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陈叔亮诞辰120周年: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艺术家

 顺其自然h 2021-07-21

陈叔亮,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曾任学院党委副书、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副主席。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叔亮原名陈寿颐,1901年9月出生于浙江黄岩一个农民家庭。自幼清苦贫寒的生活不曾泯灭他酷爱艺术的天性,家乡民间艺术的陶冶及乡村私塾老先生王笠斋的点拨,为他的艺术成长打下了深厚基础。日后,凭借良好的悟性和在绘画上的刻苦勤奋,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青年陈叔亮迅速接受新思想并积极投入时代洪流。他以笔为枪,书写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诗文,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图片
青年时代

1928年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的地下组织。1930年至1931年,就读于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抗日战争爆发,他多才多艺,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抗日宣传工作,画漫画、宣传画,创作抗日剧本、歌曲,组织爱国剧社带领学生到街头和乡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七七事变”发生后,怀着追求真理、献身中华的满腔热情,陈叔亮于1938年秋,带着三个进步青年学生一路辗转,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和抗战的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的8年当中,陈叔亮不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木刻作品,出版《新美术运动及其它》论文集,并画了近千幅反映延安军民生活的速写。后来这部称之为《西行漫画》的速写稿得到了毛主席的亲笔题签和题词。

1942年,陈叔亮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从翌年起,他深入边区农村,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对皮影、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特别是民间剪纸——窗花——进行专业性的发掘、收集、整理等保护以及研究工作。之后,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研究剪纸艺术的专著《窗花》(1945年3月完稿、1947年出版)。

图片

参加文艺座谈会

1947年至1949年春,陈叔亮离开延安来到山东解放区,在担任山东滨海地区地委《滨海画报》社社长期间,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配合解放战争的木刻及漫画作品。
图片

木刻印工

图片

木刻延安保育院

1949年,他出席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代会”),并担任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49年至1951年,陈叔亮调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作室主任,及华东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在此期间为整顿和建立美术界的新秩序、新观念做了大量颇见成效的工作,同时发表了重要的连环画作品《走向那里》。
图片
连环画“走向那里”之一
1951年,陈叔亮调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任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艺术教育处处长和教育司副司长等职务,并出席了第二届文代会并继续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诞生一年后,1957年,陈叔亮就开始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直至1982年正式离休。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25年中,他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期间尽管政治运动的风雨不曾间断,但他都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挥广大师生的教学积极性,领导着学院向前迈进。

图片
1979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前排左起:雷圭元、陈叔亮、祝大年;后排:袁运甫
图片

1960年,陈叔亮(左四)、雷圭元(右一)等时任学院领导与运动会女子跳高前三名学生合影

陈叔亮对学院学术资料的积累做出了贡献。为了充实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他在当时经济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率先开展收集积累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对流散于琉璃厂、荣宝斋等处及民间各地的旧书画、工艺品进行精心鉴定,把其中具有文物、艺术价值的精品佳作收为学院藏品。
图片
陪同郭沫若会见“面人汤” 汤子博
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陈叔亮还发表了《为提高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而努力》《为了美化人民生活》等重要工艺美术论文,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股的不良设计倾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陈叔亮以巨大的革命热情和“忘老”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了弘扬中国书法的事业之中。他四处奔走呼号,与美术界同仁们一起建立了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
这段时期的陈叔亮,也终于迎来了人生当中书法创作的丰收期。他创作、展出、发表了大量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分别收入了《叔亮书画》和《陈叔亮书法集》。

由于晚年过度的工作操劳,陈叔亮于1986年卧病,并于1991年辞世。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家人将他个人全部书画作品捐献给了他的家乡——浙江黄岩。

陈叔亮,作为一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便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终其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着“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艺术家”的思想信条。时代的呼唤、革命的需要、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从来都理所当然地是他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位集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新时代革命精神于一身的老革命家、老艺术家,陈叔亮为社会主义中国初创时期的美术事业之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之兴旺、书法艺术事业之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纪念陈叔亮

文章

(向上滑动阅读)

