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郄穴

 昵称57807052 2021-07-21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郄穴在临床当中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虚实的征象。

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郄穴歌(按传统经气流注路径)

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会,阴维筑宾为。

1、孔最

孔最,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郄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的对应季节为秋,性燥,肺经所过之处其土(肌肉)也会燥(肺经之地为西方之地),尺泽穴流来的地部经水大部分渗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担运输地部的经水时如过筛一般,所以名:孔最。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或手臂向前,仰掌向上,用另一只手握住手臂中段处,拇指指甲下压即是此穴

尺寸计量法
【穴位解剖】

 当肱桡肌处,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功能主治】

  孔最穴是肺经脉气所发,肺经经气深聚之处,为肺经之郄穴,善治肺经肺脏之急重症和相关的血证,具有肃降肺气,清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故此穴能泻肺热、降肺气、宣窍络,而达消肿止痛、开音利咽之效。

   因肺主皮毛,肺气调和,毛窍玄府(汗孔)才能开阖正常。当热邪壅肺,闭阻腠理,玄府不通而致发热无汗、头痛,可用此穴清泻肺热,宣散肺气,开泄腠理,通达玄府,发汗解表而治疗热病无汗、头痛。因痔疮乃大肠末端长期气滞,形成血瘀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有宣畅大肠气机的作用。

【穴位配伍】

咳逆:孔最、天泉、太溪、行间、俞府、神封、腹结、少商、浮白(《针灸资生经》)。

急性咯血:孔最、尺泽、内关(《针灸临床经验辑要》)。

失音:孔最、喑门(《针灸资生经》)。

头痛:孔最、天柱、陶道、大杼、后溪(《备急千金要方》)。

热病汗不出:孔最、上星、玄颅、前谷、腕骨(《采艾编翼》)

【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运动系统疾病:肘臂痛,手关节痛

【防病健身】
  孔最穴对戒烟有较好的效果,针刺孔最穴后,能够及时改善因吸烟导致的肺部血流改变,具有良好的调节性效应,起到保护心和肺脏的作用,所以,戒烟的时候常取此穴。[5] 每天用拇指指腹按压孔最1~3分钟,可以预防因长时间蹲坐而造成的痔疮,也可以调理肺气、清热止血。

 【临床操作】

  • 针刺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沉重,有针感向前臂放散。针刺时避开桡动、静脉,防止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 艾灸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2、温溜

温溜,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急性肠鸣、腹痛等肠腑病证;疔疮;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头面病证;肩背酸痛。

【取穴位置】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功能主治】

中医病症:

头痛、面肿,鼻衄,牙痛,口糜舌肿,吐涎,咽喉肿痛;肠鸣,腹痛,泄泻;癫狂,痫证,吐舌;疟疾,疔痈,四肢肿,肩臂痿痛不举,伤寒,颈痛等。

西医病症:

下腹壁肌肉痉挛,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前臂疼痛等。

【穴位配伍】

喉痹不能言:温溜、曲池(《针灸甲乙经》)。

癫疾:温溜、仆参(《备急千金要方》)。

狂仆:温溜、掖门、京骨(《备急千金要方》)。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针灸聚英·百症赋》)。

肠鸣而痛:温溜、陷谷、复溜、阳纲(《备急千金要方》)。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此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诊断。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养生保健】

突然鼻出血时,可用拇指压迫温溜,过一会儿鼻血便会止住;若是脸上起了痘痘,及时揉温溜,第二天痘痘就下去。

温溜有驱寒的作用,所以经常手凉、手心爱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揉温溜。

3、梁丘

【取穴位置】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位置】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功能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穴位治法】

直刺1~1.2寸。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4、地机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位置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能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艾灸:每天坚持艾灸对痛经效果明显

5、阴郄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解剖位置】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功能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穴位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郄穴。

6、养老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解剖位置】

左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功能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穴位配伍】

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郄穴。

7、金门


【取穴位置】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位置】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能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穴位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8、水泉


【取穴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位置】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功能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穴位配伍】

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肾经郄穴。

9、郄门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位置】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穴位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郄穴。

10、会宗

吸湿降浊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位置】

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功能主治】

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穴位配伍】

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

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三焦经郄穴。

11、外丘

  外丘,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郄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一说在“外踝上六寸”(《循经考穴编》)。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肌支。主治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胆囊炎,肝炎,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疾病】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人体穴位配伍】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外丘穴 胆经郄穴。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2、中都

【取穴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位置】

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功能主治】

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穴位配伍】

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穴位治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郄穴。

13、跗阳

缓解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

【取穴位置】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位置】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功能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穴位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穴位治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14、交信

【取穴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位置】

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功能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穴位配伍】

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

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

配中都治疝气;

配阴陵泉治五淋;

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阴跷脉郄穴。

15、阳交

  阳交,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另名别阳、足髎。属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郄穴。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用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穴、绝骨、行间穴、昆仑穴、丘墟穴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阳交穴 阳维脉郄穴。

  【别名】别阳穴,足髎穴。

  【穴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筑宾

【取穴位置】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位置】

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功能主治】

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穴位配伍】

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阴维脉郄穴。

殷都翟俊凤中西医结合诊所: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HNayzds,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铁西路与芳林街交叉口向西50米路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