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经书概述•孔子与五经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孔子第一个创办私学并编写教科书

我们讲经书,不能不首先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孔子。

孔子出生在东周,所处的时期也被称为春秋。那个时候,周王室的力量已经薄弱,原来听从周王室的诸侯国纷纷壮大,不听话了,彼此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整个社会秩序越来越走向紊乱。

人们缺乏信仰,思想混乱,再加上战争,民不聊生,普遍活得很痛苦。

那个时候的教育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本来,西周初期,经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努力,特别是周公成文武之德,继承夏商以来的好的传统,革除糟粕,制礼作乐,使中国真正走入礼仪之邦。那个时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好时代。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特别是周王室衰败后,整个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礼义被抛弃。就连把持在贵族手里的文化教育也是充满了功利,只考虑地位和权力,只考虑短期利益以及牟取这些利益的手段,而不重视更为重要的做人问题。

他们更没有意识到如何做好一个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

孔子认识到当时贵族把持的官方教育的局限:

    第一,看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弊病;

    第二,当时的官方教育只有很少数的贵族有条件去学,一般人没有条件;

    第三,社会动荡,使得不少贵族破落,同时也有一些平民抓住有利机会,摆脱贫穷命运,想要获得知识。

这种阶层的剧烈变化,使得孔子有条件自己办学,天时、地利、人和,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了私学。

孔子办学非常成功,门下三千弟子,来自各诸侯国,通六艺者72人(也称72贤)。孔子自然也是名声在外。有位鲁国大夫名叫孟僖子,临终前还一再叮嘱自己的两个儿子,孔家要出圣人了,让两个儿子一定要跟随孔子去学习。

总而言之,孔子一生,在政治上东奔西走,并不是很得志,但他抓住了教育,也就抓住了根本,最终成为比任何一位政治家都更加了不起的万世师表。

办学的过程中,自然需要教材。以前的贵族教材有精华也有糟粕,根本不能满足办学需要。所以,孔子决定自己编订教科书。

然后,孔子便开始成年累月地整理已有的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繁就简,以中正的态度,通过编订教科书的方式,全面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也使自己成为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编订的教科书,后来被尊奉为经书,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中国人,或多或少没有不受这些教科书影响的。当然,很多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六艺,就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

六艺又被称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由于当时没有乐谱,六经中的乐没有流传下来,于是大家又习惯上称五经。

五 经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诗,就是《诗经》,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诗歌。

汇集了孔子之前留存下来的优秀诗歌,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春秋之前的古书,本来就不多,有些还被后世篡改过,唯有《诗经》没有被篡改,非常真实可靠,这就使它更有价值了。

所以,我们如果研究上古史,就不能不看《诗经》。

《诗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文学的源泉。

我们现在会觉得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很有文采,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之所以很有文采,其一大原因就是,他们无一不从《诗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且常常套用《诗经》中的诗句。

比如说曹操的名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挈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首诗很多人都喜欢,觉得曹操此诗非常了得,神采飞扬,有风云之气。但熟悉《诗经》的人会发现,曹操的诗句很多都引自《诗经》。

比如,《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听完这首诗歌,我们会发现曹操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完全出自此处。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听完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曹操不仅引用这里的诗句更多,而且诗歌的主旨也与此诗类同。

这些诗句现在也常被我们所用,只是我们不一定清楚它们原来出自这儿。

比方说,我们会说“青青河边草”;

再比如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她的名字“呦呦”不就是出自呦呦鹿鸣吗?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国诗词大赛》,人们惊叹选手们懂那么多的诗句,觉得他们真有学问,其实,他们懂得的诗句多是《诗经》之后的作品,《诗经》才是我们更应该去熟知的,它一直默默地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

我们前面提到了《诗经》的文采和它的一些价值,其实,在孔子眼中,《诗经》最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这些。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编订《诗经》时,当时流传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但孔子只选定了这305首。

他选这些诗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是要激发学生志气、引导学生方向的。

我们常说的《诗》以道志,这个诗就是指的《诗经》。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表达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有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在贫穷的时候不去谄媚奉承溜须拍马,在富贵的时候,也不忘乎所以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但却乐于道,纵然有钱却谦虚好礼。’”

隐含的意思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作为一个人都应该知书达礼。

听了这句话,子贡接上孔子的话头,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什么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这是个比喻的说法,当时的人制作玉器或者骨器,要经过切、锉、刻、磨等多道工序,《诗经》中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人也应该这样不断地经过各种磨练,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听到子贡这句话,高兴地说:“子贡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关于《诗经》的话题很多,我们以后再慢慢说。

《书经》

书经,指的是《尚书》。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

所谓《书》以道事,就是说,《尚书》是记事的,相当于一部上古王室档案的选编,记载上起尧舜禹,经过夏、商、周,最后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君臣的言论和事迹。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受到孔子的推崇,也深深地影响着孔子的学生们。

上古君臣的言行为孔子学生的修身提供了典范作用,同时,当孔子的学生们后来活跃于政坛商界时,《尚书》中的事迹也常常启发着他们。

对于孔子学生后来的成就和在当时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年,楚国的国王想要重用孔子,打算封给他七百社的土地。

七百社是多少呢?当时的一社有25户人家,七百社就是17500户人家。就是说,如果这些土地封给孔子后,这17500户人家就需要全部听从孔子的。这在当时自然是非常优厚的待遇。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楚国掌管国事的令尹子西不愿意了,想出一个说服楚王的办法。

他问楚昭王:“大王的外交使臣,有能赶得上子贡的吗?”

