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造舰竞赛”说明了什么?

 皮皮中尉 2021-07-22

本文导读:

如果大家都拿胜过别人或者事事争第一当幸福,那这个世界就显得太肤浅、太不值得。


一百年后的现代人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持续十余年的海军“造舰竞赛”,无疑觉得这纯粹是个虎头蛇尾得不偿失的“烂尾工程”。“造舰竞赛”的直接后果,就是分流了国家资源,延误了陆军建设尤其是“施利芬计划”的准备,导致德国在“一战”初期就陷入阵地战和两线作战的泥潭,甚至可以算是导致帝国毁灭的一个诱因。


那么,在精读徐弃郁《脆弱的崛起》这本专著后,我也和读者们一样不禁默默发问,为什么德国要搞这场“造舰竞赛”呢?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政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初二十年,德国海军始终是一支无足轻重的近海防御型海军,原因在于俾斯麦的战略取舍。他认为保持德国陆军在欧洲大陆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足以威慑法国和其他任何列强的挑战。而德国只有北海一条狭窄的出海口,根本无力和英国皇家海军争夺海上霸权,不妨把主要精力资源让渡给陆军,这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好钢用在刀刃上。

但威廉二世登基之后,“重陆军轻海军”的固有格局被新皇帝很快打破。一时间,大张旗鼓建设海军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共识。这其中有皇帝本人的取舍初衷原因,也有国内国际形势的需求原因,几大动因形成合力,海军建设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皇帝个人的好恶决定了海军的重要性。早在皇子时期,青年威廉二世就格外信服当时刚刚形成声势的马汉“海权论”,把《海权论》这本书带在身边反复研读。据史料记载,登基后的威廉二世喜欢身着海军制服尤其是英国皇家海军名誉上将礼服出席各种公开活动,并且规定其他皇室人员不得和他“撞衫”,足见他对海军的偏爱。

更重要的是,作为铁板一块自称体系的陆军,威廉二世即使贵为国君也难以插手干涉,再加上他对俾斯麦多年来的轻视不屑早已怀恨在心,所以推动海军建设自然有利于扩大他的威望。为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俾斯麦强,皇帝可以推翻“大陆政策”推出“世界政策”,那么,为了“夺取阳光下的地盘”,用不断攫取的海外殖民地增加自己的威望,就必须有一支自由驰骋无力强大的海军来支撑。

既然有了皇帝的明显偏好,刚刚升任海军国务秘书(海军部长)的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就开始推波助澜,为了自己治下的海军前途,也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断在皇帝身边加大游说力度。有这么一位精通“海权论”,特别善解人意的助手不断帮腔造势,德国政府不仅很快将海军建设提上了日程,更是将之扩大升华为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英德造舰竞赛”。

而“造舰竞赛”的营运而生,还离不开德国国内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德国举国都随着国力上升而渴望拥有极佳的国际地位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强烈拥护建立一支强大海军。

二是海军规模的扩大为德国社会来自平民阶层的青年开辟了上升通道。陆军长期由普鲁士容克地主阶层把持,绝大多数中级以上军官都来自容克地主家庭,平民出身的军官自然晋升无望。海军规模的扩大自然为渴望晋升的青年提供了机会,一时间海军官兵人数连年激增。

三是海军建设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造军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实力,快速崛起的德国工业资本家对这一新生事物倍感振奋,通过疯狂的造舰生产赚取了大量利润。

那么英德怎样进行造舰竞赛呢?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始终以强大的皇家海军为扩张势力、开拓海外贸易的基石,因此他们奉行的是“双强战略”,即排名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主力舰数量和总吨位,一定要相当于排名第二的法俄两国总数之和!在这一点上提尔皮茨还算冷静,他拟定的计划是每年建造下水6至8艘“无畏型”战舰,使德国海军在五年内成为世界第二,然后抗衡并击败英国在北大西洋的海军力量。

从1904年开始,英德两国就以建造排水量3万吨左右、主炮口径在300毫米以上的“无畏舰”为重点,每年像下饺子一样争相扩大自己的舰队规模。在德国舰队急速膨胀的威逼下,英国改变了在德法俄之间大搞平衡的政策,将德国视为威胁自己全球地位的第一号敌人,并最终加入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可以说,“造舰竞赛”不仅导致陆军建设的延缓,“施利芬计划”被迫缩水,也直接促成了“一战”两大阵营的雏形,其灾难性后果可见一斑!

