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端康成的忧郁气质

 置身于宁静 2021-07-25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本文以川端康成的《古都》为例,结合文本从社会风俗和作家身世以及历史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古都的“虚”与“实”,阐释川端康成的忧郁气质。
关键词:古都;社会风俗;忧郁气质
《古都》主要讲述了千重子的身世与情感。千重子在被生身父母遗弃后,被现在的有产业的养父母收养,并被视为掌上明珠。二十岁的千重子已出落为美丽的女子,再一次祭祀节日里,偶然相遇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苗子。身世之谜逐渐被揭开。千重子的美丽被秀男仰慕,但她的心在童男真一身上。为了身世可怜的苗子着想,千重子让秀男为苗子织腰带,在一次邂逅中,秀男只得将苗子作为千重子的幻影,把感情寄托在苗子身上。这一切,苗子姐妹俩都明白。作品情节并不平铺直叙,没有激烈的感情冲突。在浅淡的话语叙说和清丽的景色描写中,将日本的风俗习惯、时代经济和国民性情涵盖在内。在具有文学观赏性的同时,亦不乏社会风俗研究的价值。
其社会风俗研究的价值在于文中多次提及了纺织业这一产业经济。从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来源。千重子的收养父母以这一产业为生,属“有产”或“资产”阶级,他们拥有自己作坊、经济来源、住所资产。其父佐田太极郎是一家绸缎铺的掌柜。在闲暇时节或重大节日(如平安节、伐竹节等节日),他都会带领妻子阿繁和女儿千重子前往参加。闲暇时,则会隐居在租于尼姑庵的处所,隐世避俗,绘画或专研腰带的花样。其社交范围,也是有产阶级。其旧友秀男一家与真一一家,与即为有历史有实力的纺织家族。由此也可以理解太极郎想把秀男作为入赘女婿的心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千重子对父母的语言服从受家族经济的影响。但上层建筑无法左右感情与心理动态。在父母提出秀男的那一刻,浮现在千重子脑海的是真一童男的装束。语言与心理的差距如此之大。川端康成在现实与内心的差距中,第一次显露了世间虚无的表现。用文中语言,即为“幻影”。千重子明白父母的心思,但她不置可否。少女的情怀在无言中隐现,是种美,也是种无法言说的淡淡忧郁。这是作家川端康成心理体验和深入观察的文本体现,他用细腻清秀的笔端,将其通过千重子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出来。二者合而为一,独具魅力。
《古都》也将作家的身世体验融于文本之中。千重子是遗弃婴儿,被收养父母拾到。但阿繁和太极郎的表述是她当年在樱花盛开地方的一个椅子上,周围不见人影,看到如此可爱的婴儿,他们便情不自禁的喜欢并将其抱回来了。至于千重子是被故意还是无意丢弃的,文中没有提及,只在北山杉一节中,表明了其生身父亲在伐杉树时不幸于树上摔落。在祭祀节日里,秀男看见了苗子,并把她错认为千重子。在和朋友上山时,千重子又发现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苗子。身世之谜逐渐揭开。苗子依旧在深山劳作,身世凄凉。千重子同情她的遭际,苗子则怕自己会给千重子这个孪生姐妹带来不便,于是,双方的互相关心与照料便开始了。苗子明白秀男的腰带为谁而织,也明白千重子让其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善意。姐妹俩的情怀得到了阿繁和太极郞的体谅。但苗子选择了继续从前和退让,在千重子家住宿一夜后,她在白雪飘落的清晨回到了深山。或许,苗子会与把自己当作千重子幻影的秀男结婚,或许,苗子依旧会在北山剥树皮,干农活。姐妹俩的相遇也只是相遇而已,明白了彼此后,继续从前的一切,走彼此的道路。在此,川端康成再次流露出了他的感伤情绪。即凄凉的身世之伤和家计悲感。川端康成的家庭并不幸福,幼年父母双亡,后来祖父母和姐姐又相继病逝。他一生漂泊无依,情感波折起伏。内心的痛苦使其文学作品难以摆脱哀伤和虚无的色彩。《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有相同之处。但悲哀与佛家的虚无思想并没有桎梏其文学天才,其后期的写作手法逐渐成熟,情节独特,选材广泛,浑然天成。
《古都》另一特色在于作者将日本历史典故,文学经典等熔于一炉。对历史人物的简介和重大节日场景的描摹让读者饱览异国风采,在追根溯源的同时,可以发现两国的文化交流。就如其名“古都”一般,越久越能发掘它的深厚韵味。古都里深藏着姐妹俩的故事,紫花地丁是双开双落的,枝头的与树根的不应该只是遥遥相望,她们应该同根同源,彼此温暖着对方。二十年的离别是一个考验,姐妹俩最终还是相遇了。这是作者的安排,也是其宿命观的体现。但相遇之后仍然分离,这不能不说是感伤暂停之后的加深,随后的忧郁更是伴随一生无法忘却。川端康成的忧郁气质再次达到极致。
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是其心灵世界,情感世界的流露。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家的爱与憎,喜与乐。完成一部作品是一种满足,更是作家伤口的再次解剖。川端康成将他的忧郁派遣于文字,但却不能坦然世间的纷繁和苦乐。他把美丽与感动留给了你我,却把最深的伤痛压在了自己的心上。或许,历史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无法赐予他真正的幸福,在将其浮躁的指引到了辉煌顶端之后,让他失去了平凡的幸福。万物无需攀比,平凡最真,幸福满足。但这一切于他在何处?《古都》的忧郁感伤贯穿始终,优美的景物描写中,是他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望。虚与实里,更是其对艺术的专注。
作者简介:宋亚梅,文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卢佳敏,文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