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十五)

 元辰1948 2022-04-05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09 总第875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续十二:《水经注疏补》卷三十七)

《水經注疏補》卷三十七 淹水葉榆河(或水)夷水 油水 澧水 沅水 泿

淹水出越巂遂久縣徼外。疏:守敬按:《山海[《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漢志》越嶲郡遂久,繩水出徼外。《說文》則作淹水,此《經》同,蓋因字形近而傳寫者異。水即今金沙江也,源出衛地巴薩通拉木山,東南流經四川西,皆古徼外地。至雲南中甸廳入邊,則遂久縣地也。漢置縣,屬越巂郡,後漢因。蜀屬雲南郡,晉因,後廢。在今中甸廳金沙江之北。呂忱曰:淹水,一曰復水也。疏:守敬按:桂馥雲,疑復水當為姑復水。蓋以淹水逕姑復縣也。-3030-余謂復水或是繩水之誤。補:《經》淹水出越巂遂久縣徼外。守敬按,《山海[《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淹水(復水、姑復水、繩水)。今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越西縣越西河(甘洛河),入大渡河合青衣江、岷江入金沙江。《注》呂忱曰:淹水,一曰復水也。守敬按,桂馥雲,疑復水當為姑復水。蓋以淹水逕姑復縣也。余謂復水或是繩水之誤。補,一、淹水,一曰復水。水出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喜德縣樂武鄉,北流逕越西縣名普雄河,納越西鎮越西河,東北流逕甘洛縣名甘洛河,于阿茲覺鄉北入大渡河(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隸屬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羌自治州。二、復水或是繩水之誤。繩水,金沙江,是中國長江的上游。又名繩水、淹水、瀘水。大渡河(大金川)納越西河、甘洛河,逕甘洛、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犍為、於樂山合青衣江、岷江,東南於宜賓入金沙江。三、淹水,今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越西縣越西河(甘洛河),入大渡河合青衣江、岷江,入金沙江。補:《經》東南至蜻蛉縣。補,蜻蛉縣即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有大姚河,源出鎮南縣北十八盤山,納諸水入金沙江,縣以河為名。蜻蛉縣禺同山。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金碧鎮寶頂山,蜻蛉河出姚安三峰山老街,東北流逕大姚,入金沙江。補《經》又東過姑復縣南,守敬按,漢縣屬越巂郡,後漢、蜀因,晉屬雲南郡,後廢。在今永北廳東南。東入于若水。守敬按,《若水》篇見前,《漢志》以繩水為正流,故言若水入繩水,《經》以若水為正流,故言淹水入若。補,一、姑復縣(永北廳、雲南郡)。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郡治雲南縣(今雲南祥雲縣雲南驛鎮),轄雲南(今祥雲、彌渡)、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棟(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複(今華坪)、遂久(今永勝、麗江)、邪龍(今巍山、漾濞、南澗)、葉榆(今大理、劍川、洱源、鶴慶)7縣,隸屬庲降都督府地。晉初,改庲降都地置甯州,雲南郡屬寧州。泰始六年270),雲南郡領縣增加雲平、永寧兩縣,一共9縣。永嘉五年(310)分雲南郡之葉榆縣設東河陽郡。建始年間又分雲南郡之蜻蛉,弄棟2縣歸興寧郡,至此雲南郡領雲南、東姑複、西姑複、雲平、邪龍5縣。鹹和八年(333)蜀李雄佔據寧州,立建甯國,雲南郡屬建甯國。建元元年(343),李氏置漢州,雲南郡屬漢州,東晉後期長期紛亂,西南爨氏乘機霸佔南中(西南地區),自襲甯州刺史,曆晉末,南、北朝至隋初,襲西晉舊制,雲南郡屬爨西地。隋開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廢雲南郡,設南寧都督府。二、東入于若水。若水即雅礱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又名若水、打沖江、小金沙江。今雲南麗江華坪縣通達河東南流,于石龍壩彝族傣族鄉龍井入金沙江。金沙江南岸即大姚縣,東入四川攀枝花市,雅礱江逕鹽邊縣于東區南注金沙江,故曰“東入于若水(雅礱江)”。臨池澤淹水、逕雲南縣西,東北注若水也。金沙江(淹水)逕程海(臨池澤)南,金沙江逕雲南縣(今雲南大理祥雲縣雲南驛鎮)西北。金沙江東北注(當作合)若水(雅礱江)也。《山海經·海內經》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尚書·周書·牧誓》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滇池葉榆之國。今雲南省大理古城東洱海湖。非滇池。葉榆澤。今雲南省大理鎮古城東洱海。(不韋縣)故九隆哀牢之國有牢山。今雲南保山市,哀牢國哀牢山,九隆即山主國王。

《楚辭·天問》出自湯穀 ,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裡?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東方湯穀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文選·張衡》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白居易《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之三:鼎湖龍漸遠,濛汜日初沉。指日出之地。《淮南子·覽冥訓》邅回蒙汜之渚。高誘注:蒙汜 ,日所出之地。阮籍《詠懷》之十四:朝為咸池暉,蒙汜受其榮。楊慎《升庵詩話》日從蒙汜出,照樹出無影。喻人垂暮之年。《晉書·索紞》濛汜之年,弗敢聞命。吳偉業《清涼山贊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濛汜。人民鳥語。西南少數民族語及越南語。子孫基阯。後人國土基業。《注》漢武帝元鼎二年,始並百越,啟七郡,守敬按,《漢書·武帝紀》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望海縣二水。今越南安朗,明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置,屬三帶州。永樂十七年(1419年)十月廢,故治在今越南永福省安朗縣。北二水”指越南永福省西北主要河流紅河及支流明江(分出橋江、急流河、太平河於雲都入海)。參見1972地圖出版社《世界地圖·紅河三角洲》。

