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一章 国家战略●澧育惠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城头山视窗 2021-07-23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第一章 国家战略

这是一个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4年均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接轨国家“一带一路”,洞庭西滨的澧县和津市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津澧融城,撩开历史的时空,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崭新路径;津澧新城,架构恢弘的时代,为大国崛起战略夯筑对接支点。
潮涌澧水,出洞庭,入长江,奔大海……津澧融城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津市有过深切的渴望,澧县也有着刻骨的痛楚。环洞庭湖五大中心城市的“津澧新城”是国家战略使然,津澧新城是澧县与津市120多万人的必然归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把握机遇,融入国家战略,这是一种筑梦中华的历史担当;放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份破题闯关的胸襟气度。

澧育蕙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洞庭西滨 “鱼米之乡”迎来发展机遇

遐襟长江 大步迈进开放型经济时代

津澧新城 徐徐拉开融城大幕

  澧育蕙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天围平野,河入断山。河流,是地球上蜿蜒流动的美丽绶带。
从时空上看,河流为两岸带来繁衍生命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滥觞。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揭示了国家和水的关系。老子这话的意思是说,大国处在江河的下游,是天下人前往的目的地,大国充满母性,是众人归附、聚集的地方,是充满吸引力和蕴藏无限生机的处所。
老子所说的“大国”,其实是指江河下游的城市。远古时代,“国”与“城”常常是同义语。
城因水而起源,国因城而起源,水与城市、国家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气吞云梦泽,澧州自古就是一个水的国度。澧州居洞庭西滨,处长江之南。
澧州,因澧水而起,因澧水而兴。澧水属长江重要支流,澧水之名,首见《禹贡》,又因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而雅曰兰江。1913年废州置县,澧州始称澧县。
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鸡叫城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澧阳平原古文化遗址群,就是典型的人逐水栖居、城依河而建的一些远古城池。
特别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是6500年前洞庭湖和澧水的丰厚馈赠。城头山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一千年,被写进了大学、中学历史教科书,被镌刻到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其模型被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第一景。
这是澧州的自豪,这是澧水的荣耀。城头山遗址的发掘成果,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武陵山脉与洞庭湖之间,是澧水河流域,这里有着从高山到平原再到湖泊的地理架构。而人类的文明,也多是以流域为中心,沿着河流的走向而分布。
澧水流域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仅仅澧水流域的远古文明成就,就足以推翻湖南自古荒蛮的陈旧观念。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曾说:“澧水流域是湖南文明的一个摇篮。”
每一座城市,几乎都有一条母亲河;每一条河流,几乎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中心城市。河水流过,浇灌两岸一些灵性而别致的建筑,哺育两岸种种丰富而多彩的人文。“天下之牝”,一个个山水相拥的灵动城市,养育一方生灵,从而吸引“天下之交”。
放眼世界,法国的巴黎与塞纳河,英国的伦敦与泰晤士河,奥地利的维也纳与多瑙河,德国的科隆与莱茵河,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圣劳伦斯河,无不是城因河而兴。
极目神州,哈尔滨与松花江,广州与珠江,杭州与钱塘江,西安、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与黄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与长江,全都是城因河而起。
人们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河流成就了城市的盛名,还是城市的发展让河流的存在更具魅力。
湖南更是一个水的王国,境内分布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八百里洞庭。湘江、沅水同为长江8大支流之一,澧水是长江水系中洪水灾害最为严重而又尚未彻底整治的河流。1992年,国务院授权国家计委批准了“澧水流域规划报告”,为全面治理开发澧水制订了宏伟的蓝图。
“大河向东流”,这在我国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关于湖南地理特征及水流走向,我们却可以从毛泽东在1925年所写的《沁园春》窥探出一点端倪。全词意气风发,一句大气磅礴的湘江北去,便把湖南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的境况凝练勾划出来。
湖南境内水流沿着山谷汇入四大水系,从南向北流注洞庭湖后进入长江,最终东流入海。
不论“天下水”的洞庭湖,是如何成就“天下楼”的岳阳城,仅看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湘江岸,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响彻神州;资江畔,益阳、邵阳、冷水江声名远播;沅江边,常德、怀化熠熠生辉;而澧水,除上游有个张家界近些年开始声名远播外,中下游流域却没有一个类似其他三大水系的城市。正因为如此,澧水流域的经济也就缺少一个支撑点,难以担当“天下之交”的大任。
澧水流域不是没有过“天下之交”的辉煌。澧州,曾一直就是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声名显赫的澧州,曾是唐朝彭王、明朝华阳王的封袭之地。彭王折节励行,颇著声誉,死后归葬献陵,谥思王。华阳王谥悼隐王,此后封袭了8代,直到明朝灭亡,历时223年。
三皇五帝时代,天下分为九州,澧州故地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当然,那时的九州更多体现为地理意义,并非行政区划。
