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创作规律解析

 tanghaiyan2018 2021-07-26

图片

唐秀玲

  1956年生于山东淄博,现定居北京。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教育部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分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首批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讲座摘选


图片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希望这个交流能给大家的创作带来帮助。带给大家的是我做的关于创作规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课件,框架主要是按照我出的《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这本书来的。

  我本人是画画的,又是一个大学老师,在几十年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完善总结了创作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画画是一个很庞杂的事情,是一个很用脑子的事情,好多人认为画画感觉好就行,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我感觉不是太好,但是为什么我画成了?是理性思维和对创作中各种问题的思考、解析、把握帮助了我,我会根据创作规律很理性的去分析我的画面问题。所以我觉得,能够把创作规律搞清楚,剩下就是去实践,这些规律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一辈子。


  中国画现在从古代宋人花鸟画那种把玩需求进入了展厅,每次全国届展的时候,我进展厅的第一任务就是先找我的画,第二任务是远距离看我的画在展厅里在众多的作品里跳不跳出来。大家都很渴望参加大展,尤其参加届展,但这就像汪洋大海里头捞针,没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很难被捞出来。所以我认为,当代的中国画进入了把玩与展厅观赏并存的时代。进入展厅之后,观赏的空间和距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现在的画,视觉是排第一位的,看完大展之后站在美术馆的门口,你记住了谁的画,记住了几张画,那一定是非常好的画。视觉效果不容易做,但我们至少要去追求这个东西。

  几个要素:整体、视觉、构成、语言、表现、笔墨、色彩、造型,我把笔墨、色彩、造型放到了后边,为什么?因为现在的画太多了,首先是整体视觉在吸引观众,前头这些项是一个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必须要解决的,你不解决,你线勾的再好也没用,或许可以走市场,但是参加展览的作用不大,因为你的画吸引不了别人到近处仔细观赏,所以线条的美感也就被忽略了。我今天讲的六个问题,你在创作时关注了之后,你可能要比原来有很大的一个提高。


整体观



  今天我们试着直接从画面本身来看,这样才是提高我们创作和审美能力的最佳方法,今天讲六个问题,第一个是整体观。我们经常讲画面要画的整体,为什么又加个观呢,“整体观”实际上是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阴阳八卦图就是一个圆,圆里头阴阳两极互生,而西方人看世界是原子、分子一层层分解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就是整体。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看画时,整体当然应该排在第一位了。尤其在展厅时代,整体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必须注重在特定空间距离下,画面呈现的状态,画在画室里和在展厅里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考虑展厅效果。宋人花鸟好不好?很好、很精到。但是放到展厅里为什么不夺目,一是它的体量太小,二是它的外形是碎的。我为什么不画折枝花鸟,而去画静物?因为静物容易形成团块。

  我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视觉顺序,就是面对一幅画第一眼看哪,原来中国话叫画眼,我们现在没办法叫画眼了,现在的画都太大了。那么我们第一眼先看哪,第二眼、第三眼看哪,是你设计一个视觉顺序引导观众的视线,如果一看画面就感到是花的,那这个画就不对了,关系出问题了。什么叫好画,非常简单,就是远看被它吸引,近看还被它吸引,说一下容易,但这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比如我的《金沙滩》(图见下方)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永远围着一堆观众,就是这种整体效果吸引了他们。它首先有一个黄调子,然后大的黑白灰关系很明确,再加上近处一看,这画面底子的肌理很丰富,制作时用了很多技法,这些丰富微妙就会留住观众。画上的小亮块,有的是大片云母,有的是金箔,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白衣服斑斑驳驳的效果,当时没人知道怎么做,这是手段,把人吸引在那。另外大家看虚实,裤腿底下我基本和背景混到一起去了,现在有好多人的画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什么都交代的很清楚,其实是不对的。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把画的制作分成十个度,你的画必须有一,必须有三和四,必须有七八,然后有十。有刻划的非常精细的地方,有些东西你就把它放过,你把什么都扣出来,这张画就匠气了。越整体越单纯的东西,越容易从远处吸引人,越丰富越微妙的东西,越容易从近处吸引人,两者我们都要具备。

  现在我又提出一个观点来,叫视觉意外就是谁都想不到你会这样去画,画面要挖空心思的想方设法,做的让人意想不到。有些人的画就像温开水,温开水好,但是喝了不会感觉有滋味,如果水很热,一喝烫到舌头了,就会引起高度关注和记忆了,这就叫视觉意外。这个东西不容易做,但是我们要去追求,要知道我们需要去这样做。


