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2课 《荷塘月色》实录

 崔无容 2021-07-22

《荷塘月色》实录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塘月色》。
关于朱自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他的多篇散文如《背影》、《春》等都收录在我们小学初中的教材里。
朱自清的散文文字并茂,富有情志。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足着那一种诗意。”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领略大师笔下那一夜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根据文中直接表明地点的词语和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我们大致能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来。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三段写的是荷塘周遭的环境。
第四、五段是对荷塘和月色景致的详细描写。
    第六至第九段,再次写荷塘四周之景,并宕开一笔,写了古时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为文章结尾,回到了家门口。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到家门口,作者的行走路线构成了一个完满的闭环。
朱自清先生去荷塘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他一路观景,有没有在荷塘月色中找到宁静?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在他所描绘的景物中,体会他的心路历程。
    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二段: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在阅读这一段时,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这实在不是一条漂亮的小路,少人走,种的树也很普通,只是有些月光而已,怎么就今晚却很好了呢?

上节课我们曾经学习要品味景物描写中的反差之处,其中说到过“景物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这一点,我们运用这个方法来进行赏析。

我们不能忘记,作者是因为心里不宁静而出门走走,曲折幽僻的路和稳稳郁郁的树,仿佛能隔绝外界的一切,让作者安静的独处;再加上淡淡月色相伴,夜色浅淡朦胧,使得小路既不像平时那么阴森森,也不会因为月光过于明亮而让心事无所遁形,正适合让作者消散内心的忧愁。
    所以,今晚的月下小路,在作者看来很符合他的心境,很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恐怕就是在繁忙而不得清静的世俗世界里,做着一定要做的事,说着一定要说的话。但这里不一样,小路曲折,树荫遮蔽,无人打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确实是称得上自由了。
    明明是日日走过的荷塘,但今晚因为心灵的暂且自由,它也就有着别样的美丽和情趣了。

朱自清说“我且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是暂且的意思,如同在封闭的房间里憋闷了很久的人突然打开了门,获得了新鲜空气。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欣赏。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里有哪些景物?无非是荷花、荷叶、塘中的水,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景物,作者却描写的特别细致动人。

细致首先是层次的细致,他从充满视野的荷叶写起,再写点缀在荷叶间的些许荷花,再是微风送来的若有似无的荷香,转而写风中的满塘荷叶,最后用未见却能想象的脉脉流水衬托荷叶的风致。叶、花、流水成为了荷塘中的一个整体,远观近玩,层层铺展,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

细致又表现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一粒粒的明珠写淡月照耀下花朵的金银闪光,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的情景,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袅娜形容荷花妖柔优美饱满盛开,羞涩极言含苞待放之状,两处女人赋予了荷花柔美多姿的神韵,而通感手法的运用以渺茫的歌声描摹,若有似无的荷香,别致而贴切,更表现出荷塘的幽静恬然。

细致还表现在一系列叠词的运用上,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没有故作高深,就那么自然的表现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加了音韵美。

这一段的语言多为散句,并不刻意追求整齐,随着作者自然清新的文字,我们也仿佛置身于静谧优美的荷塘了,有谁不是身心愉悦?对荷塘的细致描摹不正体现了作者正受用着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吗?

第五段,作者描绘的是塘上月色。荷塘易写,月色难描,因为月色无形无质,无味无声,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怎么写?

再读一读,品一品,朱自清又是如何写出梦幻般优美的月色,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的。

塘上月色,作者从月光写起,然后是荷塘上的青雾,月下的叶与花,最后写高高低低的树影,共同组成了一首梵婀玲上的名曲,整副景朦胧飘渺,和谐优美。

他先以流水做比,“静静”的一词与“泻”相容,使月光有形而无声,又富有动态美。牛乳写月色洁白,“笼”与“青纱” “梦”相组合表现了月光轻飘柔美的质地,以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光和影的和谐,打通了视听界限,烘托出恬静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美的联想和想象。叠词的使用更增添了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青雾、叶子、花、树影为衬托,光影交错中月之光、塘中荷、岸边树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繁复朦胧的图案,展现出月下荷塘唯美动人。

在这如梦似幻的美景中,我们且与作者一起陶醉吧,平和安然的心境里,一定会生起淡淡的喜悦。

享受了无边的荷香月色之后,作者又将目光转向荷塘四周,但我们发现这时他的情感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听着蝉声、蛙声,他却不由得说“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情绪的变化十分明显。

有同学会说,因为荷塘四周的景不美了,作者情绪就低落了,真的是这样吗?

