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至暗时刻,究竟该如何度过?

 Ray先森 2021-07-20

职场丨认知丨思考


这是我的第248篇原创

今日主题:至暗时刻

Ray先森说✎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窝在家里看各种人物传记,发现那些真正事业有成、成就显赫的人,反而一路走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或少年家贫,或中年倾覆,或老年失意,但这并不是他们颓废丧志的理由。

今天,发表一篇以前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来自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俞敏洪的《当一朵云 推动 另一朵云》,于年前就以写好,但一直没有时间发布,今天在这里略作分享,希望能够帮到你。


本文共5050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2020年,注定是一个充满变动的年份,一切都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职场上时刻面临着突如其来的意外,生活中常有措手不及的事故,
 
没有谁,能躲得开时代大手的随意安排。
 
可偏偏有些人将泥泞的生活,活成了飘逸的云彩,这不是传奇也不是神话,而是每时每刻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寻常甚至有些心酸的往事。
 
今天,来聊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出生寒门,却经由三次高考走进了中国顶尖学府北大求学;

他曾经以北大为豪,最后却选择离开这所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他从事教育行业,却最后选择用演讲去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前进,
 
他就是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俞敏洪。
 
但凡你打开今天的互联网,就会发现他有很多的头衔,也会看到很多关于他的励志名言,甚至还有一些断章取义被人误解的言行,引起了不少争议。
 
这并不是今天本文要讲的内容,我只想带你,
 
在那些如今看起来不那么伟大的故事里,找寻一个人真正活着的姿态。
  1    
也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也曾改写命运的伏线
看过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就不会对这个镜头感到陌生:
 
成冬青跪在家门口,恳请他的家人让自己再读一年书,而站在旁边围观的,是一群围着看戏的乡亲邻居。
 
现实中的俞敏洪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时刻,也正是这样“不读书,就种田”的两难环境,让他从小学习差劲、江阴农村田野里的插秧能手,变成了连续考了三次大学,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98分,出人意料地进了北京大学。
 
北大是什么地方?
 
在如今都可以算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学府。
 
然而,这并不是他改写人生命运的开始,反而在北大,他发现人人都比他俞敏洪聪明能干,他总是被同学嘲笑,连带被嘲笑的,还有那难以改正的英语口音。
 
俞敏洪心情郁闷,读到三年级生病了,大口吐血,肺结核,休学一年。
 
休学意味着留级,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这个打击是毁灭性的。  
 
他也曾怅惘自己的希望在哪儿?
 
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连班上都没有个喜欢自己的女生,而那时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计划出国留学,筹备自己的第二人生计划。
 
这个“出国梦”,也曾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的原计划是出国留学深造之后再回来继续教书,但生活哪有那么顺利的事情,他出国留学的这个梦想,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
 
眼看着朋友和同学诸如徐小平、刘江、包凡一,陆陆续续去了美国和加拿大,剩下总是不如人的俞敏洪。
 
终于有一家美国大学录取他,3/4奖学金,还差5000美元。
 
而对于他来说出国留学最大的困难就是钱。
 
他决定到外面去兼职上课,1989年夏末,他穿着裤衩、趿着拖鞋出了北大校门,到外面英语培训班当老师。每小时20元,他定了个目标,为3/4美元而奋斗。
 
在北大教书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只能争取奖学金,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错过了奖学金的发放时间。     
 
此时俞敏洪意识到,想去美国留学,只能靠自己赚钱了。     
 
他一边在北大继续教书,一边选择参与一些培训机构的托福、GRE课程的教学工作,每月在培训机构兼职收入差不多是他在北大的十倍。      
 
中关村礼堂时期,俞敏洪每次课后,都会被学员团团围住,为他们解惑答疑。    
 
这给了他一个启示:参加培训班能赚钱。
 
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开一个培训班来钱更快,于是他就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托福培训班。
 