補:《經》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江。補,一、巴郡魚復縣,巴郡轄今天重慶和四川兩省部分區域。二、夷水即清江。長江一級支流,古稱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清江發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齊嶽山,流逕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宜都等七個縣市,在宜都陸城匯入長江。清江全長423公里,流域山明水秀,號稱八百里清江畫廊。土家、漢、苗三族混居地。《禹貢》,《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清江,古稱夷水,又名鹽水幹流概況。清江發源於利川市東北部武陵山與大巴山餘脈的齊嶽山龍洞溝,自西向東切割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鄂西群山。主河道曲折北流折向東流,逕利川市、恩施市、宣恩縣、建始縣、巴東縣、長陽縣、宜都市7縣市,至宜都市陸城街道注入長江。幹流全長423千米,流域面積1.67萬平方千米。清江源出汪營後壩龍洞溝,大魚泉水來匯,爛井壩、觀音河、繼長壩、九渡河等依次合流,南過利川市城又納忠孝河之水,出利川市城東北6.8公里,轉為伏流。河源水伏流16.8公里,進水口到出水口落差為141米。溶洞內還有天窗18個,地下平湖8個,以及倒虹吸無空間伏流、陡水10多處。清江自落水洞伏流後,時隱時現,經鯰魚洞、響水洞,觀彩峽、至黑洞複出,為雪照河。雪照河出黑洞至車壩,兩岸高山夾峙,河水湍急,總落差達到423.9米。其間,木貢附近易家灣之跳魚坊,岩石橫江,急流洶湧。家壩之蠻石阻塞,水由石隙中屈曲流出,自古有天樓地枕之稱。清江入恩施河谷,出恩施南門5公里,則入伏三跳。河岸狹窄,亂石堆疊。俗稱虎三跳。由伏三跳而下至眠羊口,計58公里的流程。由眠羊口而下即達建始縣境之景陽。至野三口,即入巴東縣境,曲行26公里達水布埡。有水布埡電站,裝機160—200萬千瓦,年發電41億千瓦小時。水布埡而下,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鹽池而下,半峽3.5公里,是清江三峽中的第一峽。屬漁峽口鎮。清江至招徠河而出半峽,流5公里即為長陽西陲邊鎮漁峽口。過照面岩香爐石。清江自漁峽口湯湯東下,逕天池口而至桃山凡50公里即達資丘鎮。黑岩頭上,有紀念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工農革命軍第六軍將士的七十七烈士紀念碑。由資丘而下,越15公里,即是清江三峽中之第二峽——巴山峽。資丘下4公里,有大、小兩貓子灘相接。巴人的前方要塞,助廩君踞捍關而王巴。巴山而下,逕長灘、馬連、鴨子口,行18公里即到都鎮灣鎮的武落鐘離山。廩君發祥紀念地。1984年重建向王廟於山頂。鹽水神女以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出武落鐘離山,逕膀子石即進入平洛峽。平洛湖正南端的大堰鄉鐘家灣,有著名的長陽人化石洞。長陽人化石發現於1956年。同時發現的還有犀牛、熊貓、大象、野豬、羚羊等40多種伴生動物。1957年,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學者賈蘭坡先生正式將其命名為長陽人。由平洛湖下行5公里,是隔河岩水利樞紐。由隔河岩下行4公里,有丹水自津洋口由北岸注入。由津洋口下行5公里,便到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首府龍舟坪鎮。龍舟坪是一座千年古鎮。龍舟坪建有3176米的沿江大堤。清江東行,過石柱觀而到磨市之向家溪口,再下行即入宜都市境,下游有高壩洲水利樞紐。清江到此,原是七難八魚共九洲,七十二灘上資丘的景象,灘險連連,水湧浪急。高壩洲的興建,成為平靜的庫區。水出高壩洲不久,清江即由陸城河口(陸城街道是中國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名滿天下。)注入長江。自然災害。隆五十三年(1788):清江大水,壞城郭,漂沒沿江田廬無算。鹹豐十年(1860):夏五月,大雨如注,日夜不絕,清江驟漲,壞城邑,平地水深六尺,沿江沖沒田舍無算。光緒九年(1883):六月初六日,清江大水,壞田宅無算。新中國建立以後,清江先後發生過6次大水,其中,以1969710日至11日的大水猶為刻骨銘心,駭人聽聞。當時,鄂西南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各地山洪勃發,清江猛漲,搬魚嘴水位達78.6米,洪峰所至,沿江集鎮及臨河居民慘遭洗劫。11日下午,洪水以每小時2—4米的上漲速度直撲城區,深夜時分,縣城龍舟坪鎮整個兒淪入狂濤,瞬間,但聞房倒屋塌,漩流咆哮,人畜慌亂地逃奔後山。此次水災,由於事發倉促,搶救不及,人畜財產損失之巨,無以言表。新編《長陽縣誌》載,1949年以來的36年間(注:新志斷限為1985年),(全縣)大水災年份有7年,間隔期平均為5年左右。36年中只有4年無水災,32年中發生的大小水災共44次,平均每年1.1次。主要支流有忠建河、馬水河、野三河、龍王河、招來河、丹水、漁洋河。忠建河,又名牛草河、勇洞河,源出咸豐縣梅子坪附近山丘,曲折南流折東流,經鹹豐縣城、宣恩縣,至恩施入幹流。主河道全長117千米,流域面積188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8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中間河、長潭河等。馬水河,又名盆家河,源出建始縣,南流經建始縣東南境,又南至恩施縣龜山河附近注入清江。全長102千米,流域面積169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5.2立方米/秒。支流主要有太陽河、東洛河、大池河等。野山河,源出建始縣西綠蔥坡邊界,沿巴東與建始縣界南流,至野山口注入清江。全長63千米,流域面積109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8.4立方米/秒。中上游流經山區,支流主要有中柱河等。龍王河,源出鶴峰縣芹草坪,北流至巴東縣桃符口入清江。全長51千米,流域面積62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招來河,又名甘坪河,源出巴東縣白岩東側,東南流至長陽縣招來河口注入清江。河長50千米,流域面積78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7立方米/秒。丹水,又名點心河,源出長陽縣西堡鎮附近山區,東流經賀家坪、高家堰等地鎮,在長陽縣津陽口注入清江。河長70千米,流域面積5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漁洋河,源出長陽縣西部雪尖山,西流折向南流,經五峰縣東北部,至枝城市蓮花堰北入清江。主河道全長96千米,流域面積119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8.0立方米/秒。聶河鎮以下,河谷展寬,建有幸福渠等水力工程。車壩河,發源於利川市馬鬃嶺,在恩施市屯堡鄉車壩村匯于清江,全長52.1公里,流域面積256.71平方公里。