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涌泉穴

 昵称57807052 2021-07-21

涌泉穴(yǒnɡ quán xue)出自《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陰腎經。别名:地冲穴。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經氣自下而出,故名涌泉。涌,有水騰溢上升之義,涌出,上涌。泉,水自地出為泉。按少陰居人身六經之最里,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經至于陰經,而作涌泉之動。猶人情物理之極,則必反也。本經足太陽之陽,合于本經之陰,循下而上。少陰根于涌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然谷。如傷寒病之回陽,以足心轉熱為斷。張隱庵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涌泉。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取穴位置】

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能主治】

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头痛,头晕;

3.咯血,咽喉肿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热;

6.奔豚气。

【穴位配伍】

配水沟、内关主治昏厥;

配前顶、印堂、神门主治小儿惊风;

配太虚、照海、鱼际主治咽喉肿痛。

百會人中,有蘇厥回陽救逆的作用,主治昏厥,癲癇,休克。

四神聰神門,有清心安神鎮靜的作用,主治頭暈,失眠,癔病。

大椎水溝十宣,治昏厥。

配百會、太沖風池,治急性頭痛。

配百會、勞宮、水溝、豐隆、太沖,治中風昏迷

【理疗方案】

1、悬灸法

将艾灸点燃后放于涌泉穴上方约2~3厘米左右施灸,以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两侧涌泉穴各灸5~10分钟。隔日灸1次。

2、按摩法

患者睡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用手掌擦涌泉穴,使局部产生热感,每次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高血压患者擦热涌泉穴后,再用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揉。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按摩、艾灸后会出现口干、小便增多及味臭等现象,属正常反应。若口干舌燥现象明显,则要减少艾灸的次数或缩短施灸时间,也可饮用少许淡盐水。

艾灸能健身、防病、治病,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艾灸。那么哪些人适合艾灸?那些人不适合艾灸呢下面具体来看看。

艾灸适宜人群

1、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

2、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艾灸不适宜人群

1、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2、女性例假期间不可艾灸。

【养生建议】

如果坚持每天推搓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据统计,推搓涌泉穴疗法可以防治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疾病。

【附注】

《黃帝內經靈樞·五邪》: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男子如盅,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涌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針灸甲乙經》:脅肋痛,取之涌泉與陽陵泉。腰痛、大便難,涌泉主之。肩背頭痛時眩,涌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內食,涌泉主之。

《針灸甲乙經》:熱病抨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

備急千金要方》:涌泉、然谷主五趾盡痛不能踐地。涌泉、然谷主喉痹,梗咽寒熱

《醫宗金鑒》:主治足心熱,奔豚,疝氣疼痛血淋氣痛

針灸聚英》:喉閉舌急失音,卒心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

肘后歌》:頂心頭痛眼不開,涌泉下針定安泰;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賦》: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

HNayzds,抖音号:ay6392,地址:河南省安阳市吉祥春天12号楼5单元1楼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