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元明|书坛中的“叫卖声”

 d大羊 2021-07-25

书坛中的“叫卖声”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图片

说到“叫卖声”,没有哪种能比得上老北京的吆喝更有味,那是地道的民间艺术。在古装剧中,店小二穿梭于顾客间,一边喊着“一碟花生米,二两老白干,三两牛肉”,在响亮悠长的伴奏中把客人点的菜放到桌子上,已然司空惯见。有时想起儿时常常听到卖货郎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各家的女人凑上前去,选择自己想要的针线等零碎日常用品。这些都是人力原声的叫卖。后来有了录音设备,录制后可以循环播放,派上用场最多的就是卖老鼠药者,满大街串。好几年的春晚,本山大叔持续叫卖,从卖拐到卖车,一卖再卖,“叫卖”登上了大众舞台,全国人民得以共同感受到其中的技巧与快感,但叫卖的本意逐渐发生了变化
书坛如今充斥着叫卖声。书法本不是为了叫卖,退一步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写得好不愁卖不掉,然而现实情形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时不时得吆喝几声,“会吵的孩子有奶喝”。为了叫卖必须不停地找借口和玩噱头——新年大吉,老店新开,儿女庆生,时逢中秋,元旦来临等,甚至就连新婚大喜也成为索要字画的噱头,其实完全可以“清净”一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有真话和谎言,最怕的是欲说还羞、矫情卖弄,弄得真假难辨,需要鉴别。书家都努力证明个人是香饽饽,实际上却可能臭名远扬。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还比不上卖臭豆腐的。卖臭豆腐的从来都很真实——不臭不要钱,拿在手里臭气熏天,吃在嘴里回味无穷,越臭越香,是货真价实的“臭”——实质是一种制作方法。有些书家看简历介绍,即使算不上重量级大师,至少也是人间俊杰,但看了作品则大跌眼镜,甚至恶俗不堪、令人作呕。

图片


当微信占领手机之后,叫卖声更是不绝如缕。我相信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几个卖东西的。微信圈的本质就是一个字——卖,卖字、卖印、卖言、卖文、卖古董,什么都能卖,人人都是卖家。人脉已经取代文脉。有正常的卖,销售各类东西。也有不正常的“卖”,卖弄风情、卖弄风骚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卖”已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实现资源的有效转换,追求利润最大化,哪怕是卖身、卖主等。书家印人在一起,不再讨论艺术,而是炫耀哪个卖的钱多,最能卖。有卖可卖,愿买愿卖,无可厚非。但有一个现象令人担忧,就是书家印人出来卖,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90后、00后已经出来卖了。说的残酷一点,这和幼女卖淫是同一个道理,让人揪心。各种协会拼命举办少儿大赛,破坏了艺术生态,功利心态已经腐蚀了儿童。书印还没有学好,就学会争夺。身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似乎一切目标,除了卖个好价钱还是卖个好价钱。

图片

《敦煌写经》中的润格

有声或无声的叫卖,专业术语谓之“询盘”,通常是针对买方市场的一种经营策略。所谓“买方市场”,就是消费者占主动权,手中有钱,可以自由选择。有鉴于此,卖方必须主动出击。某书法网站刚脆就叫“书画超市”,集中了几百家画廊,成千上万的“商品”已上架,待价而沽。五颜六色,各种样式,大字小字,真行隶草,供人挑选。配套的宣传资料,小金库卡号等各种链接,一应俱全。

图片

黄士陵篆刻    末技游食之民

网络拓宽了书家的表现渠道,成为了解和掌握书家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想要购买某个书家的作品,和日常生活中选择一款冰箱或电脑类似,搜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不过也要想到,其中不乏各种炒作的噱头,甚至会有人在网上布好局,且等“愿者上钩”。网络本身没心没肺,不用承担责任,而且随时可以消灭一切证据。网络成全了叫卖,沟通直接迅疾,成本低廉,不失时效。叫卖成全了网络,“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捧个场子”,就有了点击率和人气。

图片

徐渭书法

叫卖存在于市场,是一个既定的现实,回避或逃避无疑不明智,也不可能完全否定,市场流通对改善书人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的好处。就像钱一样,本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目的和手段,把握尺度,处理得当。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一个书家即使从来不销售自己的作品,必然有时也会赠送亲朋好友,由其它途径流向市场。任何人都无法绝对阻止与市场发生关系,多少而已。

图片

张廷济对联

    按照买卖与否的标准,书家只有“卖”或“不卖”两类。“卖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卖,比如一些书协的书记或秘书长之类,坐在某个位置上,目的就是卖字,另一类是随缘,按照个人节奏,不拒绝市场,但绝对不迎合市场;二是不卖,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营销策略,炒作烘抬价格,另一类是清醒者,执着于艺术,有文化使命感,不关心、不参与市场,哪怕“笔底明珠无人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也“不使人间造孽钱”。

图片

方介堪篆刻   不使人间造孽钱

一旦谈到书印的买卖,很多人会抛出一个近似的观点,我是印人,不卖印怎么生活呀,我是书家,只闷头写字不行啊,我也要吃饭,况且还有一家老小。这个理由看似坚实,其实站不住脚。因为不是印人,不是书法家,一样也要吃饭。书法篆刻如今被当成一种手艺,本质上并非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书家印人多数虽是生活中的平常男女,但是,将刻印写字作为谋生手段,定位成饭碗,本身出发点就有问题。印人职业化近代才有。一个人养家糊口是责任,天经地义,要用自己的办法去化解,然后安心从事艺术创作。如果无法化解,只能卖印,就会变成一个手艺人。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会不断俯向低俗,另一方面,劣币驱逐良币,损害的是整个市场,使得审美标准益加混乱。