車壩河水庫於19773月動工興建,198512月竣工,總庫容5970萬立方米。旅遊資源。名勝有利川市太平塘摩崖題刻、落水洞洞群、恩施市連珠塔、長陽縣"長陽人"遺址、建始縣石通洞、恩施梭布椏石林、利川涼霧鄉水簾洞、長陽清江畫廊等。利川落水洞洞群,在利川市東北6.8千米,包括落水洞、鰱魚洞、涼風洞、幹洞四個石灰岩溶洞。清江畫廊風景區,位於宜昌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涵蓋隔河岩大壩以上至水布埡鹽池溫泉,沿清江一線的所有旅遊景觀及景區景點。倒影峽、仙人寨、武落鐘離山三大景點。清江畫廊為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梭布埡石林,位於恩施市北部,距離重慶天坑地30公里,位於恩施到奉節交通主幹道、長江三峽到張家界大通道的中點,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中國已經開發石林中的第二大石林。水利工程。全流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29萬千瓦,相應年電能105億千瓦時。清江幹流恩施市以下河段三級開發,自下而上依次為:高壩洲(蓄水位80m)、隔河岩(蓄水位200m)、水布埡(蓄水位400m,總裝機容量305萬千瓦,年發電量81億千瓦時。高壩洲水電站,位於湖北省宜都市境內,是清江口的最下游一個發電梯級,也是隔河岩梯級的航運反調節梯級,主要任務是發電和航運。樞紐佈置自左至右為左岸非溢流壩,河床式電站廠房,深孔洩洪壩段,表孔溢流壩段,升船機壩段及右岸非溢流壩段。壩頂長419.5m,最大壩高57m。正常蓄水位80m,水庫庫容4.3億立方米,壩區回水長50km,與隔河岩電站尾水相接。高壩洲工程於1997年正式動工,1999年首台機組發電,2000年三台機組全部投產發電。隔河岩水利樞紐,位於湖北省西部清江下游長陽縣境內。工程於1987年開工,1993年首台機發電,1996年建成。工程主要建築物為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m,壩頂長653.5m,水庫總容積為34.54億立方米,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年發電量30.4萬千瓦時,一座兩級垂直升船機,通航噸位為300噸,水庫深水航道91km,升船機年單向通過能力為170萬噸;同時水庫可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旅遊業,工程效益顯著,電站為華中電網主要調峰電站之一,水庫調蓄洪水,可解決清江下游20年一遇防洪問題並減輕長江荊江河段的洪水威脅。水布埡水電站,位於湖北恩施巴東縣境內的清江,是清江梯級開發的龍頭樞紐。工程開發的主要任務為發電和防洪,兼顧其他。水庫正常蓄水位400米,相應庫容43.12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預留防洪庫容為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3.83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樞紐主要建築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左岸溢洪道、右岸放空洞、右岸引水式地下電站等組成,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3.2米。電站裝設4台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總裝機容量1840兆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39.84億千瓦小時。水布埡水電站工程於20021月開工,200210月大江截流,200610月導流洞下閘,20074月放空洞下閘,20077月首台機組投產發電,200884台機組全部並網運行。大龍潭水利樞紐工程,是清江幹流上游梯級開發的骨幹工程,距恩施市城區11km,是一座以防洪、發電為主兼顧城市供水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別為Ⅲ等。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泄水建築物、壩後式電站廠房等組成。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39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0.3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200萬立方米,設計防洪庫容2700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461m,校核洪水位461.5m,正常蓄水位460m,死水位450m水庫大壩為弧形砼重力壩,壩頂高程462m,最大壩高54m,大壩弧線長度188m,壩上佈置3個表孔和2個底孔,最大泄流能力5007立方米/秒;電站裝機3台,總裝機容量3KW,多年平均發電量1.3KW.h。大龍潭水利樞紐工程於20038月開工,20058月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20065月三台機組並網發電。三、夷水出魚復縣江。三國王粲撰《水經》,清江出奉節長江,當誤。楊世燦熊茂洽《水經注疏·三峽注補》1992湖北人民出版社,清江宜都吳淞高程48米,長陽127米,野山關河250米,三渡峽1069.5米,而長江上繼子溪為70米,奉節80米。斷無“夷水出魚復縣江”之可能也。清江源出湖北恩施利川市齊嶽山東南麓,五源。清江左岸支流流料河高程2060米,勢也。參見2011中國地圖出版社《利川市防汛抗旱圖》。浮夷水據捍關而王巴。廩君居今湖北長陽佷山,捍關在長陽巴山。《注》昔廩君浮土舟于夷水,據捍關而王巴。守敬按,巴氏子務相後為廩君,浮土舟於夷水,詳下文。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見《江水注》。是以法孝直有言:魚復捍關,臨江據水,實益州禍福之門。守敬按,《蜀志·法正傳》正曰,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按言今二門悉開,則關頭指略陽之關城,與魚復各一地。然魚復、關頭對舉,則魚復亦當指關言,故酈氏鈔變其辭,直稱魚復捍關,又以為臨江據水也。補,一、廩君。《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太嗥生鹹鳥,鹹鳥出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居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佷山),有巴、樊、暉、相、鄭五姓。二、捍關在長陽巴山,楚肅王熊臧四年(377)築。江關在奉節瞿塘峽口。弱關在建平秭歸界,在長江南岸九畹溪西,仙女山鹿古關口(關卡)。則此廩君是“巴氏子務相後”,時代在戰國時期。參見《水經注疏·三峽注補》。巴蠻五姓立巴氏子務相為廩君。今湖北長陽縣。廩君以招徠河鹽池溫泉為生。


