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名士边让官至九江太守,因为非议风云人物曹操,惨遭灭族,祸及妻儿。后来陈琳代表袁绍起草檄文的时候,也将此事列为曹操罪行之一。 但是,不知是曹操手下留情还是有所疏忽,边让的一个女儿活了下来,并且生下一子虞松,字叔茂。他外公是陈留人,所以他自己也是陈留人,也有记载说是会稽人。 虞松可能遗传了外公的优良基因,弱冠之年就表现出才干。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征讨辽东,就命虞松作檄文;等奏凯归来,又由虞松作露布,也就是捷报。司马懿辟他为掾,正始年间,迁中书郎。 秘书郎郑默考核旧文,删省浮秽,著《魏中经簿》。虞松对此评价道:“而今而后,朱紫别矣。”朱紫,比喻善恶。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以大将军辅政,虞松便成了司马师的智囊。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孙吴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蜀汉卫将军姜维出兵围攻狄道,眼看曹魏就要两线作战了。司马师问虞松:
虞松答:
司马师觉得有理,就派车骑将军都督雍、凉两州军事郭淮、雍州刺史陈泰率关中军队解狄道之围,敕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毌丘俭等自守,不救新城。姜维果然粮尽而退,诸葛恪未能攻克新城,军队疲劳多病,也只得退兵,一切都在虞松掌握之中。 《三国演义》有这么一段:
这应该就是按历史上虞松料敌一节改编而来的,但是,史书没有记载虞松是不是“主簿”。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魏帝曹髦在太极东堂宴请群臣。曹髦虽然年轻,但很好学,竟然与侍中荀顗、尚书崔赞、袁亮、钟毓、还有虞松等讨论起学术问题来,当时虞松已经做到给事中、中书令了。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帝王之间的优劣。曹髦仰慕夏朝中兴之主少康,就问少康和汉高祖刘邦谁更优秀。荀顗等答:少康与世祖(即汉光武帝刘秀)差不多,都是中兴之主,比不得汉高祖这样的创业之主。曹髦却说:创业者未必就比继承者厉害,汉高祖不也有行事不检点、陷父亲、儿子于危险、囚禁贤相、死后几乎亡国的过失吗,如果他处在少康的位子上,能和少康一样出色吗? 第二天,曹髦上课完毕,又和众臣继续讨论。荀顗、袁亮认为少康为优,而崔赞、钟毓、虞松等认为:
曹髦说:
也就是说,他仍然是认为少康更优秀,理由是:上古时代凭借仁德勋业成事容易,秦汉之交凭借武力成事容易,少康立德,高祖立功,所以少康在汉高祖之上;少康能够诛灭寒浞势力,武功也未必逊于汉高祖;少康的功绩因相关史料不全才不显,仅有伍员粗述大略,但若少康并非大才,怎能中兴?如果关于其言行的史料完备了,这事还有疑问吗?
虞松称赞曹髦所论,建议记录成篇,流传后世:
曹髦却很谦虚:
结合曹髦的人生经历,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推崇少康,但是,这事当着司马家的智囊们说出来,真的好么? 所以,他的结局…… 那天,钟毓的弟弟侍郎钟会退下后,还是记录下了曹髦的话,即《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 钟会和虞松也是有过一段交集的。
虞松官至太守、大司农。他还擅长书法,因此被唐朝窦泉的《述书赋上》点名。儿子虞濬,西晋年间官至廷尉。 但是这个故事,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不以为然:
钟会是名门之子,早有声誉,弱冠之年已为显赫朝官,司马师怎么可能不认识他,要等他改了虞松的表文再通过虞松举荐才能相识,而且如果之前不相识,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师怎么可能见钟会改了五字便知其可大用? 由上述“松从还,宣王辟为掾,时年二十四”可考证238年虞松二十四岁,也就是生于215年,在外公边让被害大约二十年后。
元康六年(296年),虞松如果还在世,那得八十二岁高龄了,所以这个虞松当是一同名同姓之人;边让的外孙虞松恐怕早就淡出官场了,甚至早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去世了。 IOS系统打赏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