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入选|《寺沟村的西兰花》入选《滚石上山》(马步升著)

 新用户9779z0DP 2021-07-22

寺沟村的西兰花

                                                      吴莉

只要正常人都能挣到钱,能过上想要的好日子。寺沟村李书记说,有钱挣了,人心才安,人心安了,村子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年之后,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有名的西圪楞地上,终于种出了上海江桥市场驰名的西兰花——甘肃山丹牌西兰花。

寺沟村车水马龙,车来人往,甘肃山丹牌西兰花正在分拣、制冷、包装,然后,从冷库装车,分别运往南京和重庆市场。西兰花这个孩子,在寺沟村土壤里等待了千年,终于有了出世的契机,一出世就名扬千里了。

最高价五块,后来降到三块,次品两块。驻村干部钱守冬向人们介绍。

钱守冬又说,一亩地收入九千五百元,还有的过万。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土地收入啥时候这么过万,不是天方夜谭吧。

有这么高吗?有人问。

这是今年的行情,种西兰花以来最好的一年。钱守冬说。

全部都是西兰花吗?种了多少?有人问。

全部都是,包括大棚的苗子和商品,一共两千多亩。钱守冬说。

什么原因行情这么好呢?有人问。

第一,疫情。第二,品质。疫情导致市场缺货,品质让商品倍受青赖。钱守冬说,上海人见我们的西兰花大小合适,色泽新鲜,一眼就看上了,买回家吃,比别的味美,所以被一抢而光。又说,寺沟村地理条件特殊,海拔两千,不冷不热。土壤沙黏,蓄水适度。昼夜温差大,营养成分储存充分,能种出好庄稼。我们用有机肥种西兰花,品相好,口感美,力求保证绿色蔬菜。

什么有机肥?

我们镇骏马产业园的马粪,加日本进口生物菌,经过加工发酵后种菜,成本低,原生态,收入高。

果然不错,因地制宜,统筹利用,高招。有人举起大拇指,像是夸赞钱守冬,又像夸赞西兰花。

冷库门外,紧张有序的分拣流水线正在工作,一筐筐西兰花经过分拣,被运送冷库,经过迅速制冷,抑制西兰花采后继续生长。当温度降至2——3摄氏度,再进行包装、出售。也就是说,西兰花的顶级品质在地里长够,之后通过制冷,稳定它的品质,再运往五湖四海的市场。这既是忧者之心,也是经营之道。操作工人十分干练,女工居多,大多为山东、吉林、四川的外来工,而且是民族大团结,有汉民、回民、彝族、满族、蒙古族,他们都有娴熟的技术,师傅的水平,眼里没有旁杂,扔一个不合格的西蓝花,毫不留情。

因何外招,村民呢?有人问。

李书记说,是江苏利合农业公司带来的,技术人家说了算。但技术之外的活留给村民,他们与当地老百姓交流交融,相互指导,生活上有需要,我们的村民也关心照顾,他们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

早听说寺沟村与外资合作,经过几年攻坚,已经成功脱贫,算得上全市最成熟的典型。

李书记说,当初,我们村民不愿意干,担心工资,纷纷外出打工去了。可是外工越来越少,加之今年受疫情影响,活更少了,大部分人只好回来。回来便种菜,种菜活多,需工量大,村里所有闲人都在地上。村委会先考虑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管老的小的,也不管能力大小,只要能走路的,都让干活,工资一天最低一百二,无论男女老少,没有差距。有人心里不平衡,村干部便做思想工作,都是同村人,他需要你照顾,你需要他关怀,互相帮扶,共同谋利。

年收入如何?有人问。

李书记说,除去农闲与节假日,一个人一年最少挣两万元,一家两个人就是四万。有的家庭两代、甚至三代人都在地上干活,最少收入七八万。

这是今年的情况?还是以往也如此呢?有人问。

李书记说,以往如此,今年更好一点。以往村里没劳力,老弱病残的都用起来,结果挣了钱,在外务工的也回来了。今年都不外出,留在村里挣钱,而且城里住的人也回村挣钱来了,村里的人又多了起来。

多好啊,这难道就是留住人的原因?有人问。

李书记说,是的,要想留住人,就得有钱挣,要想有钱挣,就得有产业,只有产业才能吸引回村。另一方面,农田劳作安全系数高,家人也不担心了。而且都在一起干活,邻里之间矛盾少了,感情深了。还有一点,懒人的思想也转变了,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地上干活,他不好意思再睡懒觉了。

我们计划扩种到一万亩,让所有土地入股分红,全民当家,共同劳作,让钱留住人,也让钱留住村子。李书记说。

寺沟村是全县14个贫困村之一,自2014年脱贫攻坚以来,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那时土地已开始流转,大面积种植可以赚钱,小面积种植不能养家。好的土地都被人承包了,差的土地被扔了没人种,少了也就罢了,但寺沟村的土地二类、三类的居半,如果扔了相当于扔了半个村子。作为村支书的李玉兴心里又怅惘又着急,他便全部收拢起来,好坏不说,每亩地给租金一百,他自己种了起来。扔了地的村民高兴坏了,但他们不懂村支书的心,土地对他,和他们一样重要。

地太多了,投资是个问题,李书记在争取政府精准扶贫支持的同时,三番五次向农资销售机构协商赊欠。但由于规模种植有好有坏,好多人种赔,资不抵债,但凡赊欠的账款几乎都成了陈帐,有的甚至成了死帐。所以农资商不再大数量赊欠,最多只因碍于情面,在后期资金不影响流转的情况下,才赊欠少许。李书记一夜愁白了头,按他的话说,他常常整夜整夜睡不着,反反复复思考,辗转反侧琢磨。他从最简单的种植开始,以此来支撑整体规模。最差的地常规种植,种大麦小麦,最好的地超常种植,种葵花、洋芋等等。等政府扶持资金慢慢到位,他在下一年再扩种高收入作物。有时候受整体行情影响,投资比收入大,难免有种赔的土地。但即使这样,寺沟村的土壤也没有被荒置的现象,换李支书的话说,这块不挣那块挣,土地总不能扔了,扔了我们村干部的脸往哪儿搁。

连续几年,还是资不抵债,银行的贷款虽然在周转使用,但积少成多,欠债的窟窿越来越大。李书记诉苦,扶贫干部说,不行,不能这样下去了,得想办法,单一地靠常规种地,种死也挣不了钱,欠债还越来越大。驻村干部给他介绍,张掖市花寨乡有外地人种西兰花,听说收入可观,已成明星产业,何不去考察一番。于是便去了,经过考察领教,寺沟村的地理条件与张掖花寨乡的一样适合西兰花生长。而所谓的外地人,正是江苏利合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张掖又注册了分公司,正干得风生水起。

说干就干,李书记带领班子,和驻村干部反反复复研究、设案,但设来设去,看不到利益,没有人敢干,因为投资过大,李书记的心也怂了。幸运的是政府扶持力度大,一再帮扶和补贴,鼓励他大胆迈出创新的步伐。第一年缺乏经验,有一部分西兰花因生病还是赔了,不过参与了农业保险,算是保住了成本。但长势好的西兰花收入不菲,比传统作物好了很多。李书记看到了亮光,苦涩地微微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大胆扩种,小心管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西兰花在寺沟村大面积种植成功,直到2020年轰动地方,成为了人人惊异的排头产业。

李书记说,扶贫领导好啊,遇上贵人了,不是他们的话,我们两眼抹黑呢。

驻村干部却说,李书记对土地有感情,信念坚定,我们有劲能够使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