秦吞并六国一统江山,开始广设郡县,并无州之设置。
东汉末年,州才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相当于现行的“省”一级行政单位。
隋炀帝又实行郡、县二级制。唐高祖却改郡为州,从此历朝历代不再设郡。唐代的大州称为府,仍为州级。
明、清时又改州为府,明代的州更有了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视府;属州上隶于府,地位视县。
澧州从始置就是大州,清雍正七年还擢升为直隶州。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废天门郡,始置澧州。“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从此,任凭“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作为州、郡、府、路治所的澧州古城,历朝历代都是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实行郡县制,县作为行政区划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稳定的政区。而“市”作为行政区划出现的较晚,民国时才开始设市,而市的前身绝大部分为县或州。自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置县后,澧州这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古城从此风光不再,其澧水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不保,在随后1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渐渐迷失了光彩。
作为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洪水涨落迅猛,以桀骜不驯而闻名。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三源于桑植县小茅岩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
澧水有河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条,温水、渫水、黄水、茹水、道水、溇水、澹水、涔水8大支流与澧水干流合称九澧。澧水干流流经湖南省龙山县,又流经湖北省宣恩县,再流经湖南省桑植县、永顺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市,干流全长407公里,尾闾小渡口至洞庭湖口96公里。
澧水是澧州诞生的摇篮,见证了古城的兴盛衰落。几乎所有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都有着许多关于澧水的美好回忆。只是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人们对有关澧州的记忆已在不断模糊。
澧水,处世不惊地恪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用语中的这两句话并非出于同一典故。“上善若水”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厚德载物”则见于《周易》:“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岳麓书院讲堂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惟楚有材”典出《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上句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沅生芷草,澧育兰花”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下句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在这里指岳麓书院出了很多高洁的人才。
幽谷蕙兰,流馨远散。孔圣人喟叹夫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称兰有王者之香。流激澧水,染靛含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喜其有骨,乐其有节。
澧水胸怀上善之德,默默隐忍,厚载着幽兰的精神与梦想。
其实,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厚德载物的澧水,一直期待幽兰梦想花开,绽放王者之香。
今生于我,仿佛就是为澧州而生,古老的澧州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到外求学、闯海、办厂,我最后还是皈依了媒体。从地方小报到省级大报,飘萍了十八年,可仿佛有一种乡音在不断向我召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让我回乡创办了综合性内刊《城头山视窗》。
创刊之后,我专程拜访了恩师——湖南工人报老社长、总编辑张卓琳先生,期望老人家给我面授一些办刊的锦囊妙计。
老先生慷慨地把主编的一些地方类书籍赠我,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名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可守株待兔的等,不可竭泽而渔的寻。要学会克服“三型”: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病呻吟。不搞闭门造车、偷懒敷衍。老老实实立足澧县,澧州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藏。你什么时候把澧州了解透了,把澧州写透了,也就功成名就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写了什么,不就是写了家乡高密嘛。
老先生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不停反思对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的认知,开始潜心游走在澧州历史和文化的间隙之中。十年来,刊物以“开辟多维窗口,展示澧州魅力,彰显文化底蕴,弘扬澧水文明”为己任,期冀发出的微弱声音,能够化为津澧融城的澎湃力量,期冀所有的努力,能够成为澧州人了解澧县和津市的一道窗口,也能够成为澧县和津市相互沟通、向外沟通的一道桥梁。
“文不能等因奉此,武不能稍息立正”,但我挚爱这里的每一片山、每一道水、每一位父老乡亲。我为澧州历史文化的灿烂厚重而自豪,我为澧州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而骄傲。试图用自己的情感,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视角,聚焦津澧融城的点点滴滴,希望能给后世留存一些记忆,让后人去研究、去传承、去保护、去弘扬澧州的辉煌与灿烂,让他们去担负、去开拓、去创造、去见证澧州的振兴与崛起。

未完待续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静


创作中的初稿,恳请提出指导意见!欢迎提供有关津澧融城方面的素材和采访线索!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