洈水出高城縣洈山。今湖北松滋市前202年設高成縣(西齋)。洈水出湖南澧縣太青鄉太青山(1020米)蛇家埡。《山海經》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中國歷史地圖集》宜諸山在松滋、石門、五峰三縣市接壤處,即洈水發源地。

洈水逕高城縣、孱陵縣入油水。今湖北松滋洈水逕盤古山、農家峪入界溪河。《注》東逕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也。會貞按,《山海經》,洈水出宜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見《漳水》篇,非此水也。《漢志》高成縣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漢置縣,屬南郡,後漢省,在今松滋縣南。今水出縣西南八十裏,起龍山,東流至公安縣界,入界溪河。補,洈水逕高城縣(今松滋縣西齋)、孱陵縣(治湖北公安縣柴林街即孱陵街)入油水。

《楚辭·九歌》望涔陽兮極浦。《說文》,涔陽渚在郢中,或以此涔水當之。《寰宇記》,涔港在公安縣西六十裏。今曰後河出澧州西北。《離騷》[二〇]曰:沅有芷兮澧有蘭」。疏:守敬按:屈平《九歌》文。補:《經》又東過作唐縣北。會貞按,《經》雲過縣北,《注》雲逕縣南,不同。豈水道有變遷歟?然《注》不言其改流,又不辨《經》之誤,疑《經》北本作南。補,一、作唐縣。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析孱陵縣置作唐縣,故治在今湖南安鄉縣安全鄉槐樹村。隸于荊州武陵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分南郡江南4縣置南平郡,隸於荊州,始以作唐為郡治,後遷江安(由公安改名),東晉建武元年(317年)複以作唐為南平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郡,改作唐縣,為孱陵縣。二、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位於湖南省北部,北頂湖北省公安縣、石首市,南抵漢壽縣,東連南縣,西界鼎城區、 澧縣、津市市。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即屈原吟誦涔陽極浦遺址。2012年,安鄉縣被授予中國乒乓球全民健身之鄉稱號。境內湯家崗新石器遺址有7000年歷史。安鄉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為秦黔中郡屬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為武陵郡屬孱陵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安鄉屬於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主要河流有:澧水、五裡河、松滋河。澧水自澧縣東流,於湖南津市市小渡口鎮分南北二澧,北支逕安鄉縣北入松滋東河,南支逕安鄉縣西名澧水洪道。

作唐縣澧水左合涔水。作唐縣今湖南安鄉縣安全鄉槐樹村。涔水出石門縣三聖鄉井家塌,逕澧縣楊家坊鄉、碼頭鋪鎮、方石坪鎮、王家場鎮、大堰壋鎮、涔南鄉、夢溪鎮,南流於津市市小渡口鎮入澧水。《注》作唐縣,後漢分孱陵縣置。會貞按,孱陵縣後漢置作唐縣,在今安鄉縣北。澧水入縣,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門郡界,會貞按,下稱水南流,又東南流,則出西北審矣。《楚辭·九歌》望涔陽兮極浦。《說文》,涔陽渚在郢中,或以此涔水當之。《寰宇記》,涔港在公安縣西六十裏。今曰後河出澧州西北。補,涔水,澧水支流,發源于石門縣境內,有一、二級支流各一條。一級支流源于石門燕子山黑天坑,於洞灣入澧縣,匯澹水至澧縣小渡口入澧水。涔水北古有涔陽古鎮,屈原《楚辭·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涔陽古道上接枝江沮中即當陽季家湖楚王城、松滋到澧縣夢溪鎮、涔河橋。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小渡口鎮,由澧水、滋水、涔水三麵包圍形成一個大垸。夢溪鎮位於洞庭湖濱,涔水中下游左岸,戰國屬楚,楚文化地域。一九六六年和一九九三年,境內三元宮和五福分別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八十壋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夢溪鎮五福村夾河北岸,面積約3萬平方米,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衝擊平原與湖泊、沼澤三者邊緣的仲介地帶,瀕臨右河道,屬新石器時代。1997年該遺址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首位提名獎。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文化堆積主要屬彭頭山文化時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遺址內發現有環繞聚落的圍牆和圍壕,整體呈南北向,南北長210米。遺址東北部發現海星狀土台遺跡一處,遺跡四角外伸,立有中心柱,併發現有牛下頜骨,推測應為宗教祭祀遺跡。遺址內還發現有大量的居住房址,建築形式以幹欄式為主。遺址內發現了大量完整形態的稻穀、稻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為科學完整地認識古栽培稻在植物進化過程中的群體特徵與地位,認識原始農業的真實面貌與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資料。八十擋遺址是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環壕聚落,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極大地豐富了彭頭山文化的內涵,對研究聚落形態的起源、發展及中國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山水陰陽: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涔陽古鎮當是夢溪鎮三元宮古城遺址。

澧水注于沅水(澧口)。今湖南益陽市沅江市,澧水(松澧洪道)東南注于沅水(東南湖)。《九歌·湘夫人》“思公子”指楚懷客死秦地,屈原離開季家湖楚城歸屈原封地汨邏而念之。《注》澧水又東南注于沅水,曰澧口,蓋其枝瀆耳。守敬按,《嶽陽風土記》雲,《水經注》謂澧水會沅然後入湖。澧、沅雖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處名澧口,沅所入處名鼎江口。不知道元明雲,枝瀆注於沅,經流則注於洞庭,何範氏讀酈《注》之不審耶?枝瀆當在今安鄉縣東南。《離騷》曰:沅有芷兮澧有蘭。守敬按,屈平《九歌》文。補,《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捐余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補:《經》沅水出牂柯且蘭縣,為旁溝水,守敬按,《山海經·海內東經》郭《注》引《水經》作且蘭,無故字。《後漢書·梁竦傳·注》、《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晉武帝太康元年,《注》引《水經》亦皆無故字,蓋後漢末已省故字,而三國時人作經因之。故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並作且蘭故城,詳《溫水》篇。《山海經》謂沅水出象郡鐔城西,秦時無故且蘭縣,故就鐔城言。《漢志》系沅水於牂柯郡故且蘭。《說文》,沅水出牂柯郡、故且蘭,故此《經》據之雲出牂柯且蘭。惟旁溝水之名,於古無徵,蓋出當時俗稱耳。今沅水上源曰豬梁河,出平越州西北。又東至鐔成縣,為沅水。《淮南·人間訓》,尉屠睢五軍,一塞鐔城之嶺。《山海經》秦鐔城縣屬象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吳、晉同,義熙中廢,見《泿水》篇。在今黔陽縣西南。補,一、沅水出牂柯且蘭縣,為旁溝水。牂柯郡(牂音臧),郡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西南夷置。治故且蘭縣(今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東北、凱裡西北)。故治當在今下司鎮,下司位於凱麻同城化的中心區域,居三市一礦(凱裡市、都勻市、貴陽市、福泉磷都)四大市場中間。西漢後期屬益州刺史部。南齊改為南牂柯郡,梁廢。隋置牂州,大業中複置牂柯郡。唐武德年間再置牂州,高宗永徽中再廢。西晉改故且蘭縣置。治所在今貴州黃平、貴定。南朝梁廢。南朝齊為南柯郡治所。都勻簡稱。貴州省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歷史悠久,殷商為鬼方東南部地,春秋為牂牁古國東北部地。戰國、秦、漢北部屬且蘭,南境屬毋斂。三國屬蜀漢牂牁郡地並渠縣,隋屬賓化縣地。唐貞觀三年(629年)設置應州(羈縻州),都勻屬之。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設都雲縣(因城東都雲洞得名);都勻原名都雲,城東1公里處有都雲洞都雲洞又名九龍洞仙人洞,天然石灰岩洞。《五代史·楚世家》後晉高祖雲福五年(940)都雲酋長尹懷昌率其昆明十二部附於馬希範。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將改為,改為都勻。都勻行政建制始於五代時期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設都雲縣,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都雲設置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二十八年(1395年),都雲分別設置長官司、安撫司以及都勻衛;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設都勻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都勻衛為都勻縣,隸屬都勻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都勻府為都勻縣;民國九年(1920年),都勻直屬貴州省長公署。194911月成立都勻縣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成為黔南州首府。1958618日設立都勻市。都勻市為多民族聚居地區,有漢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等31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8.5%。二、又東至鐔成縣,為沅水。鐔成縣,漢高帝五年(202)置。今懷化市靖州、會同、洪江。故城在今靖州西。屬武陵郡。西漢置屬荊州武陵郡。王莽更武陵郡為建平。鐔成縣屬之。蜀先主章武元年(221),劉備攻武陵敗還。孫權治武陵郡。鐔成縣屬之。晉安帝義熙六年(41O)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今湖南靖州西。《光緒靖州直隸州志乾隆永順縣誌》靖州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三國、西晉因之,東晉至隨唐先後屬舞陽、龍標、郎溪等縣、五代年末至宋初為羈糜誠州治,轄地為今會同,通道和貴州錦屏、天柱、黎平一帶。後週末靖州土民十峒首領楊正岩自稱誠州。宋崇寧二年(1103)逐以安靖為靖州。明、清取靖州為直隸州治。《靖州志》鐔成縣治在靖州西南。《沅州府志》黔陽西南。《水經注》鐔成在沅水源頭。秦始皇鑿渠沅水攻越而造人工之渠,為渠水,故靖州古時應為沅水源頭。古鐔成縣靖州,地處湖湘西南之要塞與百越毗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以卒鑿渠通糧道(後來人)使沅水變為渠水。鐔成之嶺東南有五老峰、鴻嶺、城牆界、青靛山等山脈連成一片,城牆界距今縣城20余裡高山,山嶺上所修城牆是駐軍防守之牆,鐔成靖州距百越近,有沅水出嶺,是嶺南塞口。鐔成古縣有人工之渠,有山嶺之牆,今靖州當漢代鐔成。《山海經》秦鐔城縣在今黔陽縣西南。洪江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沅水上游,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區,東接漵浦縣、洞口縣,南鄰綏甯縣、會同縣,西界芷江侗族自治縣,北依懷化市。三、沅江主源發源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北麓谷江鄉西北中寨。沅水,參見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沅江流域綜合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13年版。湖南省沅江市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無陽縣沅水。今湖南洪江市黔城鎮,無水自北來注沅水,黔城鎮在沅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無陽。《注》東逕無陽縣。守敬按,《山海經》郭《注》引《水經》雲,沅水出牂柯且蘭縣,又東北至鐔城縣為沅水,且東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雋縣,無東過無陽縣之文。

