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家在思考的5个问题

 置身于宁静 2021-07-20

“我家孩子文科,可不可以报考哲学专业?”

“哲学专业好不好找工作?”

……

高考结束后,几位朋友问我这些问题。其实,对于高考专业选择,我一般没有具体的建议,因为我个人认为报考大学专业主要考虑“兴趣+特长+未来市场需求”。至于是不是要报考“哲学专业”,我们还是先看看“哲学”到底在讲什么吧。

哲学家在思考的5个问题

戴维.罗克里克在其《哲学思考》一书中认为,哲学主要在讨论五个问题:

一、我们是社会动物还是政治动物?

主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是需要他人存在才能成为自己的人,还是天生孤独的人?

1、卢梭的回答(《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自然人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健康、财富或成功观念,饿就进食,困就入睡;他们欲望没有超越自己的物理需求,生活集中在当下和极其短期的未来。自然的人感到舒服的时候,就是单纯地感到舒服而已;他不会忧虑明天是否会感到舒服。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既没有科技也没有想象力,它们天真无邪,自由自在;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和,一切都是自发的。

在自然状态下,激励我们的是“自爱”;在社会里,激励我们的变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东西。在社会里,我们想要或者认为自己想要的,都基于我们对自己看上去会怎样的一种想象;我们看中的事情不再是谁,而是谁看起来怎么样;是什么和表现得什么样是大相径庭的,由这种区别而来的是虚伪、炫耀、欺骗、狡诈,以及它们所滋生的所有恶习。

卢梭认为“人本性是好的”----在自然状态下我们生活得简单、平和、天真。千万不要认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主张我们回到自然状态里去,这是断无可能的。一旦坠落,便永世不得回头。

2、亚里斯多德的回答(《政治学》)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生而不平等。有的人能够运筹帷幄,天生就适于做统治者和主人;而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动的人是被统治者,是天生的奴隶----这样一来,主人和奴隶的意愿都得到了满足。亚里斯多德说:自由人统治奴隶,男性统治女性、成年人统治儿童。

思考:在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动物和卢梭的孤立动物的争论中,你离谁更近一些?

二、我们该怎样做?

主要回答的是:在真的去做什么之前,你会停下来问自己“我们是否应该这么做?”

1、穆勒的回答(《功利主义》)

穆勒道德理论的基础: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是正确的;反之,会产生不幸福,这种行为就是错误的。他将此称为功利主义。

做任何事情时,我们要问自己:我这样做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幸福,还是更少的幸福?在穆勒看来:我们在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关注点应该始终在我们行为的后果上。

2、康德的回答(《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对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一个行为的后果来确定这个行动的对错与否这个观点,康德是予以否认的。康德认为:除了善意以外,不要指望任何事情能被无条件视为良善。善的品质:实际上是你的意志在指挥你的行动,正是这种意志将品质上的或者潜在的善变成真正的善。

从道德的角度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去完成事情的意图。道德价值不取决于行动目标的实现,而仅仅取决于意志的主观原则。

思考:穆勒的道德理论是从后果出发的,它要求我们去面朝未来;而相比之下,康德却让我们原地站着不动,仔细审视我们的准则。你离谁更近呢?

三、我们该效仿谁?

主要回答的是:我们到底该向往什么?美满人生的完整表述究竟是什么?人类的卓越品质是什么?我们之中有谁是别人效仿的最佳典范?

1、亚里斯多德的回答(《尼各马可伦理学》)

人类的一切行为乃是为了某种“善”----一种“终点或目的”;每个目的,都只是另一个目的的手段。幸福必定是至善,这就是人类的终极欲求。

2、尼采的回答(《论道德的谱系》)

尼采认为,那些道德家们宣称自己为他人的福祉忧心不已,但在他们道德说教的背后,其实在表达着对自我肯定和权力的迫切需要;这些扭曲的灵魂,他们对别人的谴责掩盖着自己的贪欲;他们对恶的讨伐,实际上是自我仇恨的表达。道德家们只有通过将做错事的人严厉斥责为“恶”,因而理应受到惩罚,才能保住自己作为“善”的地位;他们虽然公开宣扬自己的博爱,但真正享受的却是给予惩罚;虽然他们谴责傲慢的原罪,自己却又自豪地这样做。

卓越的生活是从道德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能够歌颂它自己的特殊力量。

3、孔子的回答(《论语》)

孝悌是我们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里的一切美德的根本。要维系高效的社会体系,至关紧要的工具便是仪式。人的终极目标即成为君子。

4、老子的回答(《道德经》)

对老子而言,最能体现人类最佳状态的是孩子。孩子不会花时间讨论自己想做什么,他们直接就去做了,不负责任、乐天派、只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道家的工作,便是顺应事物的流动行事,而非试图通过推理或技术掌控事物。不刻意去追求专业的成功,你才有机会取得专业的成功,正所谓“无为”。

思考:亚里斯多德和孔子是“目的论者”:认为人类的善是一个稳定的目标,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个目标;尼采和老子是“非目的论者”,反对任何形式的目的论。你离谁更近呢?

四、我们了解些什么,怎么了解?

主要回答的是:我们所了解的到底是什么?

1、笛卡尔的回答(《谈谈方法》)

笛卡尔希望能学习到:清晰而可靠的知识,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只有数学能够满足笛卡尔的求知欲,因为数学带给了他所渴望的清晰和稳定性;他认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笛卡尔认为真正的知识所必需的东西:一种方法,一种旨在实现确定和可靠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真理主张的系统过程。

我思故我在:只要我在思考----实际上,只要我在怀疑某种事物的真实性或者怀疑外界的存在----我就可以肯定我的存在。最美的“神”一定是存在的。一旦“我思故我在”和“神”就位,我们便能忘掉它们,转而开始从事日常的事业。

2、休谟的回答(《人类理智研究》)

休谟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一切的观念或微弱的感知,都是我们的印象或更鲜活的感知的摹本。心灵的全部创造力,只不过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调换、扩大或缩小的能力而已。因果是可以被揭示的,但不是通过推理,而要通过经验。

思考: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休谟的经验主义,你离谁更近?

五、何谓当下?

主要回答的是:时间度量和时间意识到底是什么?

1、奥斯古斯丁的回答(《忏悔录》)

成为自己,需要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关联。唯一真正合适的或者甚至合理的做法,是祈祷;只有通过与永恒之间虔诚的关系,才能最好地捕捉到身为暂时性存在的自我。

面向永恒、面向天主,才是身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时间性生物应采取的唯一理性的姿态。背离天主,与那些转瞬即逝的事情为伍,我们便有了原罪----不是因为这些事情邪恶,而是因为他们的短暂。

2、尼采的回答(《古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存在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是“是”,一切都在生成。如果一切都在生成,那在时间流逝过后,“我”便无法保持还是那个相同的自己。

思考:“存在”或“生成”,你离谁更近呢?

总之,哲学的历史就是对立思想的一系列分歧和争议,而且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位毫无争议的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