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这么一门语言,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影响着孩子的学业,就是父母的语言

 记忆的瓶子 2021-07-21


作者|Pinky   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这是一本告诉我们要多跟宝宝说话的书。

不管是换纸尿裤的时候,还是喂奶的时候,还是抱着宝宝出去晒太阳散步的时候,都可以跟宝宝说话。

在沟通交流中要观察孩子关注什么,并且多多互动交流,还要减少使用禁忌性、强制性、指令性语言的次数,为了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应该多给予过程上的称赞等。

在孩子三岁前,我们对孩子说的话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所谓的“三岁定八十”的真相就是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

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就是语言,具体来说,就是父母的语言。

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

小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一、为什么要多跟宝宝说话?

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宝宝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环境。

简短的“爸爸爱他的心肝宝贝”这样的话语片段,对于一个刚刚开始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每个细小步骤中,“呜呜” “呀” 呀”“妈妈爱你哦”以及“好美味的馅啊”这样的话语连接着大脑数十亿的神经元,产生复杂的神经元回路,从而使孩子的智力潜能达到高潮。

当这种情况达到最佳状态时,加上咿咿呀呀的细语、嘻嘻哈哈的笑声以及理想的温和平静的家庭氛围,大脑将发育得完美至极。

如果这些最佳条件缺失了,孩子早期语言环境将非常糟糕,大脑发育会遭受非常不利的影响。

孩子长到三岁时,脑部发育已完成85%,脑神经细胞多达数千亿个,此时的大脑正为思考和学习做准备。

脑部发育与幼儿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不是说大脑在孩子三岁以后就停止发育了,而是三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早期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今后在学业中的表现。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得会越快。

而且父母用不同类别的词汇对孩子说话,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习惯,对孩子语言学习和智力发育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父母给孩子说的单词种类本来就少,那就不能指望孩子到三岁时能说出丰富类别的单词来了。

☂️我想说:

在知乎上曾经有多位知友留言说,自己跟孩子没话说,读读唐诗三百首、三字经行不?

其实就是把自己在做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用语言表达给孩子听就可以,很简单的,而且做几次就习惯了,慢慢地他们会说话了,就能语言生互动沟通交流了。

当然特别推荐读唐诗三百首、读各种图画书绘本,因为阅读和交流一样的重要,但是依然要对孩子多说话,无论是从大脑发育方面,还是亲子关系情感交流方面而言,都是必需的。

二、与孩子沟通交流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减少使用禁忌性和强制性语句的次数

一些强制性的语句,如“不要”“停下来”“不行”等,还有“你错了”“你真差劲”“你永远都成不了事”这样的话,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学习造成障碍。

2⃣️积极回应孩子

关于宝宝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社交需求的例子中,一位妈妈跟宝宝一起嬉戏。然后妈妈突然背对孩子,当她再次转过来时,面部一下子犹如一张白纸,毫无表情。

宝宝满脸茫然地盯着她,紧接着宝宝的面容如阳光般灿烂,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尝试用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回应。

当宝宝意识到这纯属徒劳时,便耷拉着小脑袋开始号啕大哭。最后,妈妈苍白的面部又恢复到了之前慈爱温柔的模样,宝宝也马上就又高兴起来了。

现实生活中,慈爱温柔的妈妈很少玩这样的游戏 ,但是对于很多宝宝来说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他们的生活。

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3⃣️减少使用代词的次数

每一种称谓都代表着词汇本身,以及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而称谓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有促进的作用。

对成年人来说,代词的使用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它存活于脑海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它的指代关系。

如果父母跟孩子讲代词,孩子很可能会感到很困惑,不清楚指代什么,当然指着某个事物说的时候例外。

而且如果我们使用指代词表扬孩子,也会让孩子感觉缺乏真情实意。

比如说,孩子递给我们一幅潦草的图画,你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 “我喜欢它!”(孩子可能理解为:不,你根本不喜欢。)

  • 我喜欢你的画!”(是的,你真的喜欢!)

