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职场高手,最后都优秀到说走就走

 Ray先森 2021-07-20

阅读丨成长丨思考
关注

作者:Ray先森 

图片来源:图片社丨無水印頭像女iPhone壁紙

春招季常常是职场人才动荡期,有人来就有人走,这个都很正常,最近在忙着做招聘,看到一个年轻应聘者的微信备注写着:

职场真正的厉害,是带着“可迁移能力”离开。

这句话倒是让我想起了,前东家一位领导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或许能帮我们对于今天的职场和发展规划,有一个更好的参考。

1

无论是什么时候

都记得为自己的未来积攒实力

这是我在深圳上一家公司的创始人,离职后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而这句话直到现在依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那位老领导以前担任着公司整个部门的产品开发和团队建设,从人员招聘到团队搭建,从开发产品到研发,从0到1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投入。

就在公司拿到第一笔融资的时候,大老板私下和他直接摊牌:

目前公司融资成功,有了新的方向,而你那个产品进度又慢,有没有产出,不如先把产品和研发的业务外包出去,留下核心收益项目就行了。

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他自然明白,把产品和研发甩出去无非就是让他离开公司,要么就是老板根本没有心思做产品,不如拿到钱直接变现上岸。

对于他而言,要么继续留在公司任人宰割,要么选择拿赔偿金走人。

他选择了后者,所有人都为他惋惜却又不敢吭声,然而他全然没有受到整个事件的影响。

所以,就有了文章前面的那一句话,他还告诉我:

“我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我对未来的规划非常明确,我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过去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我都有时刻提升自我能力的意识,现在就算我离开这里,凭借我这些年积累的综合实力,我相信自己可以再创一片天地,而不是留下来委曲求全。”

后来,那位创始人也确实没有夸海口,离开公司后,很快收到几家猎头的邀请,去了新的公司开辟新业务,重起炉灶,做得风生水起。

记得电影《1942》中,张国立扮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

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这就是会赚钱的主,他说他知道钱的性格,钱会来找他。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他仍然对自己有信心可以东山再起,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普通人在这种情景下觉得能够活下来就万幸了,而他深信自己还会有钱,将来还可以过上好日子,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让他在之后的逃荒路上坚强的活下来,也是这种思维方式把人和人拉开差距。

其实在职场也是一样的,有人为了“裁员潮”成天愁眉苦脸担心受怕,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大有可为正是入市的好时候,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说

人类正在进入下一个奇点,很多人会毫无征兆地被淘汰。

身处在这个到处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不要闭着眼睛喊什么“拥抱不确定性”,如果你没有一点实力,那拿什么去和不确定性抗争?

你我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找到一种不可被轻易取代的可迁移能力,哪怕有一天你赖以生存的平台不在,你照样可以自立为王成就你的一番事业。

2

所谓的可迁移能力

就是培养可复制的工作能力

在职场上的朋友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牛人,他们好像做什么都行:

做运营的时候知道如何策划活动能吸引到精准粉丝

做策划的时候知道如何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做产品的时候知道如何让用户用起来更爽更有惊喜感

看起来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些不同工种,然而在他们的手里照样玩的风生水起,是不是很羡慕?后来我也拿这事问过我的一位职场上司,他给我的建议是:

不断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所谓“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位上司说的话:

当你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样的能力,就算你是一个大老爷们也可以把胸罩卖好。

现在看来真的确实如此,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推广等等不同工种,虽然岗位之间的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彼此间所需的核心能力和逻辑基本相通。

例如洞察需求的能力、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分析用户的能力、以及文案输出能力、提升产品被接受的能力,却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和关联

简而言之,每个行业中不同工种都存在着高度重叠和联系,如果还是想着打一份工找一份薪水,那在这个变化比变天还要快的时代,可能非常难过了。

我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房地产策划,那个时候我做的最多分析和了解购房者的心理需求和用户习惯,比如:

他们对什么样的户型比较感兴趣?

他们对哪个路段的房子感兴趣?

多大面积的户型适合刚需小两口?

中产阶级购房者对房子的理解是什么?

什么样的价位能够更好吸引投资客用户?

后来当我进入互联网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我发现以前一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读者:

粉丝对什么文章题材该兴趣?

粉丝几点钟看微信阅读量最高?

粉丝看到哪种标题打开率最高?

为什么热点文章阅读量高但吸粉率不高?

诸如此类,当你知道了怎么了解用户的需求之后,这套分析理论一样可以运用到当今互联网行业获客中来,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如果你深谙所有行业中的底层逻辑和行业本质以后,其他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微观而具体了。

而这,才是你无可替代的真正实力。

3

如何才能培养

高度可迁移能力?