深切的怀念

常沙娜    

      陈院长在创办、领导学院的25年间,时时都关注着学院图书、书画、工艺美术品资料的建设,率先不间断地收集、积累、充实学院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时刻不忘把流散于琉璃厂、荣宝斋,以及民间收藏的旧书画、工艺品,精心鉴定选购,集少成多,把有文物、艺术价值的书画、工艺美术品等作为学院图书、资料馆室的藏品。目前学院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许多名画、稀有的明式家具精品,以及国内外、各地区的民间工艺品、陶瓷、织绣等,都成为学院极为珍贵的宝藏。这些文化艺术财富,不仅是教学上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也标志着学院高质量教学和科研的雄厚家底。

      文革后期,陈叔亮院长代表国务院、轻工业部,亲自把下放到河北石家庄获鹿县农场、经历了三年劳动改造的全院师生接回北京,又抓紧重组学院的领导班子,重整校园。全院教职工的生活得以休整、恢复,当时“久旱逢甘雨”的工艺美院人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当我接任院长重担时,他中肯而和霭地说出“四要”,即“要依靠全院教职工、要努力学习、要全力以赴、要舍得为学院做出个人的牺牲”,这样什么困难都难不倒。还最后鼓励说:“相信你一定能把事办好的”。这是多么简单而有份量的嘱托啊!它成为我后来工作自始至终的力量和鞭策。

(作者常沙娜于1983年至1997年,担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阅读)

纪念陈叔亮院长

袁韵宜    

      庞薰琹先生生前曾和陈院长相知很深。老院长对庞先生的一片深情厚谊,尤其是当庞先生处于极度惶恐、困惑之时,多次给予关切与指点,让他如从迷雾中重见了清晰之光。

      建院刚刚一年,一场风暴骤起!庞先生的自尊心被摧毁。

      他从国外归来就下定决心要钻研祖国的传统装饰艺术。他既有实践经验,也有心得和积累的宝贵资料,他要利用它们为学院装潢系开一门新课——编写一本《装饰画风格史》作为其教材。但是,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实现吗?他心里七上八下、犹豫不决,在极度困惑之下,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了住在临近甲楼的陈院长。

      陈叔亮同志竟如同当年在杭州一样对他平和、真诚地说:“你这个想法很好,很对,要奋起工作,做出成绩来,既为学院增加一门新课程,也为工艺美术事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要不动摇地做下去,何况组织上认为你搞教学是可以的。”短短一席话,使庞薰琹深受鼓舞。由此,他获得了力量,振奋起精神撰写《历代装饰画研究》讲稿。先写“汉代”,只这一个章节就改写了20多遍,系里、学校也都有打印稿,它获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陈院长的纪念馆建在浙江黄岩,庞薰琹美术馆建在江苏常熟。两馆主人生前交往深、情谊厚。冥冥之中,他们还会谈心情、叙旧谊、论艺术……

(作者袁韵宜系庞薰琹夫人)

(向上滑动阅读)

“陈叔亮书画馆”前言

杭间    

      有时候,一个人身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只是由于岁月的局限,这个人的故事如话本传奇,还远远没有让后人读完。

      陈叔亮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位在大革命失败后血雨腥风中投身革命的文艺家,经过了本世纪所有重大事件的洗礼,在新中国成立担任中央文化部领导干部后,却又复归于艺术,从诗词、国画、书法,到工艺美术教育,在他身上,奇特地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格集一个革命者于一身的完美过程。

      这应该感谢他的故乡。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大抵都是从故乡的小路出发,来到外面的世界追求真理。故乡的风情、爱憎,以及童年的每一件细小往事,都在陈叔亮先生身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于是,他能在来日异地的生活中始终是一个慈祥的仁者,一个美的朴素的追求者。

      如今,游子的遗作回到故乡永久地陈列,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即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中国的又是故乡的。陈叔亮先生的名字已经进入各种样式的历史。

(作者杭间系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写作“陈叔亮书画馆”前言时,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陈叔亮作品

书法

图片

图片

国画


图片

雁荡秋色

图片

松梅图

图片

图片


油画

图片

妻子

传略 | 陈滨滨

图片 | 陈滨滨

纪念文章 | 摘编自《陈舒亮文集》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