4⃣️注意语境语言和脱离语境的语言的选择

脱离语境的语言:非现时的交流。孩子说话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

他们看到人、事物,就会立马说出称谓,比如“狗狗”“嘘嘘”“妈妈”。此外,他们还会描述自己参与的活动,例如“摔倒了”“不想睡觉”等。

这些词语,指代的都是他们目力所及的物体和行为,我们把它们称为“语境语”。

当孩子再大一点,三五岁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

“语境语”关注的是看得见的人和事物,它还能从人的身体语言、语音、语调中得到暗示。相比之下,“脱离语境的语言”就没有这么多的线索了。

它大部分依赖于个人的已知词汇,身边没有人和事物可供参详 ,这就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

当然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

5⃣️除非必要,减少使用指令性语言

指令对自制力和大脑发育都毫无益处。父母给孩子下指令或发号施令,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根本毫无益处。

因为指令的回应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话语,有时甚至完全不用话语。“坐下。”“安静。”“戴上你的帽子。”“把书给我。”“不要那样做。”

恶作剧会导致父母下达愤怒的指令。一个小孩拿起了爸爸的手机摆弄起来,只见他用黏黏的手指,不停地按着手机上的按钮。

这时,爸爸的回应可能是:“放下我的手机,现在!”或者也可以说“把我的手机放回桌上吧。如果你不小心掉了,那么手机会摔坏的。那我们就接不到西妮姑姑打来的问候电话了。”

直接说“你来吃早饭”,孩子应该还是会听的。但家长如果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理由,那么孩子就能理解食物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了。

直接说“不要在楼梯上玩”,可能会打击孩子的兴趣。但如果家长跟孩子解释一下原因,那么孩子从此就会预估游戏活动中的潜在危险。

当然孩子不可能立马就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如果父母一直坚持这么做,那么因果思维就会慢慢渗入孩子的小脑瓜里

因果思维让孩子们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同时也能促使孩子们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同时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

但凡事不是绝对的。指令性语言也有派上用场,并且非它不可的时候。

一个孩子正在追球跑,跑着跑着,孩子和球跑进了熙熙攘攘的街道,正好跑到了车行道的十字路口、而周围都是行驶的车辆。

这种情形下,父母不可能温柔地说,“宝贝,不要跑到十字路口上去,你可能会被下坡的车撞倒而受伤。”

这时,父母的指令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停下来,车开过来了!”尽管这句指令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没什么帮助,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原谅这一点。

☂️我想说:

关于这一点,我自身深有体会,如果我让女儿做一件事,她不一定会乖乖去做,但是我跟她讲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就会思考几秒,感觉有道理,就乖乖地做了。

比如说外面太阳太大了,容易晒伤小脸蛋,所以要戴上太阳帽出门,比如说不能在楼梯口逗留,因为楼梯太高了,容易掉下来,危险。

所以她每次上楼到了楼梯口,赶快会跑得远远的,并且会模仿我的语气说“小心别掉下去了”😂

三、视觉系统的发育过程对环境的依赖

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视觉系统是人类的最佳学习领域之一。在一生的最初几个月内,宝宝只能看到8~10英寸距离范围内的事物,并且只能勉强协调他们的双眼。

但是几个月后,他们的协调能力会惊人般地得到提升,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深度、色觉,以及对世界的视觉赏析能力都会得到开发。

但是跟语言一样,视敏度对环境也有依赖性。简言之,为了看清事物,宝宝需要有能够看的东西。

当没有视觉环境,比如宝宝出生时的视觉系统“关键时期”,双眼就被乳白色的薄膜所覆盖,会发生什么呢?

确切来说,大脑的其他功能会有什么变化:大脑进入其“用进废退”模式,并开始修剪过程,淘汰掉那些未使用或是脆弱的类神经连接,这种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很少被刺激的视觉受体。

结果就是宝宝的视力一直都不好,即使最终薄膜被移开了。

☂️我想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宝宝出生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会给孩子看不同色彩的黑白卡、彩色卡,目的就是为了视觉激发,提高视觉观察力,促进视觉发育。

语言发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语言发育需要的是丰富的语言的环境来激发。

四、大脑也会“用进废退”吗?

帕特丽夏·库尔教授早期在日本对婴儿进行的一个研究证明:在七个月大的时候,婴儿还属于“世界公民”,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区分出英语中的“r”音和“I”音、但三个月后,这项能力就会消失。

利用不同语音对美国婴儿进行研究,结果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在以上案例中,意识到了神经可塑性的快速降低,大脑会“致力于”其所需语言的语音,并拒绝将神经细胞消耗在不需要的语言上。

人类大脑是聪明的,但不幸的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待回复邮件来说,大脑只是一个社交工具。互动的消失可能会严重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

☂️我想说

也许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地方的朋友会N、L音不分了,一位大学室友当时拼命地想分清N、L发音,她喊奶奶的时候,发音是“lailai”,也许就是因为周围环境就没有出现nainai这个音,甚至n音缺失,从而导致孩子也这样。

因为大脑会“致力于”其所需语言的语音,并拒绝将神经细胞消耗在不需要的语言上。这种情况,是不是在现代社会就没有问题了呢?毕竟网络时代的今天,还可以通过各种音频视频资源弥补一下。

五、什么是性别定型?

