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十力:达不到证量境界,人终究会感到太渺小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熊十力先生对证量有透彻的体悟和洞见,而其文皆是文言文,且有可进一步阐述处,故特录其原文,并加以发挥。熊十力原文用黑体字,我的阐述用红体字。(张建安)

 
问:云何证量?
熊十力答:吾人唯于性智内证时(内自证知,曰内证。禅家云,自己认识自己),大明洞彻,外缘不起(神明内敛时,不缘虑外物故)。□然无对(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故无对),默然自了,是为证量。

张建安阐述:
证量,其实就是自己获得彻底的觉悟,达于内圣,而很自然地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再无障碍。
这是从内外的角度来阐释证量:默然自了,外缘不起,如何能做到?
饶宗颐曾说:“王国维没有达到证量,达到证量的是马一浮。”此语如何评价?需考证、思量。

熊十力(前排右三)、马一浮(前排右四)等人合影

熊十力:吾人须有证量之境,方可于小体而识大体(小体,犹言小己;大体,谓宇宙本体。二词并见孟子,今借用之),于相对而悟绝对,于有限而入无限,是乃即人即天也(天者,本体之称,非神帝)。人生不获证量境界,恒自视其在天地间,渺小如太仓之一粒,庄生所以有人生若是芒乎之叹。
张建安阐述:
从小体到大体,
从相对到绝对,
从有限到无限,
境界由此拓展,
乃至到人天合一之境。
由此正面阐述为什么要有证量之境以及证量之境的意义何在。
然后又从反面阐述:如果不获证量境界,人终究会感到太渺小。



熊十力:证量,止息思维,扫除概念,只是精神内敛,默然返照(默然者,寂定貌。照者,澄明之极。返照者,自明自了之谓)。孔子默识,即此境界。
张建安阐述:
止息,一种修行的功夫。关键在于体察呼吸之间的间隔。
熊十力这里用止息思维,如此若能完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也是功夫。
孔子达到了证量境界。熊十力非常看重这一点,曾多次提及。

孔子塑像
熊十力:人生惟于证量中,浑然与天道合一(易云与天合德。天道,谓本体。合一是形容词,其实人即是天。非以此合彼也)。
张建安阐述:
此处便是人与自然完全合二为一了,也与“我心即宇宙”相通。
由此能养我浩然正气,乃至由大我而无我,由无我而无任何隔阂,从而达于至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