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在中国》读摘(节选 六)完

 空山茶话 2021-07-23

【加】贝剑铭   原著

朱慧颖  译

空    山  节选

( 六 )

·戏曲作家高濂(1573~1620)的《扫雪烹茶玩画》成为茶身上高端文化加战队缩影。

·董其昌(1555~1636),……把“茗碗之事”赞誉为文人生活方式的缩影。

·张大复(1554~1630)和屠本畯(卒于1622年)阐发了对茶性的哲学思考,认为其性独特,既“淫”(因为人们很容易沉迷于茶),且“贞”。

·过从甚密

·《茶疏》作者许次纾(字然明,1546~1604),……罗列了何时宜茶:

心手闲适    批咏疲倦    意绪纷乱    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画坛名家沈周曾誉某僧人为茶艺大师:吴僧大机,所居古屋三四间,洁净不容唾,善瀹茗。有古井清冽为称,客至出一欧为供饮之,有涤肠湔胃之爽。先公与交甚久,亦嗜茶,每入城必至其所。

·终南僧人明亮从天池山来,饷名士陆树生天池茶,并传授烹点之法: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伙,是具入清净味中三昧者。

·明亮是翻遍所有明代茶书能见到的僧人茶艺大家的典型,此处我们也看到宋代“点茶三昧”的说的回响。明亮擅长看似日常的实务——烹点茶——但他将其升华至极高的境界,只能用三昧来形容。

·茶分“肥瘦”,这一见解不载于任何经典茶书。

·袁宏道勾勒出一个僧人浪漫化的形象,虽然他又老又穷,却在破敝的寺庙里乐享佳茗。

·对一些人而言,茶可能代表了神圣或产生变化的意识状态,而在他人看来,真正懂茶是品位和社会差异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明代,茶被作为精英消费者渴望的性灵生活指针与标记。

·矛盾的是,16、17世纪这样一种高度商品化且常常近乎为人痴迷的物质,也是一种理想化的、非物质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符号。

·在品茶大家的想象中,代表此种生活的是煮茶的淳朴山僧。

·寺院种植茶这种经济作物风险低、回报高,茶也为其他财路有限的尼庵等地方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收入来源。

·明代品茶大家接续了唐代诗人“文化工程师”的角色。他们推广了新型的茶叶和新的饮茶法,同时也创造了针对品茶明确清晰的美学。

·虽然他们品饮的许多茶叶产于佛寺,但他们的审美趣味往往更多地涉及对幽居僧人简单生活的理想化想象。这样的僧人形象不是来自于现实,而主要缘于他们在压抑、紧张的宦游生涯中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

·茶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不是天赋的,而是被人赋予的。

- 完 -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茶在中国》读摘(节选 四)
《茶在中国》读摘(节选 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