最大的讽刺之一是,性别定型似乎是由母亲传给女儿的。它反映了一种不安全感的传递,这种传递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相对于女儿,母亲们经常预言她们的儿子会在数学相关的事业中获得成功。

在实际的数学成绩面前,母亲也一直高估她们儿子的数学能力,更倾向于让儿子参加数学活动,从而影响儿子的实际参与性和兴趣。

更令人惊讶和悲伤的是,即使在实际的学习成绩面前不管女孩子的数学成绩有多好,母亲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而且女孩子们会将这种行为内在化。

当女孩子们成功后,我们和她们自己会凭直觉认为,这是她们“努力学习”的结果。而当女孩子们失败后,我们和她们就会认为这是“能力缺乏”导致的。

相比之下,当男孩们成功后,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有天赋,而当他们失败后,大家则认为他们不够努力。

☂️我想说

天呀,我竟然有同样的性别定型思维模式,因为我的潜意识里也认为,男生比女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更有天赋,我一直数学还不错,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其实自己也一直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当周围人说我女儿“女孩子要怎样怎样?”而男孩子这么做就没问题的时候,我就会直接抬杠。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所以希望女儿能够有机会更自由一点,更随性一点吧。

六、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成功心理学》( Mindset: The Psychology Success)的作者,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的领头人,认为:

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而不要对孩子灌输一种能力才是绝对真理的思想。

我们单纯地对天生能力进行赞扬,诸如“你数学真好”“你天生就会数学”,导致了我们未能实现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所传达的就是,数学是一种“天赋”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传递抹去了坚持、奉献和努力学习的关键作用。

这意味着当你不能轻易做成某件事时,你就不够聪明,也就没有再进行尝试的必要了。

说两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有才”真得会让孩子变得聪明且无所不能吗?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证明,有些赞美孩子的方式既会产生反作用,也违反常理。毕竟,我们用“你真聪明”“你真有才”来疯狂称赞孩子的原因是,我们觉得当孩子认为自己聪明时,他们就会变得聪明。

按照常理来说,当你自我感觉良好时,你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情。是不是这个道理呢?事实上,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正在积极研究意志力培养方法的达克沃斯教授指出:“更倾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也更加坚韧不拔。”

虽然意志力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相关,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如果我努力,我就能变得更好”,可能会帮助人们变得更坚韧、更有决心、更吃苦耐劳。

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在失败时仍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不是永恒的。

“聪明”和“坚韧不拔”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当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选择放弃,原因是他们不够聪明,或者某些人在背后操纵了那件事,或者是那件事本身不重要。

当“坚韧不拔”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时,是因为这只是无数次尝试中的第一次,在没有进行真正的战斗之前他们是不会放弃的。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他们能做成任何事。

☂️我想说:

成长型思维真得太重要了,这样才会让我们不轻而易举地放弃,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容易成功。

几乎没有人天生就会怎样怎样,大都是后期努力的结果,就像说英语,有的人英语好,就是从小有环境熏陶,再加上自身努力。

有的人英语不好,有可能就是缺乏尝试的勇气,就像我学英语二十年连开口说英语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现在我真得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并且努力去做。

七、给予孩子基于过程的称赞

称赞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称赞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著作里曾经提到,目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称赞。 

基于个人的称赞(以孩子为核心的称赞):“你真是太聪明了!”基于过程的称赞(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的称赞):“你一直很努力地拼图,现在终于完成了,真棒!”

基于过程的称赞效果和基于个人的称赞实际上都一样是正面积极的,但科学告诉我们,育儿意图的成功更可能与基于过程的称赞有关。

如果孩子们更多听到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就像小朋友正在拼图,妈妈在一旁关注着游戏的进行。为了填上一个缺口,小朋友一直不停地试,直到找到了需要的那块儿拼图。

这时,妈妈称赞了孩子在拼图过程中的不断努力。“妈妈很高兴看到你一直不停地努力,直到找到正确的拼图。这说明你的意志很坚定。恭喜你终于找到了!”