图片

《金沙滩》 唐秀玲

经营位置


  我们讲第二个问题,经营位置,中国画的经营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构图。我不反对传统,我们要继承传统,但是在当代我们要创新,现代画家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绘画的构图方法来经营自己的画面,因为这些方法更容易使大作品从展厅的众多作品中跳出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有的人觉得题材很重要,我觉得表现很重要、形式很重要,同样的题材怎么去画很重要。画画妙就妙在规律是一定的,变化是无穷的,画家是在掌握规律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变化出很多自己风格和面目的作品来。

一、骨架

  研究构图是我们进入创作的第一步,西方的构图讲究骨架、位置和边框。我们先从骨架说起,骨架是画面全局的基本形状,分为四种基本线和多种基本形,大家建立这么一个概念,骨架是以线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说我画了五个人,五个人垂直的在画面上,这就是五个垂直线。四种基本线是垂直、水平、斜线和弧线,形象、色彩给人情绪感染,形式也一样。

  比如垂直线,给人的感染就是挺拔、崇高和肃穆。何家英老师的《魂系马嵬》(图见下方)就是垂直线,你就算不知道杨贵妃的结局,一看构图,也能感到杨贵妃的下场,画面上用这么多的士兵把皇帝挤到了边上,而且士兵的垂直排列所产生的肃穆感,很明确的烘托了这个氛围。所以我觉得这件作品构图非常高妙,用形式的情感来打动人。

  而水平线,给人以宁静、平稳、安详的感觉,卢禹舜的这幅山水画是用平行线构图的,这在山水画中很少见,但是他用的很好。斜线,有勇猛、紧张、生动的感觉,它其实是一种动感。弧形呢具有活泼、亲切、优雅的性格,中国画的S线构图、圆缺,其实就是弧线。一流的画家,都会主动的运用形式,你如果懂构图你能看到这条线,不懂构图,你就看不到,我们看画的时候要主动的去分析他的构图中的基本线。

  长期的分析与研究发现,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和西画的构图方式,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西画当中的垂直线在中国画叫左右构图,也叫偏正构图,西画里的平行线,在中国画里叫上下构图,西画里的斜线就是我们的角构图,西画里的弧线更是与我们的S线构图不谋而合。

图片

《魂系马嵬》 何家英

二、边框

  经常有人拿个A4纸说唐老师你看我的构图,我说你这不叫构图,你没有边框。构图三要素,边框、骨架、位置,你必须要有边框,没有边框,你的位置就不能确定。你在边框里头放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中国画经营位置,边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画有四尺三开、四尺对开、六尺、八尺等尺寸的边框,西方是用的国际标准尺寸,我更喜欢,它接近三七开,更好构图。

三、位置

  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指在边框里头你所画的对象放在哪个位置,好多人第一个草图就是最后的结果,这是不对的。我举这个例子,同样的边框,同样的素材,放不同的位置,对画面产生的空面的分割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功课,这需要反复推敲。(例见下图)

图片

来源:《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 唐秀玲著

空白形与边角


  第三个问题是空白形和边角,这个其实大家也都关注,但是我觉得大部分人关注得还不够。在我看来中国画有金边银角的说法,其实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所谓金边,边是什么,指的画面物象对画面外轮廓线的碰触与分割,就是刚才我说的边框。你把人画在中间,它和边框不发生任何关系,如果把人靠到边上去,他就碰到边框了,他就和边框发生关系了,他会把边框的线分割成长短的不同,我不知道大家在经营自己画面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对边框的这种碰触与分割?而且这种碰触与分割会让画面的边产生一种节奏——长短的节奏。这也是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匠心经营的作品应该是边的每条线的长短都是不一样的。

  同时中国画又特别注意四个角的变化——银角,它讲究四个角必须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空白形肯定也不同。正是这些大小不同的空白形和长短不一的线段,构成了当下中国画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为什么说画画牵扯到很庞杂的一些事,就是你要关注到方方面面。好处就是如果你关注,像我关注时间长了就形成潜意识了,一看就大概知道问题在哪儿了。所以我在经营我自己的静物画的时候,很注意这个。《君子之交》(图见下方)是我参加十一届美展的作品,这张画我最满意的是物象对边框的分割,尤其是下边的这几个角和线段的分割,我觉得很好玩,我通过桌子与边框的碰触在推敲底下那几个空白和边角的形状。