这里的反差,我们同样可以从景物描写中融入主观情感的角度进行解读。

两段都写到了“树”,但第二段的树“蓊蓊郁郁”,很好的体现了小路的遮蔽性,为我享受独处创造了条件,获得了暂时的心灵自由的,作者自然而然的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第六段描写的也是树,这时作者眼中这些树却是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露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个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如果说月光和荷塘是作者自由美好的心灵世界的写照,那么这片小小的天地是被现实世界重重包裹着的,    仅有那么一点缝隙。

“一切景语皆情语”,阴阴的树色、没精打采的灯光、暗淡迷蒙的景,都成了他内心情感的投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蛙声和蝉鸣代表的是自由世界的活泼泼的生机,作者虽有向往,但那些从头到尾都不真正属于他,只有现实里的孤单哀愁,又如阴云般又聚拢了过来,所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接下来作者的情绪又有怎样的起伏?他忽然想起了江南旧俗采莲,并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

作者用了三个词语来概括采莲女欢乐甜美的生活场景,热闹、风流、有趣,这是第三次提到热闹,前两次写的是蛙鸣与蝉声,这一次是镌刻在历史中的一个场景,对于这份热闹,作者慨叹道,“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是带着遗憾的慨叹。欢快热闹的采莲之景,折射出的是能够追求幸福的自由,那也是一个自由的世界,而现实早已没有了这份自由与美好。这哪里是忽然想起,分明是要离开荷塘时,心情渐渐回复到低落的作者,内心不由自主的向往,可惜刚刚生出了向往,作者有意识到这是无法企及的了,心情再次低落。

于是又记起了《西周曲》,这是描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诗歌。作者说这里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那是不是当下的世界就有如西周曲中的一般呢?作者自己就否定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带着失落,他还是想念那个热闹、风流、有趣的江南了。

我们把这几段文字放在一起,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今晚若有采莲人”“也算得上”“只不见”“是不行的”“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情绪起起伏伏,体现出朱自清先生一次次情不自禁的想要挣脱现实的束缚与苦恼,却又无法摆脱的情感波折。到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无边的荷香月色消散了,自由世界消失了,作者又将面对的是苦闷的现实世界。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那是一个怎样的现实世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四一二政变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朱自清先生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矛盾,个人生活颇多不如意。

我们很难明确的说,作者所说的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因为时代的苦闷或是个人的苦闷,又或是都有,因为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也难以摆脱时代的影响。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给俞平伯的信中所说:

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他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这诗意盎然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短暂美好的自由世界,也是所有读者的精神家园。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节课的主问题了,作者到底有没有在荷塘月色中找到宁静?

从文中看,作者因内心的颇不宁静而出门,在小路上慢慢找寻着宁静,在静谧优美的荷塘美景中获得了宁静与超脱,但这些宁静和超脱都是短暂的,获得片刻的自由的宁静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

于是在回家的路上,作者的内心再次失去了平静,淡淡的哀愁重新萦绕在作者的心头。整篇文章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我们在阅读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时,如何来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作者的情感,我们当然可以通过作者内心的独白直接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家的内心独白都是直白的,尤其要注意情感表达比较细腻的作者,运用副词和关联词来准确表达内心思绪。

第二,要关注作者在描写相似景物时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比如第二段与第六段都写了荷塘四周,都表现出了幽暗与幽静的特点,但是落到具体的用词却并不相同,这其中可能就包含了作者情感的细微差异。

第三,关注时空转换中的情感脉络,分析不同场景的特征与内涵,发现他们彼此的联系,借此深入作者内心,把握在场景变化中作者的情感。

今天的课后作业:

1.余光中评论朱自清散文“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你认为《荷塘月色》是否过于平起平落?请结合荷塘月色第6~10段加以分析。

2.预习《我与地坛》,概括文章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这是一个由语文学习、文学和朗诵描绘的意义世界。
5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投稿微信|miaomenxu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