这时,孩子就会懂得,不放弃也是一种力量。

八、影响儿童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因素有哪些?

1⃣️父母的语言

父母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

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说“现在放下玩具”与“玩完玩具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呀?”的不同之处。

前一句话要简单一些,是命令型管教方式:对孩子的输入信息进行限制的命令,包括训斥和要求,它是一个来自“上级”的指令,必须执行,不能反对。

第二句话是建议提示型管教类型,诱发孩子的输入信息、意见或选择,支持了孩子刚刚拥有的自主权。

科学证实,第二句话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对于直接用命令支配一岁大婴儿的行为,母亲平静地给出建议会让婴儿在三岁时具备明显较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最适宜的环境必定是温暖、培育型和积极回应的环境,有压力的有害环境是消极负面的,会抑制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并对孩子和孩子成年后产生影响。

☂️我想说

不得不说,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没有人喜欢有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命令自己做这做那,指手画脚的,建议提示型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玩具玩完了该做什么了呢?是不是应该让它们回家呢?我们好像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啊,怎么办呢?仿佛每次我如此说后,女儿都知道接下来要收拾玩具,并且自己就会行动起来😂

2⃣️会讲第二语言

会讲第二语言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使用双语的孩子相比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都处于优势。

事实上,通晓两种语言的人对两种语言总是信手拈来,他们的大脑会不断地对使用哪一门语言进行监控。

双语大脑在两种语言中总是时刻准备着,因为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双语大脑会一直监控对输入信息的恰当反应。不仅仅是语言,生活中同样如此。

3⃣️动词和名词的区别

动词与名词间微妙的差异,可能改变孩子在帮做家务时的反应。相对于被要求“不要骗人”,被要求“不要做骗子”的成年人就不太可能去骗人。

其实被要求不要当“骗子”的群体根本不会骗人。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变得“善良”。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亚当·格兰特解释说:“当我们的行为反映出我们的性格时,我们更多的是倾向于道德和大度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会变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九、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什么是3T原则?

一个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并不单单只跟词汇的输入有关。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

那么父母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答案就是下面的3T原则,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

  •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

哪怕孩子太小,听不懂大人的话,或者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遵循这一条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婴儿听得越多,就对听过的声音越敏感。这样一来,通过大量的听,婴儿们就可以学到词汇。其实这就是“共情关注”的力量。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应。一个小孩未来的成长,比如认知力、情商、自控力、身体健康,等等,都跟母亲的回应紧密相连。

父母的回应在孩子成长的头五年显得尤为重要。恰当的情感回应对于孩子的行为和大脑发育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婴儿啼哭的原因有很多,但所有婴儿常常会因为以下的隐形原因哭:他感受到了压力。父母其实也是一样。关键问题:怎么办呢?核心答案:回应。回应就是解决的良方。

当婴儿降临到陌生新奇的世界时,他很害怕。这时父母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婴儿知道他很安全。父母给婴儿上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告诉他:“不要怕,小家伙,爸爸妈妈在这里”。

这一课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长远的影响。它让孩子知道:生活不会永远晴空万里,偶尔阴霾的时候,总有人会来陪伴你。

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旁,任其哭闹的话,他就会面临“毒”压的危害。只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大脑就将遭受负面影响,它最终会引发孩子以下的症状:学习能力弱,情绪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无法信任他人。

同时,它还会引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健康隐患,例如过度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等等。

第二个T:充分交流

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当你一边干活一边絮叨手上的活时,成年人是受不了的,以为你疯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讲述是让其沉浸于语言环境的好方法。

讲述除了能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即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东西或事情。

洗衣、拧干尿布等父母再熟悉不过的家务,却能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出这些单词,描述起每一项家务时,孩子的大脑同时也在吸纳父母的话,这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和亲子依恋的建立。

此外,讲述还可以让孩子熟悉日常活动的操作步骤。尽管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家长代劳的,但讲述最终还是能达到让孩子独立单干的目的。

孩子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那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会越强,使用词汇的时候也将会得心应手。

学习婴幼儿的语言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人生来都具备一定的语言天赋,以后能否理解复杂的语言结构取决于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

如果一个小朋友日常接收到的,都是得体且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 ,那么以后他肯定能熟练运用听过的表达。

言语的拓展、扩充和支架猜字游戏很适合用来开展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对话。那么言语支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答案是在父母的回复上增词。

举个例子,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能说出两三个词,父母就可以用短句回复孩子

言语拓展、扩充和支架都是孩子在表达沟通能力形成之前,父母可以采用的一些打基础的好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同时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如果婴儿没有奶吃,大人总会找一些替代的营养品,让小宝宝得以健康地成长。那么什么样的营养品能充分挖掘人类大脑的潜能呢?

