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里城外!

 记忆的瓶子 2021-07-21

2005年9月那年,我快满19岁,第一次进城,如果小县城不算作城市的话。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次进城后,25块钱买了第一条牛仔裤,进城之前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从集市上买布裁剪做成,又肥又大。

裤子一条裤腿可以容纳两条腿的样子,外套里面则可以穿两个棉袄,舒适是有了,可是型却没了,当时也不会去考虑有型无型的问题。

进城后,我开始注意形象,但是买的第一条牛仔裤,还是又肥又大,看来观念的转变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后来我又买了一条牛仔裤,这次是修身、显瘦款式。虽然我买的外套照样肥大,可是总算是比进城前有型多了。

我混在城里人中,冒充着,假装着。光明正大地而又偷偷地去看别人如何开电脑,如何吃虾,如何坐公交车,如何穿衣打扮……

然后一不小心就融入了他们。我很快地学会了一切,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简单的衣服搭配,学会了穿高跟鞋,学会了烫发染发……

室友感慨地说,两年后的我与两年前的我判若两人,虽然我知道我还是曾经那个我。

可是我也发现我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我了。衣服非修身的不穿,鞋子非高跟的不穿,我这1.58m的身高简直太爱高跟鞋了。


到现在进城十三、四年,已然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

而且早已完全习惯了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了回家把门一关各过各的日子,互不打扰的生活。

在城里,走出家门,谁都不认识,走在路上也不用管路过的人是谁,反正碰到认识人的机会那么小。

在村里可不是这样子,村里就那么三五千人,很多人从出生就开始呆在这片土地上了,甚至每家每户什么情况,他们都熟记于心。

谁家儿子要结婚了。谁家媳妇是哪里人。谁家又生孩子了。谁家现在有几个孩子了。谁家姑娘儿子回家了。

谁家两口子吵架了。谁家把年迈的父亲撵出来了……村里人仿佛没有秘密,因为根本藏不住。

当我站在院子里陪女儿玩耍的时候,有的人会在大路上边往前走,边通过我家打开的大门往里瞅着,也许我应该认识她,可是我却认不得。

女儿很喜欢让我搀着走出大门,在路边树下玩耍,看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碰到擦身而过的认识的人免不了要打招呼寒暄两句,有的人还会把车子停下来,说着“平回来了……”。

我只好扭头求助母亲,母亲小声说着“这是✖️✖️妗子、✖️✖️嫂子、或者✖️✖️姨”之类的言语。

在外面用了多年的全自动洗衣机,父母家里那个半自动洗衣机让我感到麻烦多多。

而且半自动洗衣机还变成了手动洗衣机。因为没有与水龙头连接,还为了省水。

先把水灌进洗衣桶,把要洗的衣服放进去定时洗涤,然后捞出来用已经装满水的几个盆子冲洗,再放到脱水桶脱水。

所以,每天洗衣服就是个大工程。仅仅女儿一个人换洗的衣服就好几件,还有我、父母、侄子侄女的呢,这当然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我从心里感慨着时间都去哪了,都浪费在洗刷上了,看来得考虑给他们换个全自动洗衣机了。

在城里有事没事会把物业找。晚上七点了竟然还有人装修,有一次有人在小区里跳起了广场舞,还有叮咚的音响。疯了吧,拿起电话向物业投诉。

小区大门上的旗子都换成了新的,唯独红旗怎么还那么旧,给物业打电话问情况,原来是红旗还没有送来,第二天所有的旗子都是崭新的。

在村里呢,晚上十点多了,马路上依然有三马车,拖拉机不停地穿过,动静特别的大,我有给物业打电话投诉的冲动。

可是我发现这种严重扰民的行为竟然无处可投诉了,接着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感到苦笑不得。

在城里说普通话,让我感觉到自己还算口齿伶俐,表达自如。无论是日常沟通交流,还是工作时,说普通话都能让我更自信满满。

在村里说山东话时呢,总感觉缺少了什么,说话都显得笨拙了很多,有时竟然会干张着嘴卡壳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了。

城里人,村里人似乎有区别,又似乎没区别。虽然生活习惯大大不同,可是抬头仰望同一个天空,共享同一轮明月,脚下踩的都是中华大地。

习惯什么样的生活,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就努力去过什么样的生活好了。喜欢城里生活就搬到城里去住,喜欢村里日子就去村里好了。

而我从小就期待着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大城市的繁荣、包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有他淡泊的人情世故,都是我所喜欢的。

城里村里,城里城外的,你又喜欢哪里呢?会不会像《围城》里所说得“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呢?

我想不管城里村里,城里城外,各有各的美好,只要你懂他的美好,过得开心,活得精彩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