楚王想想:“没有。”

又问:“大王的令尹中,有能赶得上颜渊的吗?”

楚王回答:“没有。”

“那么,大王的将军元帅中,有没有人能赶得上子路?”

楚王回答:“没有。”

又问:“大王的地方官吏,有没有人赶得上宰我?”

楚王仍旧是同样的回答:“没有。”

这个对话中提到的子贡、颜渊、子路、宰我,都是孔子的学生,在当时已有这样被公认的能力,可见孔子的教育在当时确实非常成功。但这也成为子西反对楚王重用孔子的一个理由。

最后,子西对楚王说:“孔子政治上是有一套和我们不一样的主张和做法,他想实现周公的事业,你重用他,楚国还能不变天?”

楚王一听,打消了重用孔子的念头,他的弟子们自然也不能受到重用。

但我们要知道,孔子的弟子后来在政坛商界以及教育领域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传播着孔子的思想,传播着经书的内容,所以后世称他们为贤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教学成果。

我们再返回来说《尚书》。《尚书》与《诗经》一样,在数千年间,一直在塑造中国人心灵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

美中不足的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项羽火烧秦宫后,《尚书》的不少内容被遗失,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不完全是孔子那时候的教材,其中有些部分是后人伪造的。

《礼经》

五经中的《礼经》,孔子时是指《仪礼》,共十七篇,详细记载了周朝的各种礼仪。其中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等等。

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认为没有礼,一个人无法真正成人,无法很好地与别人交往,国家无法治理,整个社会也会没有秩序,无法长治久安。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现在我们虽然没有那么繁琐的礼仪了,但如果一个人待人没有礼貌,我们会不愿意和他相处。

《仪礼》中的记载非常繁琐,在中国很长的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的礼首先应该在内心,有的人即使再懂得各种礼仪,而其内心肮脏,专在背后干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样的人,我们称其为伪君子,照样不可取。

所以,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更侧重于内在的道理和内在的修为,后来人们说《礼》这部书时,往往指的是《礼记》。

《礼记》本来是对《礼经》的补充,是阐发《礼经》中蕴含的道理,处于从属地位,但后来也成为九经和十三经中的成员,而且后来居上,越来越受重视。

《易经》

《易经》, 最早是用来占卜算卦的。

相传伏羲氏仰观天文,画出八卦,占卜未来。

过了很多很多年之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八卦的基础上演绎为六十四卦。

孔子时,又在文王六十四卦的基础上阐发道理,做“文言”等篇目。

经过这样起码几千年的过程,到孔子时,《易经》已经不再是专门占卜吉凶祸福的书籍,而更侧重于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天地人生之道。

《易经》的易有三层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说它简易,是指它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两样,即阴爻和阳爻。

说它变易,就是通过阴爻和阳爻的组合,组成八卦,就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又通过每卦六爻,演变出64卦,如此能够演变天地人间万象。

“不易”的意思,就是在变易当中,有不变的宇宙规律。

我们常讲历史规律、社会规律,都包含在宇宙规律当中。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宇宙万物在有序地运转,人也在其中。

《易经》是一部非常神奇的书籍,为中国思想文化、医学数学等许多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很多哲学家,例如熊十力、张岱年等人,都提到《易经》将在人类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多了解一下。

《易经》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春秋》

《春秋》记载了孔子所在的国家——鲁国的历史。

孔子编订这一史书时自然有他的着眼点。其实每一位写历史的人都不免要夹杂自己的态度,即便都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事件的选择和详略上,也能或隐或显地显示编订者的观点和目的。而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家,更是如此。

不止是古代读书人必须读《春秋》,以便从历史教材中获取间接经验和鉴戒。有些带兵打仗的人也读《春秋》,三国时期的关公就是一位代表。

《春秋》本身并不很长,它通常与它的注解本一起出现。它的注解本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现在我们见到的多是左丘明做注解的《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

以上所说就是儒家经典中的“五经”。

不过,在孔子的时候,《诗》、《书》、《礼》、《易》、《春秋》还没有被称为经。被称为经书是汉朝。

从孔子到汉朝,这些书籍曾经历过被完全灭绝的危险。而它们的重新被重视,而且并扩展,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对我们现在很有启发。

以后有空,我将继续讲讲五经到九经再到十三经的历史和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