答案很简单,人类大脑的营养源来自于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会吸收来自父母的温暖话语和回应。

第三个:轮流谈话

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那么父母该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呢?

首先,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随着孩子慢慢地学会走路,“轮流谈话”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孩子来说,从婴儿时期开始惯用的表情和手势已经过时了,是时候开口说话了。

虽然孩子此时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某些词语的发音不完整,或者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地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轮流谈话”中 ,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有利于它的开展。例如“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什么”类别的疑问句,对于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是没有益处的。

因为问题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们只需要在作答的时候搜索脑海里那个熟悉的单词就可以了。

同样,用“是”或者“否”作答的一般疑问句,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简单的问答中,孩子是学不到新东西的。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发起或展开一个话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家长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作问题的回应。

他们绝不会以点头或伸手指的方式来回应家长的问题。所以,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第四个T:关掉电子设备

过去我们常说注意力不集中的人走神了。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他们“脱线了”。“脱线”就是脱离、神游的意思。

“脱线”的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就变成了“…”“等一会儿”,到最后是完全的沉默。因此,我们提出了第四个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因为电子设备完全不具备3T交流原则。

不关注:电视机绝不可能“共情关注孩子的需要。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看上去完全被屏幕上的内容给迷住了。这是因为不学习而导致的情况。电视其实就是一条单行道,不可能与孩子产生互动。

不交流:跟沉迷于数字设备的人交流?这永远不会发生。

不轮流:数字设备可不懂“轮流谈话”的概念。它们占据了不仅所有的关注,而且互动模式也是固定的,没人能改变这一点。即便回答对了问题,也只是因为孩子们在被动地听从命令。

当电视节目把问题纳入了对白时,孩子们所得到的关于他们的答案的回应,仍然是预先就设置好的。节目既不关注孩子们本身,也不会给孩子们任何的回应。

虽然有时电视节目很有趣,但是还比不上家庭中的亲子互动。而只有社会互动有利于开发孩子们的大脑。

☂️我想说

3T原则,听起来复杂,其实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事情,展开互动交流,注意多把“为什么”“怎么办”等开放性问题抛给孩子 。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关掉电子设备,亲子之间互动更有助于孩子大脑发育,也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十、3T原则与阅读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跟他交流的话,其实就为宝宝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

同理,如果宝宝出生时就听到父母的读书声,这不仅能提前培养他的读写能力,还能让他滋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和交流一样地重要。

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读书,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相较于同龄人,他的词汇量会更大,数学能力也更出色。

而且本身就热爱阅读的父母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也因此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未来可能比他的父母还要热爱阅读。

尽管有很多父母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很多父母起先并不赞同给孩子读书。他们的理由如下:

“我儿子坐不住的。”

“我女儿老想自己拿书看。”

“我还没读完一页,女儿就想翻篇了。”

“儿子总是打断我,老说一些书里的情节。”

对于妈妈们的苦恼,我们表示理解。在她们的心中,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专心地听妈妈读书。其实,这样的阅读模式恰恰没有任何的意义。

妈妈们必须注意,当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心时,正好是采取“共情关注”的最佳时机。

父母一边给孩子读故事,一边敏锐地观察孩子,为的是看看哪一部分的情节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再因此做出相对的调整。

换句话说,“共情关注”是阅读过程中的关键。因此,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故事中学到知识、而不用强迫自己去关注不感兴趣的情节。

“充分交流”是分享阅读的第二步。它对于孩子智力开发的益处其实很好理解。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父母跟孩子交流的内容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故事的内容,想象一下情节的发展,讨论这些情节会对角色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故事变得更有意思。

孩子稍大一点,父母跟他“充分交流”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轮流谈话”。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像故事所引发的思考、对于故事的感受等等。

由于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孩子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推敲,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此外,他们还得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幻想的世界中天马行空,这样也有助于答案的找寻。其实,这个过程正是使用“脱离语境的语言”的良机。

对于新生儿来说,理解并不是听书的目的,所以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选择儿童故事书,家长可以给孩子读新闻,或者选一本自己很想读,但一直抽不出空来读的畅销书。

