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空山茶话 2021-07-23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茶,即第一冲,潮汕人泡茶(潮人其实不泡茶,也就是说茶叶不经汤水持久浸泡,而是采用冲注水的手法,水冲进去几秒就立即出汤,否则有破坏茶胆之可能,所以我们说冲茶),第一冲基本不喝,意为洗茶。小时候就听老人这样说“一冲脚气,二冲茶叶”,这是跟单丛茶的制作工艺有关,在以前缺乏工具的年代,用脚对茶叶进行揉捻。而现在说醒茶,我想这是受红酒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泡陈年茶,叫醒一下,至于要不要喝,不做讨论。

胆,茶胆。这个大概只有潮汕人才有这种叫法,目前大多潮汕年轻人也不懂。潮汕工夫茶的投茶量比较多,130 毫升的三才杯要投7~10 克干茶叶(老黄投茶量更大,要10~15 克),一水过后,茶叶涨满了整个三才杯,这是形似的茶胆;潮人冲茶(泡茶)很讲究耐泡,一泡茶投量那么多,有的人两三冲水就把茶给毁了,再冲茶汤都不好喝(汤感杂了),这个时候老人就会说你冲破茶胆,会泡茶的人就会懂得保护茶胆,这茶就少则可以冲20~30 次水,多则30~50 次水,而保持色香味感俱在。

龙须探潭,首尾呼应:冲茶时保护茶胆的注水和出水方式。

……

未品先知,色香味感,一二三四,层层显现:通过对干茶的初步解读,对茶叶的出生、年龄和“修为”有一定的预判之后,每一冲水要表现茶汤的色香味感的哪一个侧重点,通过一次一次的冲泡,层层剥离,把茶的一生重新讲述了一遍,让喝茶的人醉倒在茶树底下。

关    键    词

冲茶 · 护茶胆 · 投茶比例大 · 耐泡 · 侧重表现

机    理    解    读

在此声明,潮汕工夫茶只是偶有品饮,并非我日常茶类,何况潮汕单枞的树种香型纷繁,尚无机会尽尝矣!故只就其文中特点鲜明的开汤过程进行一个基本的解读。

首先,130ml,投茶量7g~15g,投茶比例为1:18.6~1:8.6。通常大于1:15我们就认为这样的投茶比例比较大了。也是如此大的投茶比例导致在冲泡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茶胆”,—— 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称其为“条索团”,而且是典型的“紧结条索团”。这也导致其析出过程的特点明显,并且需要通过注水、出水的技术把控来避免其汤感浓度过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冲茶”而不是“泡茶”的原因。

我们来梳理一下在这种“紧结条索团”状态下的内溶物浸出过程:

·    干茶条索遇水后开始吸水浸出并软化膨胀;

·    而盖杯容积一定,则条索只能在这一定空间范围内舒展膨胀,超过此范围后继续吸水膨胀则只能向内增加叶底条索间的紧结程度,使其越来越紧实;

·    还是因为盖杯容积一定,一旦出现“ 紧结条索团”,则每一水的出水量相对于未出现“紧结条索团”之时要少很多。如我此前正常出汤能到60ml~80ml,则“紧结条索团”状态下则只能出水30ml~40ml(所以只能分三小杯么),—— 就是因为如此大的投茶比例也挤占了水的空间。这就意味着“紧结条索团”状态下,每一次水与茶的接触过程并不充分,或者称其为“不充分接触”,甚至直接称其为“逐层接触”—— 当少量的水在将“紧结条索团”也就是你所说“茶胆”表层充分作用并浸出内溶物后,其吸水量也趋近饱和,然后开始对更深一层进行浸出作用,依次逐层深入。所谓的冲泡几十水滋味不落、汤色一致、耐泡,就是在这种析出过程中实现的;

·    明白了这些,所谓的“护茶胆”也就好理解了,就是让该“紧结条索团”不散,自始至终保持“逐层析出”的平衡。而一旦“茶胆”散开,则显然会导致“逐层接触”的过程遭到破坏,其“逐层析出”的平衡也将无法持续,—— 滋味就“乱了”么。所以要“护胆”。

·    也就明白了倍增投茶量并无法获得茶汤浓度成倍的增长。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投茶量从7g增加的到15g,浓度并非翻了一倍,而只是增加了50%~70%,你是能喝出来的。

重    新    解    读

我说过,我们要追求茶汤滋味的“审美价值”。那又如何评价“审美价值”的高低呢?—— 正面信息量,一口茶汤中你能接收到的可称之为审美体验的信息量。而徒增浓度以期获得审美体验的增加是危险的,甚至于最终增加了汤感的负面信息,—— 苦涩加重、化不开、汤感变粗、入口有压力感、刺激胃等。可见茶不是泡得越浓越好的。

所以我们的理论体系首先提出了茶汤的“标准浓度范围”的概念,并基于此又确立了“标准汤感”的定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紧结条索团”的浸出过程,是否是茶体最佳的析出过程?显然不是,茶体不是在一个自然舒展的状态下进行析出,而是在一个条索难得舒展的拥挤状态下进行析出的,茶体舒展状态下的自然析出所能呈现出的层次、起落、变化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而且越靠近中间部分,析出会越困难越慢,正如你所说 —— “耐泡”。

这我是相信的,就像那什么,挤挤总会是有的,—— 多压一会儿,那滋味还能再出来些。

但通过这种方式去一味追求耐破度很容易导致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 —— 熟汤味,这是典型的负面气息,而且是冲泡过程导致的。

茶胆表层经过了您这几十水的冲淋,而且还是开水冲淋,早已经熟透了。而且您可以在喝完茶后拨开您那“茶胆”,你会发现叶底颜色质感,表里是不一致的,这说明茶胆里外的析出失衡,或者说整个茶体并没有充分析出。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在我的开汤过程中并不太讲究什么“茶胆”之类的说法。

我一直在说,原产地的茶人会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和局限性。优越感来源于它是原产地,而局限性也来自于它是原产地。他们大都唯我独尊,故少有横向对比。不光是不跟其他产区的其他茶类横向对比,甚至于邻村的茶他们都很少去喝。所以基于这样历史习惯所产生的冲泡方式便自带了很多局限性,虽然悠久,但鲜能与时俱进,难以普及。

其实倒有个特例,那就是“铁观音”。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铁观音”是要焙火的,要不然那个铁色怎么来。但上世纪九十年代,把传统铁观音推广到北方后,发现北方人追香,而不太接受焙火的气息,则利落的去掉了焙火,做出了兰韵。自此全国茶市闽南茶人居半矣!从这点上来讲,闽北岩茶的推广都远不及它。

如果当年的闽南茶人也固步自封,认为北方人不懂茶而不去调整工艺那会怎样呢?

在这个全球互联的年代,所有原产区要想本行业迈上一个大台阶的话,出路一定不在原产区。就像李笑来说的:“找开锁的钥匙,没人会去锁头上去找的 … …

前两天的北京茶博会,一位来自原产区的老板张口闭口你们北方人不懂茶!北方人不懂茶!边说边为我们泡了一道茶。

看着他的出汤方式,我说:“别给我倒了,这水涩了。”

他一愣,自己喝了一口,问我,“你怎么知道的?!”

我笑着说:“我不懂茶,但我会喝啊 … … ”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