《楚辭》辰陽。屈原行蹤,自沮漳,涉江,南夷,濟乎江湘,乘鄂渚,乘舲船餘上沅,朝發枉渚,夕宿辰陽,入漵浦,固將重昏而終身。達人止是,引重致遠,獨悟重昏。《天問》昏微遵跡。《注》辰水又逕其縣北,舊治在辰水之陽,故即名焉。會貞按,今辰谿縣治,即上文沅水逕辰陽南者是也。《楚辭》所謂夕宿辰陽者也。守敬按,屈平《九章》文。王莽更名會亭矣。補,屈原《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餘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高辛氏武陵郡蠻夷(盤瓠種落)。今湖南花垣縣雅酉鎮狗腦寨南端,武水所出。盤瓠種落即武陵郡蠻夷(南方少數民族)。《注》水源石上有盤瓠猶存矣。會貞按,《後漢書·南蠻傳·注》引黃閔《武陵記》,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床,槃瓠行跡。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雲是槃瓠象也。盤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後,盤瓠遂銜吳將軍之首於闕下,帝大喜,未知所報。女聞之以為信不可違,請行,乃以配之,盤瓠負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會貞按,上作止。所處險絕,人跡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進,經二年,會貞按,《後漢書》二作三。生六男六女。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製皆有尾。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號曰蠻夷。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會貞按,《後漢書·注》引幹寶《晉紀》,武陵、長沙、盧江郡夷,盤瓠之後也。其狗皮毛,嫡孫世寶錄之。守敬按,《禦覽》引《唐書》曰,黃國公冊安昌者,盤瓠之苗裔也。世為巴東蠻帥,與田、李、向、鄧各分槃瓠一體,世傳其皮,盛以金函,四時致祭,則酈氏寶錄之說至確。補,一、雅酉鎮狗腦寨。雅酉鎮位於花垣縣最南端。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鳳凰縣柳薄鄉、兩林鄉交界,西部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磐石鎮接壤,北部與本縣補抽鄉、吉衛鎮毗鄰。雅酉地名因古苗族多穿黑色服裝,如烏鴉黑,苗族為蠻夷,清改土歸流,設鴉夷汛,諧音雅酉。有雅酉黑苗群居的山嶺之說。二、《蠻夷之祖盤瓠》古神話。《後漢書·南蠻傳》、晉幹寶《搜神記》帝嚳(高辛氏 ),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玄中記》盤護。後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泛指南方少數民族。沅水枉渚。今湖南常德市沅江右岸德山鎮蓮花池枉水。枉渚即常德德山港區位於七星庵村。朝發枉渚(常德德山)兮,夕宿辰陽(辰溪縣辰陽鎮),則屈原是逆水行舟也。《注》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裏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帶脩溪一百餘裏,茂竹便娟,披溪蔭渚,長川逕引,遠注於沅。會貞按,《楚辭》屈平《九章》,朝發枉渚,《禦覽》引《湘州記》,枉山在武陵郡東十七裏,有枉水出焉。山西有溪,溪口有小灣,謂之枉渚。山上有楚祠存。《輿地紀勝》引《元和志》,枉山一名善德山,水出縣南蒼山,善卷所居,時人號曰枉渚。今善德山在武陵縣東南十七裏,水名德山港。一名蒼溪,源出縣南八十裏金霞山,東北流逕善德山入沅江。補,小灣枉渚枉人山脩溪遠注於沅。今湖南常德市沅江右岸德山鎮蓮花池枉水。枉水東支出滄山鄉滄山水庫北流,中支出港二口鎮花石溪、剪梅溪,東北流合於草坪鎮,西支出堯天坪,於德山鎮北、武陵鎮東南入沅江。常德德山港區位於七星庵村。《楚辭·九章·涉江》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西漢高祖二年(205)建辰陵縣,今湖南辰溪縣潭灣鎮之杉林、溪邊二村。高祖五年(202),改辰陵縣為辰陽縣。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漢高祖置縣,初名辰陵,後以地當辰水之陽,改名辰陽。辰陽鎮為辰溪縣縣治,始于隋開皇九年(589年),而辰陽作為獨立的地方行政建置,則始於民國24年(1935年),初名為陽城鎮。民國26年改名為辰陽鎮。1951年成立城關區人民政府,1954年更名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960年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1963年改公社為行政鎮,1981年複名辰陽鎮,1995年水井鄉撤銷併入辰陽鎮管轄。一說枉渚位於瀘溪縣白沙鎮屈望(曲望)村。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會于江。沅水逕漢壽縣合澧洪道,逕沅江市形成萬子湖(草尾河),逕湘陰、汨羅市屈子祠鎮北,三水(沅江、湘江、汨羅江)匯於汨嶽,逕嶽陽縣下注東洞庭湖,逕嶽陽樓、城陵磯,方會于江。《注》沅水下注洞庭湖,方會于江。會貞按,《注》言會江,似應《經》文。然以為注洞庭則以湘水為正流,謂洞庭為湘水所匯也。說見《湘水》篇及《江水》篇。今水自平越州東北流,逕清平縣,合馬尾河為清水江。又東逕台拱廳、清江廳、天柱縣、黔陽縣為沅江。又東北逕漵浦縣屈西又東北逕辰谿縣、瀘溪縣、沅陵縣、桃源縣、武陵縣、龍陽縣入洞庭湖。湖水至巴陵縣東北入大江。補,巴陵縣,治所在今湖南嶽陽。

