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止语ny97bztzay 2021-07-26

   《辅行诀》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

    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泄(太阴之气为湿,湿盛则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虚不能灌溉四旁,则不能主四肢运动;五脏皆赖脾土生养,脾气不能散精,则五脏失其安和)。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阳虚湿盛,不能运化,清气下陷也);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湿不能济燥,燥气独行,宗筋不润,故筋瘛脚痛,足痿不收)。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寒湿凝滞也);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湿不济燥,壮火逆升也)。

     陶云:脾德在缓(太阴之性也)。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甘为土味,辛为金味,金能泻土也);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为火味,火能燥土也)。

      缓为袅袅升腾之象,脾主消磨水谷,化生津液,脾健运,则清阳挟津液上润心肺,如地气受阳气熏蒸而袅袅升腾之象,故曰:脾德在缓。脾为土,其味为甘,不足补之于味,故以甘补之;有余泻之于气,辛属木,木泻土实,故以辛泻之;脾主升,其体为阳,恶湿喜燥,与苦同性,苦为化味,甘味为用味,故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温之也)

附子([一]枚,炮]、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附子木中之水也,干姜木中之土也,甘草土中之木也,三味相和,以水木固土之意也,亦以木固水土之意也)  

     组方法则分析 按照《辅行诀》“诸药之精”药味记载:附子味辛属木;干姜味辛属木(木克土,以辛泻之)。炙甘草味甘属土(以甘补之)。 
    (1)按照《辅行诀》记载的“以甘补之,以辛泻之”,“甘辛化苦”甘辛入脾的法则组方。 
    (2)严格以二泻一补的格局组成。 两辛一甘就作用到脾上了,补阳和泻实就是一个动作不同的叫法,其实是一样的。
    (3)   脾为至阴,脾气实即是阴气实。阴气实则阳气微。阳不足则手足逆冷,寒中之外应也。肠鸣,腹冷痛。所以,这个小泻脾汤所主,就是泻脾阴气之实。

    附子为君,附子无姜不势,干姜助附子以为臣。附子干姜味辛属木,木以克土,泻脾之土,炙甘草以补脾土,为使药。

     脾气实,就是阴寒气盛,干姜主腹冷痛,下利。清谷,就是完谷不化。用附子,干姜为助。用甘草,就是防泻之过度。

   里寒外热,这个是或见证,里寒是决定的,外热则不必然。也可是里寒而热浮于上。格阳和戴阳等情况都可能出现。经中只是示例一种情况,点一点,让人知道去发挥,灵活运用。

    肢冷。就是手足逆冷。附子的见证之一。大腹冷是干姜证,少腹冷或冷痛是附子证。两味药的药证有上下关系。

    寒邪伤脾,脾德不彰,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附子辛温大热,温脾散寒,暖水燥土,驱寒邪;干姜,甘草,一辛一甘 ,相为佐使。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 黄芩 大黄 芍药[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寒邪久延,脾不升胃不降,驱轴失衡,则诸症皆现,附子、干姜、甘草,散寒升脾;黄芩,大黄泻胆火,降胃气,荡涤肠胃,枳实散郁通滞,如腹痛,则加芍药曲升肝阳。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dn9(L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解析:脾虚即脾德不显,脾之清阳不生,则饮食不化,升降失宜,则时自吐利;胆火郁积,则心中苦饥,浊气上逆,则心下痞满;脾阳不生,则心阳虚,脉微,无力;脾主津液,津液不生,则身失所养,故身重、足痿、善转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藏,最补脾土,不足补之于味,故脾虚以人参为君,甘草为臣,佐以干姜辛温散寒,白术味苦温,苦能燥湿,温可升阳,最和脾体。人参补脾之用,白术补脾之体。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姜(三两)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脾虚失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胃失脾运,燥而上逆,故呕吐,脾湿下陷,故下利;脾不化津液,故其人枯廋如柴,津不润筋,故立不可动转;胆郁化火,逆而上炎,故口苦干渴;五藏阳虚,故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在小补脾汤的基础上,麦门冬味甘平,滋阴润燥,补胃阴润胃燥,最消燥气;五味子味酸温,敛辛金而降逆,肺以降为顺,肺降则气不急。旋复花味咸温,降心火,散郁结,咸补心气,平脉结。脾之清阳不生,则心肺失养,补脾虚必佐以养心肺之清燥、敛降、散郁之药。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解析:其人阴气素实,阴有余而阳不足,卫气不通,四肢厥逆,误用冷寒。则实其实,虚其虚,脾为寒结,中枢冷凝,清阳不下,浊阴不升,上为咳逆心痞,下则腹中滞胀。附子、干姜,辛散大热,温通寒凝,驱转中枢,旋复花补中下气,引阳入阴,麦冬、五味子,润燥敛肺,金贯水中,水润木生,当加细辛,通利表里,方能升降有序,沉浮有度。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掰])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桂枝(二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解析:脾虚即脾阳虚,脾德不用,脾主肉,故肉极;脾不化津,津不充身,故羸瘦如柴,四肢无力;下焦虚冷,筋失津养,故腹中拘急。治则生升清阳,小建中汤主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