但是他没有证照,当时他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办证照,虽然借着北大的名声和学生的帮助,他的培训班办起来了,也招收到了一些学生,却也引来了北大领导的指责,这也是他日后离开北大的原因之一。
 
北大曾经规定,对教师的处分不公开,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上课,在学生面前最重要的是面子。
 
北大在俞敏洪这里破了规矩,他在外办校的事被拿到广播里全校批评。
 
第二天,俞敏洪走进教室,学生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呆不下去了。  
 
1991年秋天,28岁的俞敏洪离开了北大。这个曾给他荣耀、自信、自卑。让他梦萦魂绕又伤心不已的北大。离开北大第二天,宿舍就被学校收回。他拖家带口,打游击一样租了四五次房子,刚开始租农民的房子,教农民的孩子英语、数学、语文,用来代替房租。
 
流离失所的俞敏洪,下定决心扎进江湖,凭着北大练出来的头脑和一张嘴,当了“个体户”。
 
 1993年11月16日,在中关村二小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教室里,第一所新东方学校——北京新东方学校诞生。
 
这是俞敏洪从0到1的故事,没有什么征服世界的雄心,也没有创立500强的伟愿,最开始不过是想赚点钱出国留学而已。
 
然而,新东方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多年以后,当他回望1993年那个冬日里的一个平凡的一天,他是否还记得曾经被人赶出校门的心酸,曾经没有学生上门报名的无奈,曾经一个人被同学和朋友甩在国内的难过。
 
也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也曾改写命运的伏线。
 
但最后,他总算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之前,迎来了自己的明天,
 
只不过,这明天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2
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也别在最辉煌的时刻停下脚步
 
1995年11月9日,温哥华机场。  
 
俞敏洪在温哥华机场寒风中等徐小平已经等了一个半小时,原来,天才徐小平在国外混得穷困潦倒,妻子教书养家,自己在家带俩孩子。前途无望,长期以来心情沮丧,甚至根本没想过要理俞敏洪。  
 
其实,俞敏洪不说出来,徐小平也知道他想说什么,曾经比自己优秀的大学同学,最后在外国混成这个样子,他们两人各自心里都不好受。
 
而徐小平也在观察俞敏洪。
 
俞敏洪花钱如流水,在北美40多天,见同学,见朋友,一路上花了一万多美元。
 
他有明显的显摆心理,要花钱给大家看看,急于想让同学们知道:
 
“我俞敏洪从一个特没出息的人,变成了一个特有出息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他此行而来的目的,俞敏洪对徐小平大谈新东方的情况,他说:
 
新东方现在有一万多学生,北京城起码有10万人是他的学生,新东方的老师一节课最多能挣1000多块,一节课两个小时,他和有的老师一天要讲10个小时课,一天挣好几千块钱。
 
当时,一个哈佛教授一天工资也就3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一天也就是挣2400元人民币,新东方老师一天挣四五千元人民币。
 
而在加拿大讲课,一天挣100美元就不错。
 
俞敏洪劝徐小平回来做移民咨询,因为他在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做过移民咨询,懂加拿大法律,可以利用新东方这个舞台。  
 
俞敏洪说,你回来,你的梦想我帮你实现。
 
以此同时,加入新东方的还有王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聚义”,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帮哥们儿可不是等闲之辈,为了迎接他们的新伙伴,俞敏洪做了四件事:
 
1.为迎接徐小平,他用30万元的原装“帕萨特”换了“红大发”面包车;

2.撵走了原来做移民的加拿大老外,腾出地方让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

3.王强回来不久,撒出管财务、行政、后勤的老婆,改变新东方“夫妻店”形象;

4.划分地盘,确定新的利益格局。  
 
俞敏洪决定不出国后,开始用比较长远的眼光来规划新东方学校。
 
从1995年起,新东方进入快速增长期。
 
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00%以上,6年的时间,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3500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25万人次,增加约71倍。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正在展开的相关产业体系,市场竞争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东方奠定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新东方在纽约敲钟那天是2006年9月7日。    
 
