自己六叔、南郡王刘义宣的四个女儿,弄得六叔造他的反,却是写在《资治通鉴》上的。前头说的殷贵妃就是刘义宣的一个女儿,被刘骏霸占后,这件事成为国家头等机密,谁说出去就掉脑袋(“假姓殷氏,左右言泄者多死”)。

南朝刘宋执政不到一个甲子,历经八任皇帝。小时候背唐诗宋词,在辛弃疾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只记得“人道寄奴曾住”的刘裕刘寄奴,以及他的儿子,“元嘉草草”的元嘉皇帝刘义隆。除了这父子,从刘裕的孙子刘骏以后都是一水的混蛋,真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刘寄奴黄泉之下情何以堪!

虽然从本质上说,任何历史都是记录者“自己的历史”,属于记录者的“主观影像”,但各种稗官野史都不约而同记录下南朝刘宋这些恶心事,像多棱镜一样,说明那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朝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