但是,如火如荼的“造舰竞赛”自1910年开始却逐渐停滞。原因在于,德国外交路线全面失败尤其是英德全面敌对后,“三国协约”对德国的压力增大,德国政府已经感受到山雨欲来的危机。毕竟,最现实最紧要的威胁还是来自法俄的两线夹击,这就逼迫威廉二世不得不再把国家资源分配回陆军,起码要配备足够的兵员装备,使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施利芬计划”变成现实。所以从1911年开始,疯狂造舰的德国从之前每年六艘的频率剧降至两年三艘,与英国海军原本大为缩小的差距又被拉开。

待1916年,英德海军爆发“一战”规模最大的“日德兰海战”时,德国海军虽然在场面上胜过了英国,却夺不走北大西洋的控制权,最终还是被牢牢锁死在北海海域。耗费无数资源的“造舰竞赛”最终失败。

回顾上述各种原因,我们知道,威廉二世虽然刚愎自用且偏爱海军,但却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昏君。他和德国政府推动海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追求的。我们也不能像做数学题那样简单认为德国为了海军拖了陆军的后腿,毕竟历史的走向和后来陆军的盲目自大,在当时人看来也并非清晰可辨,即便他们是掌握各种信息的国家精英。

如果把威廉二世和俾斯麦对“陆海建设”两种观点加以比较,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那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细看俾斯麦在三次王朝统一战争和后来近二十年的治国外交经历,你就不得不承认,俾斯麦的思维绝不是纯正的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而是夹杂了中世纪贵族遗风甚至东方辩证思维的混合体。这种混合的思维表现在具体策略上,使俾斯麦就像一个高超的国际象棋乃至围棋高手,不断地进行利益衡量和趋势研判,然后绝不做唯一的胜方,而是谦和地和对手均分棋盘盘面,然后不经意地多占得一点点“实空”,维持自己的微弱优势。

简言之,俾斯麦是站在外交军事经济这些领域之上,在考虑政治趋势。所以,他会理性地让英国占有海上霸权,甚至主动牺牲一些殖民地利益,为的是保住微弱的优势占据战略主动。

有一个片段可以证明俾斯麦的思维与东方思维的相似。1897年,因甲午战败被革职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他拜会了老迈的维多利亚女王、美丽动人的荷兰女王,也见到了美国总统和俄国沙皇,但与他相谈甚欢印象最好的不是别人,正是赋闲在家的俾斯麦。可见,俾斯麦与习惯于“遇到红灯绕着走”的李中堂之间,的确存在着思维的相通。

而威廉二世的思维,恰恰就是彰显工业时代特征的“优胜劣汰”“赢者通吃”思维。在他的心目中,辉煌的排名、耀眼的GDP、“阳光下的地盘”、威武的战舰,这些可以拿数字和形象代表的,才是强者的象征,就像有钱人喜欢用豪宅汽车美酒甚至占有的异性数量来标榜自己多尊贵一样。所以在工业时代列强和资本家的世界里,没有让步和缓和,只有硬碰硬只有征服和利益。这种思维引导的治国理念,必然就是毫无变通非友即敌的机械化政策,只能把自己的朋友搞得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

很多史学家评论“一战”前的德国,都说德国一意孤行一味蛮干,最后是“自我实现”进入了早就预料到的绝境中。而我看,“自我实现”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机械化、盲目崇拜数字指标追求最强境遇的思维方式。

随着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发现,世界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人生追求是多维度,不能用单一维度来评判。“造舰竞赛”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兴衰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尽可以用学历、成绩、资历、职务这些单一维度来衡量你和其他人的人生,但这种衡量方式注定让你不快乐,注定让你的路越走越窄。

幸福到底来自哪里?我认为幸福其实来自内心,取决于你是否觉得自己幸福。如果大家都拿胜过别人或者事事争第一当幸福,那这个世界就显得太肤浅、太不值得。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