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扶贫36计】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循环种养 生态脱贫美山水

 城头山视窗 2021-07-23



循环种养 生态脱贫美山水

——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模式

在风景如画的美丽太青山,有位富有创业激情,敢想敢干的年轻人,高中毕业后,他曾经在外打工闯荡近10年,也曾经在家收购农副产品近10年。在外和在家的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发现家乡因贫困而落后,特别是农副产品因没有销路而滞留在家。不惑之年的他,通过深思熟虑后,在澧县太青山石板村创办了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领他的父老乡亲走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农户种植绿茶,放养生猪,散养土鸡,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他,就是政协澧县第八届委员会政协委员、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华。

兴办实业,真力抓扶贫

从2002年开始,王建华在自家的土地上建了两个简易猪舍,开始从事生猪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到2012年,创办了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修建了1100平方米的高标准猪舍,流转农户土地栽种茶叶560多亩,成立了生猪和茶叶合作社组织。

在王建华的带动启发下,石板村村民等、靠、要的思想状况得到改观,农户脱贫致富的愿望日益高涨,或加入合作社,或自己发展小型养殖。近年来,王建华先后为贫困户发放仔猪1100多头,为社员增收100多万元,为贫困户发放茶苗300多亩,为农户增收20多万元。目前,全村在他的带动下,茶叶发展过1000亩、蔬菜100多亩,年出栏生猪5000多头,存栏牛羊2000多头,散养土鸡10万多羽。

回馈乡里,真情抓扶贫

致富不忘根本是他的初衷,共同致富是他的信念,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是他的目标。作为县政协委员的王建华,事业心强,干劲足,对生养自己的这片贫瘠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时常出资公益建设,接济村里的孤寡老人。

想脱“贫困”帽,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必须要做起来。为此,王建华每年争取资金做基础建设,修建村组公路、拉通电信光纤、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在外老乡为村里建设捐款30多万元。近三年来,他先后出资10万元修建村组公路,出资5万元拉通电信光纤,给周边6个农户接通沼气设备并免费提供清洁安全的沼气,为贫困户付昌前出资2万元改建房屋,聘请贫困户付克仿、张解仿为养殖场饲养员,人平工资达到2万多元,聘请郑登全、杨启双、王世全为茶园培管员,解决他们的就业。

“2002年以前石板村里80%都是贫困户,如今贫困户基本脱贫,乡亲们好过了,我也好过了。”王建华开怀地笑道。

创新思路,真心抓扶贫

农产品多了,还得有销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建华先后跑海南、广东、上海等地,与外地打工的老乡及亲属合办销售网点,并在长沙、常德、澧县开办了3家实体店,并尝试网络销售。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络等电子商务平台,还争取农村农业信息化项目,引入现代农业互联网技术,把石板村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网上互联互通、可看可控,让消费者吃的放心,打造太青万古台有机食品。

通过这些平台,公司整合农村剩余产品,如蔬菜、杂粮、腊肉、腊蹄、土鸡、土鸡蛋等进行。这些纯生态农产品深受城市消费者青睐,非常畅销,仅此一项,平均每月能为村民带来近十万元的收入。他利用销售平台带动村民致富,贫困户田林香、任振凤被聘为茶叶销售员,每月工资2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20多个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都得到了保障,现在的石板村是人人有事可做,家家有钱可挣。◆

(联系人:王建华 电话:13549607998)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