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老师”征文|怀念我的恩师吴成设先生

 文乡枞阳 2021-07-24

征文启事|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怀念我的恩师吴成设先生

作者:黄达奇

我的恩师——吴成设老师离开人世已经整整26年了。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师恩难忘,而我却无法报答。在我的人生观里,我赞同儒家文化里说的“天地君亲师”,老师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是很高的。思来想去,只有以此篇拙文来表达我的无尽哀思和感恩之情!
我和吴老师相识于横埠河初中,我刚上初一,他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在记忆的脑海里一番搜索,一幕一幕便浮现在眼前:记得吴老师那时高中刚毕业,听说他高考只差几分,是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偏激观念影响,文科严重跛腿,而名落孙山,只好放弃学业执起教鞭,经人推荐来到横埠河初中担任代课教师。其实他的文学知识也很丰富,知识面宽、博古通今,讲课经常引经据典、妙趣横生,记得他在课堂上还讲过“李自成的故事”,观点与敬爱的毛主席说过的基本一致,以致后来一段时间我到处查找姚雪垠著的《李自成》。
吴老师讲课很幽默,也很有特色。一个高中刚毕业的没有经过师范学校专业培训的知识青年,能把课讲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倾其所有地把所学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这既要有为人师表的朴素情怀,也要有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确实难能可贵。而不像现在有些教师讲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们大都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其实并不是没有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而是价值理念和敬业精神出现了偏差,不想讲好、不愿讲清、不能讲透是有原因的,正所谓“课上不讲、课下讲,课内不讲、课外讲”,为家庭辅导、有偿家教埋下伏笔、暗藏玄机。回想起吴老师有时也把我和其他学生叫到房间,开开小灶,却从不提任何条件、不谋取任何利益,两者相比,师德师风不言而喻。
他不是不缺钱。想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代课教师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生活难以为继,吃的是和学生一样的粗茶淡饭,穿的是形同农民的粗缯大布。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一副“白面书生”模样,其实是脸色苍白、营养不良,这也为他后来得病、英年早逝埋下祸根。到初二时,他教了一年多的书以后靠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只有在上左岗街或者到未婚妻家去时才舍得骑,而且回来后擦得锃亮,像宝贝似的锁在房间,这也是他房间里最值钱的一件家什。我初中毕业考上师范,他又教了五、六年书,后来听说他结婚成家后,因为收入太低难以养家糊口,而他又不愿在教学之外,搞点“创收”,不得不另寻出路。90年代初在他堂兄的帮助下,被招聘到县城的一家企业单位上班。有一次,我到县城办事,恰好碰到他,他高兴地告诉我并拉我到他临时租住的上码头元钉厂的破旧宿舍里,吃了一顿饭并留我住了一晚。这一晚是我们师生别后的第一次见面,我们抵足而眠,谈了很多话题,使我终生难忘。
师生的感情是纯真的、质朴的。他喜欢我,纯粹是因为我学习方面的原因,我也有不听话、小调皮的时候,他照样严厉地批评我,同时又对我寄予希望。记得有一次,吴老师把我叫到他房间谈心,跟我说:“你的名字里有个'达’字,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如今我已是半百之人,却事业无成。回想起往事,辜负了我的恩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我想告慰恩师的是,我只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我所能地为党和人民做一点事情,“兼济天下”做不到了,恐怕也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了。
吴老师那时候的生活是清贫的,家中也是不幸的。后来我了解到他总共兄弟两人,哥哥早年就得了精神病,自己又没考上大学,父母已经年迈,家境贫寒。但是他却很乐观,每每课后看到他的时候,他总是边走边哼着小调,一副“乐天派”的模样。这方面对我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现在的人生道路遭遇了很多坎坷曲折,但一想到吴老师的境遇我也就豁然开朗、心胸开阔了。他成家后,终于可以苦尽甘来,走上人生的阳光大道,可惜天不假年,不幸得了急性肠炎,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师母为生活所迫,几年后改嫁了,他的儿子寄养在好心的外婆家,有一次我下乡工作,偶然到他外婆家,看到了他的儿子,忍不住一阵心酸,无法表达当时的心情,便从口袋里摸出了随身携带的百把元钱给了他,只能聊表我对恩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听说我毕业后的横埠河初中五六届学生都知道我的名字,原来是吴老师等几位老师把我作为师弟师妹们学习的榜样,而加以描述宣传。其实我感到很惭愧,我从7岁上学,一级没留,初中毕业时不到15周岁,本来应该上浮山中学,可由于当时身体出现了一点故障,加上我家世代为农,中专毕业后就能工作,“端铁饭碗”了。面对现实,我便跟当时许多农村家庭的孩子一样,上了中师,成为了当时枞阳师范两个年级年龄最小的一名师范生。我初中毕业多年以后乃至在家乡工作后,许多当年的同学相遇还为我扼腕叹息,说“你那么好的成绩没上大学,真是可惜了!”对此,我只能报之一笑,感叹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命运!好在儿子上了大学,为我圆了大学梦。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磨砺,我也终于明白了《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只等着过几年退休以后,回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更谈不上儒家思想实现人生奋斗目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恩师,我永远怀念您!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