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优秀教研员的成长之路

 水晶苹果360 2021-07-22

教研员是独一无二的职业。我从事教研工作40年,深感教研工作是纷繁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做一个坚守自己理想与信念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很不容易。

01 做一名学习型教研员

我是一个地道的“土八路”,至今没登过大学的门,“高中肄业”便是我的最高学历。“土八路”做教研员,既缺少理论支撑,又无良好的学业修养。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我把读书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文化底气。

为了买书,我外出开会抽时间跑书店,外出讲学抢时间逛书店,外出办事挤时间找书店。这一辈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我都舍不得花钱,我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店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用得着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都要把它买到手。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快上火车时,想买点水果,但一打听,水果很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指着一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5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5毛钱,捧着一箱子烂梨,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用小刀作了精心的“处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5毛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买了几本厚厚的教学用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坐火车硬扛回哈尔滨。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拥有一种魔力,能使人上天入地,浏览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

我给自己规定读书时间定额:每天一小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保证一小时学习,这是可以做到的,在非正常情况下,我也尽量完成读书的时间定额。开始时,我读书很杂,杂文小说、名人传记、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无所不及。虽然有些书并没有真正读懂,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这种“蜜蜂采蜜”式的阅读,对开阔我的视野确实大有裨益。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喜欢读“史”了,如《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等。学习这类知识,对语文教学与研究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有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是创新,实际上仅仅是继承而已。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上千年前,前辈关于母语教育的见地已经鞭辟入里,经验十分成熟,而我们却还在搞名词术语,并没有很大的进步。


02 做一名实践型教研员

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教研员如果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不介乎其中,不身体力行,就会对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课堂要素及其组合感到陌生。最终,教研员将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懊悔,而悲哀。

1980年4月,我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到省里参加小学语文教学大赛。由于这位教师赛前偶感风寒,参赛时病情加重,上完《司马光》第一课时就病倒了。学生在台上焦急地等待着,评委反复催促说:“如果第二节不上,就取消竞赛资格。”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登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司马光》。”我顺着教者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顺利上完了这节课。评委当场亮分,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我便出现在学生中间。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教学特点,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讲,我崇尚“微笑教学”。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不感人,无笑不诱人。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爱心,是教师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的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03 做一名服务型教研员

教研工作是绿叶的事业,教研员的光荣在于甘为人梯,甘于奉献,使自己的才智成为广大教师的才智,以自己的心血融于名优教师的辉煌创造之中,与他们一道滋兰养蕙。

40年来,我听课坐的位置前后是不一样的。记得刚做教研员时,我听课习惯于面对授课教师而坐,听的、看的、记的、想的都是教师的行为。后来,我听课喜欢面向学生而坐,看学生是怎样学的。上课是艺术,听课也是艺术;上课不是演戏,听课也不是看戏。如果说上课的本质在于开发学生的生命,那么听课艺术的真谛在于对学生真切的眷注。

教研员面对的教师群体是庞大的、多元的,教研员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评课中坦诚开放、尊重多样、悦纳异己。

我喜欢用互动的评课方式,先请执教者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我再以商量的口吻与其促膝谈心,平等交流,允许教师解释、说明,甚至申辩,通过交谈切磋,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

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为营造一片朗朗晴空,耕耘一方茵茵绿洲,发掘一泓汩汩清泉,我和广大教师一起搜集资料,一起编写校本教材,一起制订科研计划,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为教师服务,或专题报告,或跟进培训,或现场指导,或专业咨询,在与广大教师的互动中,我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04 做一名研究型教研员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是教育理论的普及者,是校本教研的合作者,是新课程理念的共同实践者。我认为,教研离不开科研,教研靠科研提升,科研靠教研落实,经验型教研需要科研引领,玄奥式科研需要教研转化。教研员的事业在基层,课题、活动乃至成果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

开始搞教育科研时,我也遭遇了“方法误区”,看着各种课题,感到很头疼。后来我明白,教育科研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就是选择一个题目,确定一个方法,根据一个道理,写出一篇文章,这就是我的教育科研观。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常常是我思考的问题。选题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要把大题做小、小题做大,做有用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这样说,我对教育科研不离不弃,竭尽驽钝,不懈实践,不断探索,不辍研究,真正达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境地。

有人问我:“您又上课,又搞研究,又经常外出讲学,还写了那么多书,哪来的时间?”我说,我搞研究和写东西都是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至于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上班抓事务,下班搞业务,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有时我伏案备课,仰面沉思,埋头爬格子忘记了吃饭;有时我心血来潮,灵感突发,常常夜半时分披衣而起,凌晨3点奋笔疾书。我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一位优秀教研员就是这样炼成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强烈的发展意愿高于理念、技能的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