《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是也。疏:《南次三經》

南至鬱林潭中縣,疏:守敬按:縣詳《溫水》篇。與鄰水合。會貞按:陳澧雲,鄰字疑為潭字之誤。非-3093-

也。潭水至阿林入鬱,見《溫水注》,此《經》謂泿水合鄰水在潭中,《注》亦敘鄰水歷潭中注泿,不至阿林,則與潭非一水,故鄰不當作潭也。

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疏:守敬按:漢無陽縣,後漢省,晉復置,[《志》作曰舞陽。]在今芷江縣,詳《沅水》篇。此雲義熙中改鐔城曰無陽,蓋是時廢鐔成,移置無陽於此也。宋曰舞陽、齊曰氵舞陽,並屬武陵郡,後省。在今綏寧縣東北。今有黃源江,出永寧州北,亦近古鐔成南境,疑即鄰水也。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歷潭中,注于泿水。疏:守敬按:今黃源江東南流,逕永南州,至永福縣南,入義江。補:《經》泿水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穀。守敬按,浪水出武陵鐔城北界山谷。《荊州記》謂之浪溪。證以《禦覽》引《永初山川記》曰,漢水古為滄浪,即漁父所雲滄浪之水清。今滄浪之水合流,出鐔城北界山,此蓋後人名之,非古滄浪也。宋本《寰宇記》武陵縣下,亦載劉澄之說,似《初學記》作浪水不誤。然考《山海經》泿,郭《注》音銀。酈氏引《山海經》以釋《水經》,而不言其異同。知《水經》必作泿,而他書作浪,皆不足據。《阜昌禹跡圖》石刻作佷,亦非。《漢志》稱康谷水,當出康谷,《水經》則雲出沅水穀。但鐔城之南,間以重嶺,嶺北之水,皆北流入沅,則自北界南流者。今有義江出義寧縣北為古鐔城南境,蓋即泿水也。補,泿水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穀。今湖南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鐔城縣北界沅水穀”指渠江(渠水、芙蓉江、南川河渠江于洪江市黔城鎮西托口鎮入沅水,會同縣朗江鎮是貴州天柱、湖南會同、芷江、洪江等4個縣市的蒲穩、漠濱、寶田、坪村、青朗、托口、白市、大壟等8鄉鎮的商品集散地,此段渠江又名朗江,有朗江水電站。太公疏,今有義江出義寧縣北為古鐔城南境,蓋即泿水也。此從《山海經·泿水一句。義甯縣位於廣西桂林市,已撤縣。縣城位於五通鎮。義江以流逕舊時義寧縣境內而得名。義江是柳江的源頭支流,屬柳江水系,發源於相鄰的宛田瑤族鄉橫嶺界,自北向南貫穿臨桂,流經宛田、中庸、泗江、五通、三友、羅江、柳山、渡頭等地,入永福後匯入洛清江。其中的的五通就是原義寧縣縣治所在。按《經》,當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故鐔水縣鐔城),雙江河出隴城鎮,西北流,入渠江。渠江北流逕靖州渠陽鎮飛山東、曲曲逕會同縣、渠江于洪江市黔城鎮西托口鎮入沅水。所謂“北界沅水穀”也。一、武陵鐔城縣。鐔成縣,漢高帝五年(202年)置。今懷化市靖州、會同、洪江,故城在今靖州西。屬武陵郡。西漢置。漢武帝分天下為13州,屬荊州武陵郡。9年,王莽更武陵郡為建平。鐔成縣屬之。建安二十年(215),吳蜀分荊州,武陵郡屬蜀。二十四年呂蒙擒殺關羽,吳奪取整個荊州。蜀先主章武元年(221),劉備出兵攻武陵,次年敗還。是年,孫權開始經營武陵郡。鐔成縣屬之。入晉鐔成縣仍屬荊州武陵郡。晉安帝義熙六年(41O)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今湖南靖州西。《光緒靖州直隸州志乾隆永順縣誌》靖州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三國、西晉因之。鐔成縣外有通航之渠,內有過城之河。潩溪河連通大渠江,渠水之西乃靖州古縣城之地。《靖州志》鐔成縣治在靖州西南。古鐔成在潩溪河與渠水西岸,今靖州城西南。《水經注》鐔成在沅水源頭。《漢書·地理志》沅水出牂牁東南至益陽入于江。班固曰:沅水出牂柯郡,故且蘭縣東北。鐔成古縣人工為渠,山嶺為牆,潩溪為護城之河,在今靖州(漢鐔成)。參考《論鐔成古縣與今靖州同治》及靖州新聞網二、泿水靖州,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懷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區。 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郡鐔成縣地,三國、西晉因之。東晉至南朝宋、齊為武陵郡舞陽縣地,梁至陳為南陽郡龍檦縣地。隋為沅陵郡龍檦縣地。唐為敘州朗溪縣南僚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楊氏曾自稱誠州、徽州(其域甚小,誠州僅渠水灘頭一帶,徽州僅今綏寧東山一帶)。元和中,會溪舉事,被平定後,誠、徽州消失。 五代,馬殷遣呂師周破飛山后,楊再思歸附于楚,被封為誠州刺史。宋初為羈縻誠州,楊氏據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土人楊通寶(楊正岩之子)入貢,命為誠州刺史。元豐四年(1081年)複置誠州。元豐五年(1082年),析沅州之貫堡砦置渠陽縣,隸屬誠州。元祐二年(1087年)七月改為渠陽軍,三年廢軍州為砦,隸屬沅州。五年複置誠州及渠陽縣,為羈縻州。崇寧二年(1103年),楊晟臻納貢歸附,遂以安靖之意,改誠州為靖州。紹興八年(1138年)改渠陽縣為永平縣,州、縣同治。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靖州為靖州路,治永平。十三年建立靖州安撫司,翌年,改為靖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後降為州,屬辰州路。 明太祖乙巳年(1365年),更靖州路為靖州軍民安撫司。洪武年元年(1368年)降為州,三年升靖州府,九年複降為州,廢永平縣直隸湖廣布政使司,領會同、通道、綏寧3縣。洪武十八年(1385年)設靖州、五開(貴州黎平縣)、銅鼓(貴州錦屏縣)3衛,都隸於靖州。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改天柱所為天柱縣,隸於靖州,共領會同、通道、綏寧、天柱4縣。 清順治四年(1647年),仍置靖州直隸州,屬湖廣布政使司。雍正四年(1726年),天柱縣改隸貴州鎮遠府。乾隆三年(1738年),貴州錦屏縣之平察、善理、新四、營寨4鄉劃入,寶慶府(邵陽)的城步縣劃入,六年,複歸寶慶府。至清末,靖州仍領會同、通道、綏寧3縣。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存縣,靖州改為靖縣,屬湖南省辰沅道。1949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設置靖縣,屬會同專區、芷江專區、黔陽專區。1987219日,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199711月,靖州縣隸屬懷化市。靖州縣屬沅水流域。大小河溪101條。主要河流由南至北有渠江、四鄉河、橫江橋溪、老鴉溪、潩溪、地腳溪、金灘溪、高梘溪、地靈河、廣坪河等。沅水支流渠江南北縱貫,為縣境最大河流。 渠江又名渠水、芙蓉江、南川河。四鄉河發源于平茶西南部浸田旁山,向東南迤入藕團東南角,再折向東南流入新廠,由東南部溶洞南入通道,至秀溪口東注播陽河,主要有邊團溪、馬路口溪、三橋溪、落河、黎江溪等,為縣境第二大河。地靈河俗名大由溪或洋溪,源出三鍬天龍山麓,主要支流11條。廣坪河又名楓香溪、恭水,源出三鍬坪下山,自南向北流經楓香、地筍進入大堡子前進村,再經堡子、岩寨、黃潭、陽家,由大木村北入貴州省天柱縣竹林鄉,再轉向東入會同縣,與地靈河相匯注入渠江。主要支流有岩寨溪、地筍溪等9條。老鴉溪又名寨牙河,源於綏寧縣東山鄉分水坳,其主要支流有中腰團水、岩腳溪7條。地腳溪又名文溪。有北、南兩源:北源出文溪文溪村涼傘坳;南源出鴻陵山東麓。兩源至上寶匯合向西北穿過甘棠紅光村至沙洲頭入渠江。

