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石脂禹余粮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高翔MyFriend 2021-07-24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服汤药[1],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2]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159)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

[1]汤药:指峻猛泻下类汤剂。

[2]理中:指理中丸(汤)。

【功效配伍】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止利。方中赤石脂甘酸性温而涩,温中涩肠,固脱止利;禹余粮甘涩性平,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二味相合,共奏涩肠固脱之效。

上二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赤石脂禹余粮汤治虚寒久利,滑脱不禁证。症见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硬满。

伤寒病在表,治应汗解,反误服泻下类汤剂,致邪热内陷,伤及脾胃,升降出入紊乱,则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此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属寒热错杂之痞利证者,治宜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止利,宜用半夏泻心汤类方。服泻心汤后,痞利未除,盖病重药轻。然医见服泻心汤不愈,又误以为实邪内结之痞利,遂用其他泻下方药,再次攻下,结果一误再误,以至里气更虚,而下利不止。医者又认为此属中焦虚寒下利,而用理中汤温中健脾,服药后下利反而更重。此下利为屡用苦寒攻下,不仅损伤中阳,亦伤及下焦肾阳,是脾虚不运,肾虚不固,脾肾阳气俱虚,故下利益甚,滑脱不禁。“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止利。若下利仍不止,并见小便不利,当属湿浊中阻,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偏渗于大肠,治宜“当利其小便”,可用五苓散分清别浊,利小便实大便。

【用方思路】赤石脂禹余粮汤偏于涩肠固肾,治久泻久利,若脾肾阳虚甚者,加附子、山药、干姜,或与四神丸合方化裁;若中气下陷甚者,加升麻、柴胡、黄芪、人参,或与补中益气汤合方化裁;若肾阳虚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等药,或与肾气丸合方化裁。临床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等疾病。

【医案举例】丘寿松医案:陈某,男,56岁,职员。1960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于10年前,因便秘努责,导致脱肛,劳累即坠,甚至脱出寸余,非送不入。继之并发痔疮,经常出血,多方治疗不愈。按脉虚细,舌淡,形体羸瘦,肤色苍白,精神委顿,腰膝无力,纳食呆滞,大便溏泻。证属气虚下陷,脾肾阳微。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固肠涩脱为主,加温补脾胃、升提中气药。处方:赤石脂、禹余粮各15g,菟丝子、炒白术各9g,补骨脂6g,炙甘草、升麻、炮干姜各4.5g。

服3剂后,直肠脱出能自缩入,粪便略调。继服3剂,直肠脱未出肛门,大便正常,食欲增加。后随症略为损益,继服6剂,脱肛完全治愈。同时,如黑枣大的痔疮亦缩小为黄豆大。1年后复诊,见其肤色润泽,精神饱满,询知脱肛未复发。[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1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