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荷文苑】殉难忠烈何复

 清荷文苑 2021-07-19

【编者按】

     何复,字贞子,号见元,平度前曲戈庄人(今属平度市云山镇)他的壮烈事迹令人扼腕长叹,他的忠烈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是从平度走出去的像“文天祥”一样彪炳史册的忠烈人物。

【七律·殉难忠烈何复】

/张馨匀

忠烈当年赴国难,成仁取义动朝端。

孤城日落烽烟急,略地风高杀气寒。

堪悯无君焦土守,犹悲绝食褛袍宽。

魂归故里金台祭,青史垂名万古磐。

明末殉难忠烈何复传略

张忠强

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也就是明朝最后一年的三月,在畿南重镇保定府曾经发生过一场空前惨烈的保卫战,对于守城的明朝军民来说,这是一场根本无法胜利的战斗,也是保定城历史上最壮烈的保卫战!守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明朝保定知府山东省平度州人何复,他的壮烈事迹令人扼腕长叹,他的忠烈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是从平度走出去的像“文天祥”一样彪炳史册的忠烈人物。

生不逢时何复入仕

何公讳复,字贞子,号见元,平度前曲戈庄人(今属平度市云山镇),少时家庭贫寒,自小喜爱读书,聪颖勤奋自励,开始写文章就开始有警人语。当听说平度城里有人结“文社”,他积极入社,“旦往暮还,往返八十多里,虽盛暑严寒不废也。”从小“忠主孝亲、为国救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等古训在脑海中深深扎根。崇祯三年(1630 年)中举,崇祯七年(1634 年)中进士。此时,明王朝的政权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天启七年(1627 年),山西发生灾荒,遍地都是灾民,在澄县灾民

王二团结几百个饥民,冲进县城,杀死知县,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响应者四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参加农民军。崇祯六年(1633 年),农民军转战于河南、湖广等地,农民起义开始形成全国性大起义。

此外,关外满洲铁骑也虎视眈眈地觑觎着日益没落大明政权。何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仕途生涯。

五百精兵来降

何复初任河南嵩县知县。嵩县地处中州冲要,时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所过州县皆破,唯嵩县难下(为完区)。农民军日夜攻城,何复督兵血战,露宿城上激励军心。招在籍的知县吴道周,副榜傅于仁,诸生刘月江等统领官军。遣刘月江镇守屏风寨,与嵩县城形成掎角之势,农民军不敢来攻。后张献忠领兵前来攻城,守城的将士分兵出击,农民军大败。当追到蛮峪岭,遭到埋伏,诸生王元锡射杀数十名敌军后战死。何复素衣哭祭,嵩县军民守城的意志更加强毅。当时农民军所向披靡,唯独害怕何公领导的嵩县官兵。魏如友是李自成手下一个小头目,他足智多谋,射箭百发百中,在多次与何复领导的官兵作战中,被何公的忠义之举所感化,率五百精兵弃甲前来投降,赤膊上身跪在城下说:“从贼非不得已也,今见公仁勇,愿乞命为向导。”何复见他确实是真心投诚,把他们纳入城中。魏如友投诚后,嵩县官兵更知农民军的虚实布防,战无不克,生擒起义军骁将九条龙、坐地虎。明军声势大震,农民军不敢冒犯嵩县达两年之久。何复安心治理嵩县,抚恤百姓,让无家可归的百姓回嵩县生活。当嵩县相对平静时,阉宦方某听说嵩县无战乱,就派人去嵩县开矿虐害百姓,何复及时制止了这一残害百姓的行为,方某授意有司弹劾何复,何复竟被罢官遣戍。消息传出,嵩县军民无不痛苦流涕前

去送行,说:“何公去,嵩县必为闯贼所陷。”何复安慰军民说:“望你们精诚一心,同守乡里,以慰我平生之志。”说完洒泪而别。

李自成闻知,立即亲领大军从洛阳来攻嵩县,魏如友等誓死抵抗。自成招如友曰:“何知县已去,汝为谁守?”如友不应,李自成见劝降不成,亲领大军攻城,守城的明军誓死抵抗,但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嵩县沦陷。魏自友被捆绑带到李自成前,大骂道:“汝等祸国殃民,国

无宁日,民不聊生。何知县乃真忠君爱国之士,嵩县若没有你们,百姓安居乐业。我投靠他不是为了加官进爵,只是为了一个忠字和义字,今天我只能以死相报何知县的知遇之恩了,你们动手吧。”李自成大怒,即令杀掉魏如友。接着屏风寨也相继失陷,守寨的刘月江战败被杀,大呼:“此可以见我何公矣!”嵩县和屏风寨等处相继沦陷的消息传到何公耳中,他悲痛欲绝,面对嵩县方向哭道:“苦哉!我嵩县黎民!痛哉,我嵩县百姓!我愧对你们啊!”“国家昏乱,有忠臣”。此时大明的江山如风中之烛,人心惶惶,州县官员当中难得有忠勇爱民之才,于是“言

官多论荐”,何公被重新起用,任英山知县(属南直隶安庆府)。时英山县是农民军聚集的地方,何复公到任后,大力清理农民军,治理英山像嵩县那样,百姓安居如初,政治清明。因政绩卓著,抵御张献忠农民军有功,升任中央工部主事,进员外郎。

起义军包围保定城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正月,李自成大军从西安出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到达京城外围地区,京城危在旦夕,崇祯帝任命何复为保定知府,皇宫召见时嘱托:“保定,朕冯翊也,乃畿南重镇,惟尔往之。”何复领旨,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时农民军所到