2006年9月7日早上9点,俞敏洪登上了纽交所的敲钟台。
 
那天,和他一起登上敲钟台的还有新东方的元老,徐小平,王强,俞敏洪的同宿舍同学包凡一,还有新东方当时的两位副总陈向东、沙云龙。       
 
新东方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对新东方而言是无比辉煌的一天,新东方在一时之间成了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教育公司。     
 
在整个上市过程中,俞敏洪几乎一整天都在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讲述新东方的故事。参加纽交所出面举办的欢庆和招待晚宴,差不多所有人都喝醉了,在晚宴上,俞敏洪还做了一场关于新东方未来的演讲。
 
《中国合伙人》中有句台词,现在读来依旧意味深长:
 
千万别和丈母娘打牌,千万别和想法比你多的女人结婚,千万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随着新东方的上市,对于当初加入到新东方的朋友们来说,可以把股票换成现金了,甚至有人为了各自的想法也渐渐发生矛盾,于是有人渐渐从董事会离开,各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过去的那段充满激情与友情的岁月,就在这样的结局中结束了。
 
但是对俞敏洪而言,这并不能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毕竟他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3
不仅要教好别人的孩子
更要教好自己的孩子
 
曾经俞敏洪也是一个被家长“望子成龙”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少年求学时期的经历,却没有让他成为那样的家长。
 
在事业上严于律己的俞敏洪,并没有在教育上有过太多的放松。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俞敏洪从不是单方面的打压和命令,而是寻找了一种两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既合理又自然,这样的方式并不是家长的一声命令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先从自己以身作则开始。
 
他曾经谈及自己的家庭教育观点时说过:
 
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读各种绘本,一直带着孩子每天读半个小时,一直读到六七岁、七八岁的话,这个孩子一辈子的阅读习惯就全部养成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见识和认知之下,他坚持从小带着女儿看书读书,现在女儿一年能读50本书,而且非常独立自主,基本不需要父母操心。

而且从小带着孩子们去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从地理文化到人文历史,从经济发展到国家制度,一路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根本不需要导游。
 
显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丝毫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这也同样离不开他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
 
比如,从小到大,俞敏洪的母亲都有一个规矩,就是每天早上去上学以前,要把地给扫干净,把床上的被子给叠起来,没有商量余地的,不做好就不要去上学。
 
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每一天,这件事情就没有变过。
 
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让他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
 
不要忘了这样的一个习惯,背后延续了另外一个未来对孩子的成功来说极其重要的能力,就是有条不紊的能力,而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一个人能做成事情很重要的能力环节。
 
再比如,他儿子现在十三、四岁,上网比较多,而且他们学校要求全部用电脑写作业,这样一来,他发现如果他上网是有问题的,所以就给他定一个规矩:
 
1.可以上网;
 
2.上网时间要控制,除了上网用电脑做作业以外,时间不准超过一个小时;
 
3.由于打游戏很容易上瘾,所以原则上严禁用计算机打游戏。每个礼拜都可以打一次游戏,我给他买了用电视机接上的动态立体游戏,他可以把同学带过来打,但是电脑不能打;
 
4.他有自己的书房,但任何时候房门都不用关上,我随时进去都能看到他,而且他的书桌是不能背对门。并不是要窥探他的隐私,而是他现在心智未成熟,而有些网上的东西是不能看的。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在孩子洁白无瑕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孩子的思想、性格、品德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正因如此,俞敏洪才会在家庭教育和管理上,一直都是像一个榜样一样的存在,
 
不管是带着孩子读书,还是在外面带着孩子游学,他总是起到一份积极引导的正面作用。
 
无论是北大求学,还是艰苦创业,亦或是教育子女,俞敏洪总是在那份坚韧而质朴的态度和观点中,慢慢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恬淡从容,像一朵漂浮的云朵,看似绵绵无力,却总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定。
 
或许,这也是新东方一直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一段话,这也这本新书书名的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