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策》之九:领导,这锅我替您背!

 饮冰轩文化 2021-07-20

关于相国的记录,《战国策》里有不少,但有更多的故事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即便留存下来的也不一定就是当事人干的事,毕竟不是每个相国都像穰侯魏冉那样有资格跻身《史记》的列传之中。许多事估计就是假托个人名,传递个想法。比如今天要说的工师藉和吕仓。

工师藉和吕仓曾先后担任东周国第二任国君周昭文君的相国,关于他们的记录非常少,不知道具体做了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个人关系不怎么样。就像单位的领导,手下先后提拔了两个红人,俩人勾心斗角,都琢磨着怎么在领导面前突出自己,贬低对方。从这个角度讲,叫吕仓、工师藉,还是叫张三、李四,都只是个代号,想想自己公司里……你就说有没有类似情况吧?

吕仓向周君推荐了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才来面试,这人就可以划到吕仓的派系里了。工师藉怕此人说自己坏话,于是让手下给周君吹风:这个人确实口才好,能言善辩,但是领导您可不能相信他的话,因为他这人就爱背后诽谤人……

工师藉的紧张不无道理。如果他自身不干净,那见不得人的事情就会被对头玩命地挖出来;哪怕他一身正气,清清白白,魏国那边可是还有“三人成虎”的典故呢。要是万一哪天他出使了,保不准在路上就能看到流言蜚语:

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内幕不为人知。不管怎么样,后来周昭文君还是罢免了工师藉,任命吕仓为相国。但工师藉的群众基础很好,他被罢免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大家嚷嚷着罢免吕仓。周昭文君闷闷不乐:领导任免一个人还要被挑三拣四,这不是变相在说自己用人能力不行吗?这时候有个人(很可能是吕仓派来的)劝他说:

“国家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忠臣会让老百姓的不满和批评落在自己身上,让赞美归到君主身上。”

他列举了几个先例。比如以前宋平公占用百姓的生产时间修筑高台,百姓怨声载道,这就是因为没有忠臣替君主掩盖过错。他的相国子罕辞去相位亲自监督百姓筑台,百姓因此不满子罕,反而颂扬宋平公;齐桓公在宫内开设七个集市,又弄来七百个歌伎,国民都极为不满。管仲故意设立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办法来掩饰齐桓公的过错,不是让百姓的批评落在自己头上吗?

《春秋》上记载了大臣杀害君王的事有上百起,都是因为大臣获得了赞扬的缘故。所以大臣获得赞扬对国君来说不是好事。人多力量大,积累零星的土壤就能堆成大山——臣子获得赞扬有了好名声而起了野心,影响可就大了。

这段话包含了好几层意思:既贬损了工师藉人缘好是个不稳定因素,于周君而言未必是好事;又表明了吕仓忠心耿耿,宁可替周君把骂名揽到自己身上;还暗示周君您可以小小随性一下,有什么事推到忠臣身上就是了。简而言之,就是:坏事,君上放心做,黑锅,吕仓替您背。

周昭文君认为此话有理,就没罢免吕仓的相位。这就像公司搞裁员,做出决定的是老板,但出面被骂的往往是HR;就像你以为996搞加班是部门领导抽风,其实他们何尝不是另一个吕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