Step.1

培养高度全局思维

新东方GRE古典老师就说过:无论在何种境地何种公司,都要培养你的望远镜能力。

把握全局的思想,初学的时候不要钻入到细节里面,而是要把握整体的脉络,在把整体的框架思想搭建起来之后,再去补充需要的知识。

比如我已经就带过一个同事,他最初进公司只是做新媒体助理编辑,但后来他渐渐熟悉了整个运营流程,又自己钻研学习了品牌推广流程,渐渐地自己去尝试接手做一些项目的品宣,现在在深圳做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专门给别人做品牌方案推广。

如果只是单纯的局限在一个角落一个领域中,当然也很好,但很容易视线非常狭窄,看不到整个项目的全貌和整体,不管是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工作的推进都是存在着各种阻力和难度。

我有一个做主编的朋友,她看到市面上新媒体课程特别火的时候,她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也一头扎进去做新媒体写作课程、做知识变现,她反而反其道而行,如今写作的市场趋近饱和,然而会审稿的新媒体主编却不多,所以她立刻做起了专门培训“新媒体写作主编”的项目,然后对口联系到各个新媒体公司,给他们输送新媒体主编人才。

有时候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世界立刻焕然一新。

当时我听完简直觉得是“惊为天人”,站在不同的高度思考问题,所见所想都能高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跑在别人前面。

我一直觉得,努力很重要,但千万不要做局部努力,而要全面发展。

如果永远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真的就非常危险了。

Step.2

找准你在行业中的位置

找准你在行业中的位置,可以更好的找到你的发力点。

如果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可能会陷入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结果什么都做不好的职场怪圈。在人工智能急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职业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固定职业和当红行业靠不住了。

那什么靠得住?

产业链是靠得住的。

你只要找到变化中不变的那个“轴”,就是产业链。任何产业的逻辑都是:资源-产品-营销。

资源就是原材料;产品就是把资源通过重新组合,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营销就是怎么样找到用户,并把产品卖给对方。

所以你要根据你的能力做你能做好的事,如果你擅长整合资源,那就去资源渠道。如果你擅长开发产品,那就潜心打磨产品。如果你擅长销售,那就专注想好如何把产品推广出去。

在合适的环境,找到合适的同伴,做合适的事,找到你合适的定位,这才是你发展的最佳时机。而不是浪费时间最自己都不认可都不赞同的事情,职场上最痛苦的莫过于:

一边在心里骂,又一边干着自己不愿干的活。

如果你现在所处的行业没有前景,你所做的工作随时被替代,你的职场发展空间小的可怜,建议先做好你的中短期职业规划,看看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Step.3

展现你在行业中的价值

所谓的价值,无非是别人因此离不开你,或者是你的价值无可取代,那么这个时候,你需要培养的就是你的核心能力和迁移技能。

就像之前上文提到的那位领导,自己出去了一样可以自立门户东山再起。当你洞察了行业的本质,了解运行的渠道和过程,熟悉了用户的需求和顾虑,甚至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和痛点,将这套流程整理为标准化可复制的操作模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你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分析并总结,这这才是你在行业中的价值。

未来宝贵的能力,不是你掌握多少行业职业的知识,而是你的核心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你要能不断“进化”自己,能不断整合供应链,不断地学习。

核心能力有这么几种:

一个是高效力,高效学习,高效生活,甚至高效减肥。

一个是影响力,你要能感染别人,用你的专业知识分享引导更多的受众。

一个是自我认知的能力,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理解,自己都不欣赏,自己都没法发挥自己的长处,那么高效能和影响力也是无稽之谈。

最后一个是整合与共创的能力,当你洞察一切行业本质的时候,你也得学会找合适的团队来合作对不对,毕竟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世界变化得太快,所以单纯专注于学习某项技能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而你所需要的是,在这个之上,看到整合,能够共创,展现价值。

所以,你要将某些小领域的技能,变成你的核心技能,比如:

你能一天写出110w+销售爆文

你能针对某个公司提出节点性的战略方向指导

你能主导某个区域的资源整合

这样的硬核价值不太容易被时代淘汰你在行业中培养了无可取代且可迁移带走的核心价值和技能,这才是你可以随时离开的底气和能力。

说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

当你能够培养并熟练运用高度可迁移能力的时候,就是你在职场上可以说走就走的时候。

  一  ·  个  ·  福  ·  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