之处,明军守将大多开城出降。刘芳亮率领的农民军到达正定府,正定游击(明朝的中级军官)谢嘉福杀死巡抚(高级军政长官)徐标,投降。农民军势如破竹,向保定逼来。何复到保定赴任前,同朝的官员劝何公说:“可以毋往,在部亦为君守。”公言辞坚决回答:“君命不可违,

保定,复死所也,且焉知不能谋勤王之师乎?”于是,只携一仆出彰义门

奔赴保定。途中遭遇农民军围追堵截,仆人遇难,何公突出重围,孑然一身入保定城。此时代理保定知府事是保定同知邵宗元,见面后,公拿出朝廷任命诏书以示众人,宗元说:“大敌当前,何知府赴保定共破闯贼,此乃百姓之福。”接着双手奉上府印。何公说:“公部署已定,印仍配之,我相与戮力可也。”接着何知府领大家一起拜谒城隍庙,城隍乃守护城池及庇佑黎民百姓的攸关大神,内中还供奉历代为城池捐躯的英烈。公入明伦堂,为众人讲《论语》中的《见危授命》章,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国家危难之时,舍身取义乃我辈之本分,我辈当仿历代殉国者,誓死与城共存亡。”何公慷慨激昂,守城将士视死如归。

三月十九日,刘方亮率领的农民军浩浩荡荡来到保定城城前,络绎不绝足有三百余里。有数十名小校骑兵穿着女人衣服呼啸而至,对城上人喊道:“我等所过百余城,大都开门远迎;如遇不降就遭屠城。且京城已破,汝为谁守?”士兵把农民军用箭射到城上的降书递上,何公、邵

宗元、张罗彦等人看后怒发冲冠,将劝降书撕得粉碎。当得知崇祯帝已在景山自缢的噩耗,知府和保定士民皆泣不成声,不约而同地向北方叩拜,发誓为皇上效忠,以死相报。御史金毓峒说:“此正为君报仇之时。百姓应晓以大义,方能鼓舞士气。”于是何公、邵宗元等命令守城军民

每人将一枚崇祯铜缀于颈上,以表示为江山社稷而战要誓死效忠大明朝廷,并为死去的崇祯皇帝报仇。张罗彦、金毓峒等人把自己的家财献出犒赏军民,金毓峒的妻子甚至把自己的金簪耳环摘下献给守城将士。这时刘方亮命令从四面一齐攻城,云梯被搭上城头,众多兵士手持短刃,边骂边往上爬。保定的城墙始建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后屡次加固,可谓城高壕深,易守难攻。何公、邵宗元等带领军民镇静地坚守城池。安排青壮之人都上城头防御,为防备奸细出入,城内大街小巷已被砖石和木栅堵塞,老人和稚童手持木棒站在街口,来往的人必须手拿官府的路条才能通过。就在这危机时刻,负责西征逃到保定避难,实已投降大顺的大学士李建泰主张开门投降,何公和邵宗元等坚决反对,公大声呵斥道:“我为大明朝廷守土,义不降,欲降者,任自为之。”李建泰羞愧难当。何公身先士卒,分守保定西北城角,他亲自点火炮轰击农民军。不久,反明军的炮火击中了西北城角,何复被炮火烧得昏死过去。接着南城门失陷,大顺军自城南攻入,邵宗元被俘杀死。西城门失陷,金毓峒被俘,押解至三皇庙水井,金推倒士兵,投井而死。而张罗彦一门二十三人为国殉难。保定城在激战六天六夜之后终于全线失守,这一天是一六四四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何复为明殉难刘方亮率部所过百城,从未遇过如此顽强的抵抗,代价惨重的他发誓要屠保定城,左右谋士说:“明知京城已陷,皇帝驾崩,军民依固死抵抗,此乃为义而战。义城不可屠!”刘方亮方才放弃屠城打算。保定保卫战为“忠”而始因“义”而终!何公被俘,他和几个将士被带到刘方亮前,公怒目大骂道:“我乃保定知府,有死而已!忠君报国,死得其所。我生为大明臣,死为大明鬼!可怜我保定黎民受此涂炭,此乃我知府之罪也,我愧对保定城父老。汝等犯上作乱,祸国殃民,恶报必在其后!”方亮久知公乃忠义之士,不忍杀害,弃之而去。众人把公抬到一角楼处,说:“皇上驾崩,身为大明臣子,焉能苟活?我要随君而去,至死不渝!”大家把他放到墙角,何公奋力撕下一角衣服,抹了抹自己正流在地上的热血,翻身在墙

壁上赫然写道:“明臣何复死难处。”毅然绝食而亡。大家跪拜在地,泣不成声。

作为朝廷命官,何知府报效国家尽忠尽节,作为父母官,何公为黎民百姓死而后已,慷慨精神气壮山河。何公殉国后被运回故里平度,幸身后遗一子,名士凤。

清军入关后,清初的舆论一致赞美他。清朝“国初御史第一人”李森先曾题《赠保定太守何公殉难》,诗曰:

蛇豕无端动鼓鼙,金台何地不鲸鲵?

潼关三道千钧恨,渤海孤臣五岳齐。

秋满霜残燕水瘦,月明枫老杜鹃啼。

吟成楚泽招魂赋,绝代风流亘古题。

清朝顺治二年平度知州刘继昌题诗

《赠保定太守何公殉难》

自古丹心不可移,黄堂耿耿烈堪垂。

身全节义殉君难,气作山河壮国维。

冰雪砺成千载志,董狐应有万年推。

忠魂常抱啼鹃泪,辞却金台带血归。

清廷为何复立大传《明史·忠义传·何复传》。乾隆年间,赠何复为太常寺卿,谥号“忠烈”,并敕保定府建祠纪念,春秋致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