泿水出禱過之山南流注於海、南至鬱林潭中縣與鄰水合。潭中縣即今廣西桂林縣。故治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潭中縣屬始安郡平治今桂林市。泿水出禱過之山即廣西桂林縣也。《注》《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是也。《南次三經》。南至鬱林潭中縣,守敬按,縣詳《溫水》篇。與鄰水合。會貞按,陳澧雲,鄰字疑為潭字之誤。非也。潭水至阿林入鬱,見《溫水注》,此《經》謂泿水合鄰水在潭中,《注》亦敘鄰水歷潭中注泿,不至阿林,則與潭非一水,故鄰不當作潭也。補,泿水出禱過之山南流注於海、南至鬱林潭中縣與鄰水合。一、鬱林潭中縣。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潭中縣,屬郁林郡。縣城址位處今柳州市魚峰區駕鶴山。潭中以地處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境域相當今柳州市(含柳江、 柳城2個縣)、鹿寨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來賓縣及永福縣部分。新朝(9—23年),改潭中縣為中潭縣,屬郁平郡。東漢(25—220年),複潭中名。屬郁林郡。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 ,從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晉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為桂林郡治所。南朝齊(479—502年),桂林郡治所遷武熙縣(今廣西象州縣),潭中縣仍屬之。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縣屬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後屬馬平郡,為馬平郡治所。陳(557—589年)因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禱過之山,《周禮·大祝》五曰禱。注:,賀慶言福祚之辭。二、天平山。天平山,位於廣西北部,分佈於龍勝縣、臨桂縣、永福縣等地。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長達8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1300米上下,主峰蔚青嶺位於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南部,海拔1778米。地層以寒武系清溪組(以葉岩為主,又名清溪葉岩”) 、邊溪組(以砂岩為主,故又稱邊溪砂岩”) 及中、上元古界的四堡群和丹洲群岩系為主。發源于天平山的河流,奔瀉于山中形成急流和飛瀑。三、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是也。南至鬱林潭中縣(廣西臨桂縣臨桂鎮),與鄰水合。林溪河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北界通道將軍坡(1041米)西。南流逕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入尋江、入融江,逕融安縣長安鎮,納浪溪河。浪溪河水出天平山(廣西龍勝縣西、臨桂縣北主峰從白山1350米西、黃蓮嶺1180米東)當即《山海經》禱過之山也。泿水即浪溪河水。古書泿、浪兩存,太公本意主浪水之說,而終無浪河尋跡相實證,故又從兩存。今以浪溪河水為正也。所謂北界沅水穀在湖南武陵鐔城縣,而禱過之山泿水(浪水)在廣西桂林臨桂北(鬱林潭中縣。《經》文是敘鐔城縣、潭中縣兩地兩水,不細讀則毎毎混之。《山海經》泿水(浪水),南流江于北海市入南海(北海灣)。