对此家长不要想太多,只需翻开第一页,大声地读给小宝宝听就可以了。

小宝宝差不多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了。虽然小宝宝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书本身上,不想听内容,父母还是要“共情关注”小宝宝感兴趣的东西,并尝试着进行交流。

父母可以借助手势来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当父母指着正在读的文字时,孩子就会明白读音和字形之间的对应联系。

此外,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意识到阅读的顺序,例如英文的阅读顺序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字与字之间都用空格或者句号隔开。

等孩子再大一点,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生词,这时父母仍然可以使用手势,一手指着生词,一边慢慢地读,让孩子建立对应的联系。

同理这个过程也能让孩子发现书中的文本和插画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预先给孩子打好了阅读的基础,还能让他们获取文字意识。

文字意识所能带来的巨大益处现已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在父母的帮助下接触了大量文本,形成了良好的文字意识的孩子,在高级阅读、拼写、阅读理解的学习中会更有优势。

☂️我想说

作为从宝宝出生就开始亲子阅读的全职妈妈,关于书中提到的这几点,特别赞同。我女儿暂时还算是特别爱听我读书给她听的宝宝,每次都是一本一本又一本,一遍一遍又一遍。

即便是这样,她大多数也不是那种安安静静地听读书的宝宝,她会看看这里,再看看那里,她会打断我问各种问题,向我汇报她发现的各种图画细节。

这时候我就会跟着她的的关注点走,她关注哪里,我就跟她讨论交流哪里,原来这就是所谓的3T原则,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呢。

十一、3T原则和数学

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字。信封上、靴子的内侧、电视机遥控器上都有它的身影。如果孩子看到的数字越多,能认出的也越多的话,不久之后他们就能独立辨认所有的数字。

换尿布的时候,数一数宝宝的脚趾头。数一数孩子餐盘上的奶酪,边数边用手指。再让一个学前儿童数一数他上楼梯的步子。

孩子稍大一点,父母就可以开始数物品了,边数边指:“这儿有10辆玩具车,1,2,3,4…”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基数的概念,让他们明白,每个东西只能数一次,而且数字在代表物品的时候要用量词表示。

这些活动的开展很简单,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吃饭、玩耍的时候都可以跟孩子欢乐地数数。同时,别忘了活动中的3T原则。

共情关注:早上,妈妈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啦!”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妈妈负责数数。1个,2个,3个,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数数中增添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你有2块饼干,妈妈也有2块饼干。咱们一共有4块饼干。”这样一来,孩子又可以学到额外的数学概念。

除此之外,即便小朋友不想当外科医生,玩玩拼图、堆堆积木或者调整书架上的书本摆放位置,也对空间推理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推理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未来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在阅读、科技、工程、数学领域取得成功。

尽管孩子们长大以后还有空间推理能力的开发潜力,但如果能在他们小时候就开始培养的话,还可以强化他们的数学基础。

☂️我想说

看到这里想起我跟女儿一直在做的游戏,就是每次上下楼梯都要数台阶数,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每次上下楼梯几乎都会做的事,现在有时候我数数,有时候女儿自己数数 。

除此之外,还有一套小猪佩奇套装过家家玩具,每次让小猪佩奇乔治爬楼梯的时候,她拿着小猪佩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我就给她数数“one、two、three、four……”

有时她还会让我拿着小猪佩奇爬楼梯,她帮忙数数。其实数的事物都是她所关注的,或者喜欢玩的游戏,所以到现在她已经会自己去做这些事了。

十二、3T原则与音乐

音乐能够在诸多层次上启迪孩子们的头脑。它不仅可以教授语言和沟通的技巧,还能增强人的韵律感,从而强化身体的动觉系统。

此外,音乐还能强化大脑中枢系统,尤其能够刺激那些跟抽象思维、情感、数学有关的大脑板块。

音乐不仅为思想和情感提供了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出口,它还鼓励我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所有醉心于音乐的孩子,都能从它的身上吸纳璀璨的华章。

共情关注:自然的歌唱使得嗓音更富有魅力,能持久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充分交流:选一首喜欢的歌,不停地、反复地唱。

轮流谈话: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次拍手、每一句歌词就是一次轮流的机会。

歌词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日常生活中不常看到的词汇,或者可以从中学到数字和计数的方法,或者理解一些空间的概念等等。