图片

《君子之交》 唐秀玲


图片

节奏


  第四个我们讲节奏,节奏存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中,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画的节奏是隐在画面物象中的,你要不懂得节奏,你就看不出来,而且你自己在布局的时候,你也不会去安排它。当我们把画面物象的位置交错与距离的远近所产生的变化还原成节奏时,我们会感到它的存在,音乐般的存在。

  这幅上海画院韩硕的作品《热血》(图见下方),是金奖作品,我们看人物头的排列所产生的节奏,你如果拿一个尺子,用铅笔给它的每个人物头上画一条平线的话,你会发现,没有一条线是一样的,高低是有错落的,头与头之间的距离也是有变化的,这就是音乐般的节拍。大家再看脚,脚的节奏也是一样的。我有一个理论,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到一起看,放到一起来组织。这件作品把头放到一块来组织,你就能看到头的聚散、高低、距离变化。我们再来看脚,这画有七个人,应该有十四个脚丫子,有的时候你会感觉满画面上都是脚,但是这幅你感觉不到,他用人来遮挡,然后脚的聚散和高高低低的安排,都使画面产生了节奏。

图片

《热血》韩硕

语言关系


  语言关系也是一个画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过去的中国画,尤其是建国以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注重情节和说教的,与传统中国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是一致的。但是在今天,传媒手段已极其发达,靠中国画来说道理已无太多必要,因此中国画才开启了真正以审美为主体,讲究语言关系和形式美感的时代。我经常开一个玩笑,你心情抑郁打算自杀,如果看到了我的画,你就可能改主意了,一看生活这么美好,要不我先喝杯茶吧,然后可能那种冲动就没有了,你要看另外一个人的画,乱糟糟的,心情就更郁闷。这就是审美给人的一种力量。

  说到语言关系,我总结十个字,就是你要关注“点线面、黑白灰、色彩、肌理”,我书上还写了形和质,形就是形状,质实际上也是肌理。写意画也是十个字“点线面,黑白灰,浓淡干湿”。我觉得画画实际上就是在玩这些东西。

  这张画是我和林宜耕老师合作的,十九个京剧人物,起名叫《角儿》(图见下方)。我们如果按京剧那个服装色彩去画的话,这张画就俗的没法看,我当时想到了周京新的水墨画,后来就用工笔的手法画了一张水墨效果的画。届展获奖,说实在的是有运气成分,这张画没获奖,我觉得画本身的处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张画大家都反映印象很深,挺喜欢的。这张画的问题是什么呢?黑白灰有问题,我觉得黑有点散,而且白的量和黑的量差不多,这是事后分析出来的。2014年的时候,我对黑白灰的认识还没有走到现在这个高度,现在的话,我会重新调整一下。

图片

《角儿》 唐秀玲、林宜耕合作


  量就是三七开,传统中国画讲究对比,讲究主次,这实质上是个量的问题,是个几比几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所以画家作画时往往无从把握。七十年代我一开始学画,老师就说画画要有主次,我一直不知道怎么主怎么次,到2000年前后,我突然意识到三七开,画面如果某一个图像占到70%,它一定形成主图像了,所以我就把三七开,开始用到线段上,比如我画一片叶子,我们的叶子从中间拐弯,它就是一个馒头的形状,我们在线段的三七处拐弯,形变得好看了。你们去看我《走过四季》(图见下方)的每一片叶子的拐弯,我都不会在二分之一处拐,这样它会好看。后来我又把三七开引申到色调的把握上,又引申到黑白灰及画面的各个方面。我把这个比例法用于创作和指导教学,十几年下来,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国家画院乔宜男的十一届美展获奖的《静夏》(图见下方),墨色就是以湿为主,他画了好多芦苇,是垂直线构图,上面横着排列了几个鸭子,墨色完全都是湿的笔法,他如果每一笔浓淡干湿,画面的主倾向就破坏掉了。所以我在这传达给大家一个我的认识,就是一定要突出一种主倾向。用三七开来控制画面的黑白、长短、曲直、方圆、疏密、聚散、大小、多少、冷暖等,你的画就有了主倾向。

图片

《走过四季》 唐秀玲

图片

《静夏》 乔宜男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