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京一年》中透视“天才作家”蒋方舟

 置身于宁静 2021-07-20

近日,认真通读了一遍《东京一年》,感觉可以说一说2015年和2016年的蒋方舟了。

先说说《东京一年》的产生背景吧。2015年底,蒋受日本国际基金会邀请参加文化交流。她“毫不犹豫”就抓住了机会,欣然前往东京。之所以如此“毫不犹豫”,是因为当时她已经对身处的环境充满了“怨懑”,而且是“满满的”。作家就是作家,用一个“怨懑”就表现出她的心态。此次“什么都不用做”的邀约无异于最好的逃离。从蒋的自述里能看出,在前往东京之前,她是痛苦的。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序中所写的“东京拯救了我”。

《东京一年》是一本日记。可能由于入日之前的单向判断:“什么都不做”,蒋并没有想好写什么作品。所以,在这本日记中,只有前一周还算“日记”,后面就零零碎碎的了,像是懈怠的情绪割裂了时间,差不多一周一篇,用“周记”更为恰当。

翻看这本只有46篇日记的小册子,里面有她的游记、有她的思考、有她的惆怅、也有她的梦想。虽很难看清蒋的全貌,但或多或少也能了解一个在异国他乡时的蒋方舟的心路历程吧。

《东京一年》里写了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问题,我们可以大致按照时间去捋一捋。

首篇是蒋到东京后,一名留学生陪她吃的“烤肉”。蒋对“烤肉”并不感兴趣,重点是描述的“女留学生”多次感叹“真是好贵的料理啊”。此时的她,还是以一个陌生人的眼光在观察着东京,甚至在眼神中还带着些许挑剔。之后,蒋去了一个美术馆,看了一个并不太喜欢或者不太理解的画师的作品。可能因为不理解,她也没有过多的去介绍这个画师,或许也懒得去查阅资料,只是看看罢了。后来,她去了一个“根津美术馆”,看了《绘物语:从王朝物语到御伽草子》的展览,看到了相对熟悉的内容,引发了共鸣,剖析了内心,也喜欢上了这个“没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的东京。这一天是12月18日,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蒋说要“学会享受不能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如果是真的,以后的生活就可以是享受各种快乐了。

后来,她看了“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展”,看了歌舞伎的表演,去过东京美术馆,去过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馆,看了濑户内海艺术祭,看过川端康成的展览,也看过脱衣舞……。她去过奈良、名古屋、神奈川、轻井泽、丰岛、神户……。她逛过旧书店,换过公寓,跑过步,见过朋友,找过老同事,和日本的作家“西木正明”有过座谈……。她吃过牛肉,吃过马肉刺身,喝过清酒……期间,蒋的父母来日本看望她,她陪他们在日本游览过一些地方。从日记内容看,在东京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生活很丰富,日方确实也“投其所好”,花心力做了安排,还选精心派人员陪同,实属“座上宾”。

其实,以《东京一年》为根据给蒋方舟扣上大帽子还真不合适。毕竟日记里面多数都是见闻和乱纷纷的情绪罢了。此时,大家可能会懊恼,46篇“无毒无害”的日记真的就没问题?有,当然有!蒋自己在日记里深刻剖析了自己,说的明明白白。

通过《东京一年》,可以从一些角度看到这个“天才少女”的内心深处所贴藏的“鸽灰色”。日记里,蒋方舟明确说:“我是青春期受张爱玲影响的文艺女青年,对于文明的世界有着畸形的向往,贪图享乐,喜欢吃奶油蛋糕,喜欢包裹在华丽的袍子里——即使袍子上长满了虱子,也胜过青筋毕露的身体”。蒋深受张爱玲的影响,她内心深处是“贪图享乐”的,是喜欢“华丽的袍子”,她心所向往的是“对公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艺术的热爱”,是“像一个自由社会的人那样的生活”。而她所处的现实却让她感到压抑不堪,因为“有很多事实是无法直接描写或涉及的”。从这些言语中,能看出蒋对现实的不满。

蒋是焦虑的。在小的时候,她就在“必须进步,一步步实现目标”中纠结。在清华时,蒋的世界观就基本定型了。那时候的她已经很难听到赞美和掌声,所感受到的是苦难和哭泣。和周围同学比起来,他们生活在希望和光明中,而她生活在黑暗和怀疑中。在工作后,她不得不忍受“光怪陆离的新闻、糟糕的空气、在小官僚散发霉味的接待室里累积的怨气”。即使这些给了她名利,让她可以过上好日子,也仍是“粗鄙和愚昧”的,还在一点点磨碎她。她不想放弃,她“耗尽全身的力气,抵抗现实对自己的咀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将生活的地方称为“恐怖的异域”,此时的言语也充满了批判,即使是写到自己的父母时也没有看到亮色。

作为一个作者,她又是纠结的。她没有太多勇气跳脱出去,成为一个“自由社会的人”,虽然不断诘问,“身处太多真像中的ZG写作者,该如何让想象喘口气?又该如何真正摆脱耻?安居于一个真正拥有可以立足之地的世界呢?”但她又想和所处的世界和解,想回避或者逃避,“我并不是一个作家,因为好的作家必须面对他所在的时代,正面直视一个庞大的世界,而不是背过脸去,仅仅看着自己的回忆。”可在看多一个朋友自杀后,却又痛苦不已,和友人一同思考过“苟活的理由”。

从《东京一年》中,能够看出,蒋是博学的,她的笔下有歌德、有卢梭、有梵高、有张爱玲、有鲁迅、有川端康成……。蒋也是敏感的,她容易被所处环境的表情、动作影响,迅速联想到自己。蒋也是平凡的,她也有很多普通的情绪,有害羞,有不舍,卑微的渴望着爱和被爱。不过,生在春天里,长在春天里的蒋很少关注普通人。在东京的一年中,她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很多,想了很多,却很少把眼光下移,看看近4千万人口的东京中的职员们、工人们,体悟体悟普通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当然,在日记里,也很难看到中国的普通人,即使有,也只是卑微的存在。或许,她应该走进真实世界,去看去听去记录那些风声雨声,那样才可能真正获得拯救吧!

怎么评价呢?《东京一年》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日记集吧。语言还算流畅,内容也算丰富。但里边的东西多是“鸽灰色”的,读了既不能让人沉静,也不能使人警醒,连些许感动的情绪都很难泛起。蒋在这本日记里赞美了东京,她把相对轻松的,明亮色彩的词句给了东京,即使写脱衣舞都把褒扬给了日本,还顺便否定了俄国和法国的舞娘,写到大屠杀时只提德国。可即使这样,也很难让人看到东京的美!与其说蒋赞美了拯救了她的东京,还不如说是她享受了一次孤独。

《东京一年》中透视“天才作家”蒋方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