☂️我想说

其实很多儿歌都可以边唱边做动作,选一首宝宝喜欢的歌曲,不停地唱给宝宝听,唱着唱着发现宝宝竟然可以模仿我们唱歌和做动作了,这就是所谓的3T原则的应用吧😂

十三、熟悉的生活模式,才能让宝宝安心探索,专心学习

小婴儿就可以预见、换了尿布之后,爸爸还会来给他换床单。孩子也很清楚,吃完午饭后马上就该睡午觉了。幼儿园的孩子还知道、爸爸妈妈下班后就会回家吃晚饭。

这些事情之所以可以提前预见,是因为每个人,包括小婴儿都明白,日常生活自有它运行的一套模式。

其实正因为孩子很熟悉生活的模式,所以才能从日常活动中得到安慰。当孩子清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才能专心地学习。

小宝宝喜欢听重复在耳旁的声音。所以当宝宝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让他尽可能地多听悦耳的声音。

孩子喜欢唱唱跳跳,就给他唱一首熟悉的歌。最好给孩子挑一首带有舞蹈节奏的、副歌不断重复的歌曲。

☂️我想说

这也是很多孩子喜欢做着重复规律的事,喜欢一本书让读上百遍的缘由之一吧,熟悉的情节让他们心安,在熟悉的生活模式中学习着新事物。

十四、为什么给孩子多重选择?

给孩子多重的选择,不失为一种规范行为的方法。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我想说

其实孩子真得喜欢我们能给出多项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现很多想让孩子去做的事情反而变得容易了。

无论是读哪一本绘本(这一本,还是另一本?)还是穿哪一件衣服(这一件,还是另一件?)还是在哪个房间刷牙……

给孩子多重选择,这个方法真得值得拥有!

写在最后:

虽然书中一再强调,从出生到三岁是开发人的大脑的最关键的几年,但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到四岁大脑就停止发育了,但那几年是最关键的。

孩子必须得到充分的营养,孩子也必须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这些都是影响大脑开发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语言干涉不需要改变个人用语,也不需要改变个人常用表达,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上,多对孩子使用尽可能自然的语言、语言模式以及故事。

出生后头三年的语言环境是多么的重要,但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都等于零。

语言上进行你来我往的重要性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这一因素无比重要。

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语言,而是只在社会回应和社会互动的环境下学习语言。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怎么说呢?有些干货有些啰嗦,自己也确实对书中有些内容不怎么感兴趣,甚至都想直接跳读过去。

但是阅读的过程中依然发现这本书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并深表赞同的观点。所以就整理了让自己特别受益的部分。

我是@记忆的瓶子Pinky,在这里分享自己读过的书,陪女儿共读的绘本,进行的英语启蒙,以及一些育儿小经验,希望能有你喜欢的,比心♥️

好书好物,绘本共读,英语启蒙,育儿绝招,这里都有~


近期干货(
点击下方蓝色标题即可)

新手爸妈必看|一文搞定宝宝吃喝拉撒睡玩、健康护理、穿衣出行、亲子阅读、英语启蒙等23件事

0-2岁宝宝玩具清单|这是一篇具体到每个月份的宝宝玩具推荐购买清单~~

0-2岁英文书单|说说陪两岁女儿读过的那200多册绘本(下)

0-2岁中文书单|说说陪两岁女儿读过的那200多册绘本(上)

1篇文章5本书17个问答10000余字,解决孩子英语启蒙路上99%的问题

从机票预订到酒店入住16个问题|第一次带宝宝坐飞机旅行?这篇文章肯定能帮到你~

从开奶到断奶22个问答,让母乳喂养之路走得更顺利~

不把屎把尿,如何训练宝宝自主如厕能力?只需知道这些事儿~~

 文章精选



(点击词卡查看文章)

英语启蒙  英文绘本
| 17问答儿歌动画片| 大咖书单
绘本共读  0-2岁中文绘本 |0-2岁英文绘本
好物分享  母婴神器0-2岁玩具清单
育儿干货  新手爸妈必看
幸好做过的事
 | 育儿心得 
| 如厕疫苗
 | 疱疹性咽峡炎
飞跃周性早熟睡觉玩耍看视频吃饭难母乳喂养旅游出行
好书阅读 
孩子:挑战
 | 养育女孩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正面管教 | 自控力 | 学会提问 | 生命的重建 | 安妮日记
我的随笔  
全职妈妈内心独白养娃真相毕业季错过谈勇敢尚能饭否养儿防老?两宋离婚
观影看剧  冰雪奇缘坡道上的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