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司马牛问君子(12-4)

 经义工坊 2021-07-22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会针对弟子的个性特点而作出不同的阐释。“君子”有着丰富的内涵,孔子所答并非“君子”的所有含义,而是专门对司马牛给予的教诲。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
内:内心。
省:反省,省察,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疚:愧疚。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说:“君子不担忧,不畏惧。”司马牛说:“不担忧,不畏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如果内心省察后而不感到愧疚,那还有什么担忧和惧怕的呢?”

据说司马牛是司马桓魋的弟弟。桓魋就是曾经追杀孔子的宋国大夫,他掌管军队,深得宋景公恩宠,可是后来有了谋反之心,想弑君篡位,最终遭到打击而致使全家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自己的哥哥,内心满是忧虑恐惧。另一种说法是,司马牛到鲁国拜孔子为师时,桓魋还没有谋反之举,但他知道哥哥有谋反之心,成天感到忧虑恐惧。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而且善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当司马牛“问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就是没有忧虑、没有恐惧。但是,司马牛没能完全领悟先生所讲的意思,以为只要做到不忧虑、不恐惧就是君子。孔子进一步阐释,一个人如果能够随时做到自省,通过省察自己发现,自己没有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内心自然就没有愧疚。一切都做到了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值得恐惧的?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心存公心,常灭私欲,乐天知命,从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怕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会畏惧。
朱熹《论语集注》:“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故复告之以此。疚,病也。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晁氏曰:'不忧不惧,由乎德全而无疵。故无入而不自得,非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也。”司马牛再次发问,还是如同前一章那样,所以孔子又告诉他这些。疚,因做错事而自责。意思是自己平日里所作所为都无愧于心,所以能内省不疚,自然就没有忧惧。但是,不能因此认为这样做很容易就忽略这些。朱熹又引宋儒晁说之的话说,不忧不惧,这是由于道德完美而没有瑕疵,所以无论做什么没有不自得的,而不是真有了忧惧之后再去强行地排遣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荡就是不忧不惧,长戚戚则是忧惧缠身。“不忧不惧”是外在表现,“内省不疚”才是君子根本。唯有做到“内省不疚”,才会真正做到“不忧不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