图片

王铎赠汤若望诗,感叹米价贵

很多印人企图通过低价来占领市场,其实高价才是市场的关键。高价必须是精品。市场要求长线,培育良性土壤。书家印人要有精品意识,追求高大上,这正是不能定位为饭碗的原因。书家印人要有“贵族心态”。没有好的心态,就没有好的精品,最终卖不上价。艺术的感觉需要积累和沉淀,有意识地忍受一段时间的寂寞,激情会来的更猛烈。今天提倡不卖,等功夫攒足了再卖,可以有更好的价。俗话说,没吃三天斋,就想上西天?

图片

《张迁碑》碑阴集资数目

卖字、卖印的过程,就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是一个物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书家印人最终追求的是精神价值。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矛盾。二者如何协调,属于个人之事,各有手段和方法。管怎么说,过分的物质贪欲势必会损伤艺术格调。说到这里,核心问题在于对待金钱的态度,成为金钱的主人还是金钱的奴隶。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为了维护自己哲学研究的纯洁性,宁愿靠磨镜片来维持生活,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严格区别开来。

图片


赵之谦篆刻   终身钱

当文人成为戏子,粉墨登场,捞金混银。金钱一旦产生支配性力量,对文化的腐蚀是致命性的。很多时候,文人可以抵制政治压力,但面对金钱的诱惑,却只能俯首称臣。倪瓒和张伯驹都很有钱,视金钱如粪土,千金散尽还复来,一生潇洒,成为一代大家,徐渭和徐生翁贫困潦倒之极,尤其是后者,不求闻达,刚毅木讷而近于仁,同样成为一代宗师。这样看来,书家印人处于两极状态下,才能实现突破,要么背后有一座金山,挥金如土,从不为生计发愁,要么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生死置之度外,激发出巨大能量。每天有几张订单,数点小钱,喝点小酒,所有的创作都被变成应酬和任务,不可能出现精品。

图片

郑板桥润格

有鉴于此,书家要了解书法和买卖的关系。对书家而言,艺术与市场存在主次之分,目标是书法,不是市场。如果想赚钱,可以做企业家。现在本末倒置,书家的目标变成了围绕市场转,赚钱越来越多,艺术水平却越来越差。在角色定位上,商人和艺术家只能选其一,想左右逢源,什么好处都想捞,势必一场空。可以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将创作和销售分开,专业的说法是“社会合理分工”,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每个人都犯规,最终就乱套了。

图片

1915年吴昌硕润例

如果每个书家都要进入市场,势必影响个人心态和精力,久而久之,心态难免浮躁,很难有精品出现。有专门的经纪人操作,自己就可以安心创作。同时要进一步了解吆喝与叫卖的关系。叫卖是正常营销,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注重诚信。但吆喝与买卖之间未必是对应关系,买卖属于营销,吆喝属于营销策略,是两回事。报纸上各类润格的广告层出不穷,无严格参照标准。按照头衔,可能名不副实,按照职务,一下台就掉价。身份和水平不完全对等。卖的好未必写的好,写的好未必卖的好。现实却需要这样一种判断,卖的高就是写的好,职务高就是写的好,故而市场出现畸形和脱节,混乱无序。

图片

齐白石润格启事

分析处理问题,首先要正视,不能逃避,视而不见。面对经济大潮,要学会游泳,并非总在河边不下水。书家要掌握主动权,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以自身审美提升市场中接受者的品位。现在美盲、艺盲比文盲还要多。这也是市场极度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要有个人目标定位。如果想传世就努力传世,如果不能,就多挣钱养家糊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狂妄之极,目中无人,最终也是自生自灭。有的人自命不凡,结果平庸的和蛆一样。有的人平淡自守,怡然自乐,有的人穷困潦倒,却有旷世精品。不要说五百年之后,五十年后就自有公论。说到底,若是真正要做个书家印人,最终比的是书印,不是钱。很多人实际上很有天赋,最终却被钱压死了,死在自己手里。

图片

黄宾虹润格收据

面对现实,如果什么都难卖,势必很纠结。这边要养家糊口,有各项家庭里开支,看着别人有大把的进账,当然有些着急。除了书法之外,别无所长,一技在身,情有可原。但什么都卖掉,到最后一无所有,也很纠结。有些书家就和我说起过,自己非常满意的一件作品送人或卖掉了,再也写不出来。钱可以慢慢挣,而且永远也挣不完。精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自己的孩子,石开曾形象地比喻过“嫁女心情”。参加一个大的展览也不过五百、一千的收藏费,反过来,同等价格是不是能换回一件精品呢,不可能。这和一些书家走穴,半天之内随便画百张千张的“作品”是不对等的。“艺术状态”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与写文章的灵感极相似,忘了、丢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书家每天都在吆喝,忙于应酬各类交际活动,很难写出好作品,天长日久,形成一种惯性,就回不了头。书家一年到头,如果拿不出几件像样的,可以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或者一年到头来的精品,都卖掉不了在自己手里而在别人怀里,是不是有些小小的遗憾?

图片


    吴让之篆刻    心不贪荣身不辱


图片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