移溪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南歷潭中注于泿水。林溪河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北界通道將軍坡(1041米)西。南流逕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入尋江、入融江,逕融安縣長安鎮,納浪溪河。浪溪河水出天平山(禱過之山)。泿水即浪溪河水。今以浪溪河水為正。《山海經》泿水(浪溪河)為大,故曰移溪水(林溪河)南注泿(水。《注》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守敬按,漢無陽縣,晉復置,作舞陽。在今芷江縣。此雲義熙中改鐔城曰無陽,蓋是時廢鐔成,移置無陽於此也。宋曰舞陽、齊曰氵舞陽,並屬武陵郡,後省。在今綏寧縣東北。今有黃源江,出永寧州北,亦近古鐔成南境,疑即鄰水也。俗謂之移溪,溪水南歷潭中,注于泿水。守敬按,今黃源江東南流,逕永南州,至永福縣南,入義江。補,移溪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南歷潭中注于泿水。一、無陽縣(縣故鐔成)。西漢置。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置。以在無水之陽得名。今芷江、懷化、新晃縣地。故城在今芷江東南唐糾山。屬武陵郡。9年,王莽更武陵郡為建平郡。無陽屬之。光武帝建武六年(30)六月辛卯,義陵沒於,無陽縣併入辰陽。鐔成縣今懷化市靖州,故城在今靖州西。二、潭中縣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潭中縣,屬郁林郡。縣城址位處今柳州市魚峰區駕鶴山附近。潭中以地處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境域相當今柳州市(含柳江、 柳城2個縣)、鹿寨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來賓縣及永福縣部分。新朝(9—23年),改潭中縣為中潭縣,屬郁平郡。東漢(25—220年),複潭中名稱。屬郁林郡。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 ,從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潭中為桂林郡屬縣。晉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為桂林郡治所。南朝齊(479—502年),桂林郡治所遷武熙縣(今廣西象州縣),潭中縣仍屬之。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縣屬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後屬馬平郡,為馬平郡治所。陳(557—589年)因之。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三、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雲貴高原東緣、雪峰山西南餘脈,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東鄰湖南省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北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毗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縣,西連貴州省黎平縣。主要有侗、漢、苗、瑤為主的14個民族,2002年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民政府駐雙江鎮。秦為古鐔成地,屬象郡。漢、三國至兩晉為武陵郡譚成縣地(漢高祖五年置)。東晉至南朝宋為武陵郡舞陽縣地(義熙年間撤鐔成縣併入)。南朝梁,陳至隋為沅陵郡龍檦地(由舞陽縣改)。唐為敘州潭陽郡朗溪縣地(由龍標縣地分出)。宋元豐七年(1084年)置羅蒙砦(元祐三年廢,今縣溪)。崇甯元年(1102年)始置羅蒙縣,治羅蒙。以治地有羅蒙山而得名。翌年(1103)改羅蒙縣為通道縣,屬靖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撤通道縣併入靖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複置,屬靖州,清因之。民國初期,通道縣隸辰沅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道,縣直屬於湖南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通道縣隨屬第四、第七、第十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通道縣先後隸會同專區、芷江專區。 1952年芷江專區改稱黔陽專區。19544月,撤銷通道縣,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隸黔陽專區。 19593月,稱通道侗族自治縣。19617月,通、靖分治。19816月,黔陽稱懷化地區, 19985月,通道屬懷化市。 

泿水于縣左合鬱溪。廣西三江林溪河入尋江、入融江(融安縣)、入柳江(柳州)、入黔江(象州)、分二支東支入郁江(桂平)。泿水(浪溪河)於蒼梧縣左合鬱溪(潯江)。一水而數津,同水而多名也。《注》泿水于縣左合鬱溪,守敬按,《注》上稱鬱水,此變稱鬱溪者,就《經》為說也。考泿水之西為潭水,自阿林入鬱,即今柳江。今義江自義陵縣西南流,逕永福縣、雒容縣,與柳江會,則泿水亦當至阿林合鬱水,而《經》言泿水至猛陵為鬱溪,《注》因而釋之。《溫水注》先敘潭水於阿林注鬱,後敘泿水於猛陵注鬱,則是泿水於潭水東別合鬱水矣,今無此水道也。補,移溪水出無陽縣(縣故鐔成)南歷潭中注于泿水。林溪河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北界通道將軍坡(1041米)西。南流逕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入尋江、入融江,逕融安縣長安鎮,納浪溪河。浪溪河水出天平山(禱過之山)。泿水即浪溪河水。今以浪溪河水為正。《山海經》泿水(浪溪河)為大,故曰移溪水(林溪河)南注泿(浪)水。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於海。-3097-鬱水分泿南注。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於海。

泿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泿水守敬按:今本《山海經》[《海內南經》]雲,桂林八樹,在禺隅東。考《續漢志·注》、《寰宇記》引《山海經》,並作賁禺,與此同。《文選·遊天臺山賦·注》引作賁隅,則今本番為賁之誤,禺隅字形小異耳。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雲:疏:會貞按:《寰宇記》南海縣引姚文感《交州記》,式、感形近,蓋一人也。然則《注》引此及下條,皆姚氏《交州記》中語。其書之體,乃設為問答耳。自建安中,交趾刺史改稱交州,至吳永安七年,以此為廣州,而交州徙治龍編,是《交州記》為漢末吳初之作也。何以名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今入城東南偏,有水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儻謂番山之禺也。疏:守敬按:《禦覽》一百七十二引《吳錄》,番禺縣有禺山。《初學記》八引《南越志》,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元和志》從之,雲番山在南海縣東南三裏,禺山在縣西南一裏,又曰,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寰宇記》,番禺山在縣東二百五十步。又曰,禺山在縣北一裏。惟吉甫載或說與此同,餘並異。《山海經》賁禺。賁,《集韻》孚袁切,音翻。番禺。《山海經》作賁禺。《注》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守敬按,今本《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禺隅東。考《續漢志·注》、《寰宇記》引《山海經》,並作賁禺,與此同。《文選·遊天臺山賦·注》引作賁隅,則今本番為賁之誤,禺隅字形小異耳。泿水逕懷化縣入於海。今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泿水即西江,于南沙區焦門、虎門分道入南海。《注》泿水又東逕懷化縣入於海。守敬按,東晉置縣,屬南海郡,宋、齊因,梁省。在今番禺縣東南。水有(魚昔)魚。守敬按,《山海經》於泿水注海下云,其中有虎蛟,魚身蛇尾。即(魚昔)魚也。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