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墨飘香

 古磨盘州人 2021-07-26

最后一次用油墨是大学时候的事。

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都特别信任我,平时我们的测验,甚至考试的卷子,老师都会交给我帮助刻制。

也不知道老师怎么想的,她们会觉得我刻卷子的时候不认真,还是觉得我不会提前准备,好在当时老师教习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即使事先不知道题目,我也会答得很好。

真的到期末的时候,老师也比较狡猾,她会让我们交叉刻卷子,比如,大二的刻大一的,或者一系刻二系的。其实,我们大致都知道谁在刻卷子,毕竟老师信得过的人十分有限。好在那时候的我们还是比较诚实,没有人会在私下打听刻卷子的事,这也非常不光彩。

那时候,已经不用蜡纸了,老师给我的好像是一张复印纸那样的东西,纸张大小有A3纸那么大,正面是白色的,背面是蓝色的,用圆珠笔正常在白纸上写字即可。

写完后,老师拿到系里的专用油印机上,一通电,几十张上百张沾染油墨的卷子就出来了。

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个油印机的道理,因为,它与我小时候用的铁笔蜡纸的原理不完全相同。

我最早在小学的时候就用过油墨印刷了。

那时候,哥哥在大队里做事,经常会有一些宣传的,或者是夜校类的东西需要油印,哥哥忙不过来,考虑到我的字比一般的文盲还是要好一些,那时候,农村里成年人文盲占比还是比较高的,于是,哥哥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会被安排一些刻字和印刷的任务。

刻字需要的工具有三样:一是刻板,即木板中间嵌着一块铁片,这是垫子;二是蜡纸,一张油纸,表面上涂了一层蜡;三是一支铁针头的笔。

原理非常简单,即通过铁笔用力把蜡纸刺穿,铁笔穿过蜡纸,在铁板上磨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蜡纸刻好后,把蜡纸固定在油印板表面,油印板下面放置白纸,随后将油印板将纸压实,将沾满黑色的油泥涂抹在滚轴上,用力压着滚轴往前推,滚轴上的油通过刻破的缝隙印在白纸上。

当年机器印刷的原理跟手工印刷的差不多,不过,机器印刷的铅字是排版师傅用字模在蜡纸上敲出来的,不是人工在纸上逐个写的。

用蜡笔刻字,必须一笔一划地写,连笔的话,有可能因为轻重不一,最后印出来的东西模糊不清。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们能使用的试卷或者资料,除了统考、中考和高考用的是铅印的卷子之外,都是油印的,拿到带着浓浓油墨味的卷子,顿时感觉就清醒了。

我对油墨卷子有特别的感情,因为当年高三的英语老师,就是用这个技术迅速提高了我们的水平,老师大学毕业没几年,好像还没有女朋友,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我们身上,晚上回到宿舍,他就开始用蜡纸刻卷子,然后连夜印好,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发给我们做,做完之后立即评讲,就是这样的强化训练,让我这个英语学渣,那年高考的时候也拿了80分(百分制)。

再后来是复习考研,别的辅导班老师,还没有讲课,就开始推销自己为考研出的辅导书,那些书绝大部分是垃圾。可北航一个教授他跟别人不同,他说,每天晚上回家喝2两小酒,然后就开始刻卷子,每次下课前发卷子,让我们回家练习,下次上课他要讲解,看着辅导班结束,面前堆着的一摞摞卷子,心里顿时就非常有底了。

除了油墨之外,当时还有一种复写技术叫“印纸”,即那种一碰就掉色的蓝色蜡纸,将印纸放在两张薄纸中间,在第一张上面写字,通过印纸,就将字迹完全描摹到了下面一张纸上,那时候会计、银行或者其他机构需要几张一样内容的凭据,就使用印纸的复制技术,当时叫“一式几联”。

随着复印和打印技术的普及,刻板和印纸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银行“一式几联”的凭据,要么是打印几份,或者是定制印刷的,每张凭证的后面都有印纸功能,在第一张书写,后面几张同时都能印上。

现在激光照排技术,无论是清晰度、光洁度和美观度,比当年油印的东西都强得太多了,可无论复印的技术多好,纸张上都无法复制当年那极具特色的油墨气味。

记得当年,很多人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都喜欢随机地翻开,然后将鼻子贴到书里头,贪婪地吸着书里散发的油墨香。现在估计没有人这么做了,因为书里基本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气味,激光打印到纸张上的文字,一点气味也没有。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