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数学家王元,别忘了他用十年时间为老师华罗庚写传记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于2021514日中午124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这件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在纪念这位了不起的数学家。


中国数学会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发公告概述了王元先生的人生历程与主要成就:
 
王元先生1930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经陈建功、苏步青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跟随华罗庚先生研究数论,曾任数学所所长与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元先生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是中国在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他与华罗庚一起开拓了高维数值积分的研究方向并创造了“华-王方法”,他在代数数域上的丢番图分析以及数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成果。
王元先生的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华罗庚数学奖。
 
最后所做的评价是:
 
他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国数学的重大损失。
 
科学网刊登了《中国科学报》的文章《悼念!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逝世,曾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卓越成果》。在王元的简历中,对他与老师华罗庚的介绍更详细一些:
 
经陈建功、苏步青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指导下研究数论,曾任数学所所长与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他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为中国夺得了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他与华罗庚一起开拓了高维数值积分的研究方向并创造了“华—王方法”,他们的专著《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英译本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后,英、德、日、奥等十多个国家的14种数学杂志予以好评,认为“就抽象数学的应用而言,该书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例证”。
 
    不仅如此,科学网还刊登了刘饷进于2015年在《国科大》发表的《王元:数学寰宇中的摘星人》。这篇文章自然更加详细了,而且特别提到:“他,毕十年之功为恩师华罗庚立传,将华老的传奇一生诉与世人——他就是中国数学界的元老级人物王元院士。


王元  华罗庚
这也正是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了。
趁此机会,我还想进一步梳理一下大家未必关注到的:

一、王元是一个数学家,写传记并非他的特长,但他能花十年时间为老师写传记,实在难能可贵。
这本书共30多万字,王元“在主观上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即一切取材尽量做到反复核实,并客观地引征各方面不同观点的材料”,使得这本书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具有文献价值。
更有独特价值的是,有些关于数学的内容,非王元这样的数学家无法写出。
二、按照王元在《华罗庚》序言中的介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逐渐萌发了为华罗庚老师写一个传记的念头。”“1985年,华罗庚老师仙逝后,我才开始认真考虑撰写他的传记问题。”
这些文字说明王元早已意识到为华罗庚写传记的重要性,也很早就萌发了这个念头。
更难能可贵的是,写《华罗庚》传记的时候,王元早已是著名的数学家了,已经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已经五年了,而年龄也已经55岁了。这个时候、这个地位,却要花十年时间写老师的传记,怎能不让人敬佩!

华罗庚与王元
三、《华罗庚》虽然是一本传记,但同样对中国数学界有着巨大的贡献。总结“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的一生及其成就,就是对中国数学界重要成果的总结,其意义非同凡响。
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能从华罗庚事迹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也正是王元写这本书的主要想法,所以他在序言中这样说:

    “华罗庚老师只念到初中毕业,他没有受过初中以上的正规教育。他能成为一个著名数学界,除他本人的天才与刻苦勤奋外,曾受到老师对他的栽培与朋友对他的帮助。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华罗庚老师,我觉得……应该将华老师的经历、治学经验、欢乐、彷徨与劫难尽量写出来,并且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他的老师、朋友与学生亦尽量作出交代,才能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从华老师的一生中得到启发与受益。为传记的完整起见,本书也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还希望本书能对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的研究有点参考价值。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想法。”

华罗庚与他的学生们
四、王元所著《华罗庚》一书1995年分别以简体、繁体字两种版本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数学家的关注,后被翻译为英文、日文两个版本。这本科普性质的传记,也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所以一版再版。江苏电视台还将此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播放两遍。
由此我也想提醒科学界的人士,要充分意识到传记的重要性,不要把它看作是学科外的闲事。

五、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华罗庚还是王元,都是最反感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也都是反对“唯学历”的。在《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一书的前言中,王元特别提到:

    华先生将寻求中国数学独立于世界之林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为了这一目的,他生前屡受挫折,但从未放弃过努力。
    他很反感那种不谈真才实学,以虚名、头衔、学位等作为取士的标准,早在1936年,在剑桥大学时,华先生就没有刻意追求“博士”学位,而是尽量抓紧时间作研究,学习各方面知识,力求取得真才实学以报效国家。
 
     看到这些话,再返观当今的学术界、出版界、文化界,唯学历之风何其突出!
常常可以看到出版社招聘编辑的基本条件就是研究生毕业。
你若想到社科院做研究,哪怕再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博士学位,恐怕连门槛都够不着。
学历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唯学历就会造成普遍的形式主义,不利于广用人才。
更重要的是,唯学历之风,势必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教育,造成普遍的、难以解决的应试教育和教育忧虑,这是关乎中国发展的大事,是中国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应该特别注意的,也是急需扭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