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转载]方草轩经方解读:理中丸

 johnney908 2015-09-09

         1、丸子较大,请嚼碎服用。
         2、本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开店至今,我接触了很多人,发现多数都有脾胃虚寒的问题,有些是肾虚导致的(纵欲),而有的是脾胃自身出了问题(过食生冷),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观点,可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我觉得有必要将脾虚的问题做一次剖析,把观点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理中丸只有四味药,市面上都是党参代人参,本店选用东北林下参(详见附图),虽仍不能与古代人参相比,但已尽力将差距缩小,林下参与党参价格相差数倍,疗效也相去甚远,这一点要引起重视,本品9克为一丸,共10丸。

        人参遇热则性变,如红参成纯阳之物,为保留药性,打粉时除了采用冷却打粉方法外还有意减少了打磨时间,因此出来的药丸不是很细腻。

    【成份含量】人参(林下参)、白术、干姜、甘草(炙)(各一份),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脾虚胃寒、腹泻、腹冷、无力、身重、流涎、不渴。

    【规格含量】9g×10丸。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1-2次,煎汤送服,酌情加减。

    【服用禁忌】阴虚便秘、畏热喜凉者禁服。

[转载]方草轩经方解读: <wbr>理中丸

《伤寒论》:“大病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过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喜唾,流口水,不欲饮水,说明胸上有寒,这个寒,就是寒湿,是实证,由上可知,理中丸适用于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脾虚病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补脾汤(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即:消化不良,容易呕吐、泻利、善饥;或胃胀、脉搏微弱、无力、身体沉重、足下萎软、易抽筋)。

     心气不足,则没有精神,脾气不足,则没有力气,小补脾汤与理中丸组方一模一样,同时给出了更多症状,临床可参考。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脾虚,临床上都可以用理中丸来治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像很多人误以为肾虚了就要用肾气丸来处理一样,且不知肾虚有肾自身的问题,也有五行相克受累的问题,不追本逐源,怎么可能解决问题?

     为了更直观,我举个例子:

《金匮要略方论》:“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从上述条文,让人看了很糊涂,小建中汤到底是做什么的?主症又是什么?腹痛?遗精?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建中处理的是热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不是热是什么?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建中补脾汤和小建中汤的组方是一样的,由此可知,小建中汤所主的也是脾虚的病症,理中丸、小建中汤症状均四肢无力,可知,没有力气可以作为判定脾虚的一个标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小建中汤用的是桂枝汤的底子,桂枝汤为肝脾之剂,肝脾同调,而五行中肝木是克脾土的,如果肝气郁而不升,那么脾必然受克制,西医的肝硬化导致的脾肿大就是这个道理,肝为什么硬化?因为阴虚火旺,火灼血枯,壮火食气,小建中汤重用芍药以清火,则少火以生气,脾气生,正气得补,邪火自除。《灵枢·本神》:“脾藏营”,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精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脾气充盈,营血得补,则阴虚可解。

      由此可知,小建中汤所主的脾虚不是脾自身的问题,而是肝的问题,肝阴不足,阴虚火旺,则木旺克土,脾阴不足,处理上以调肝清热补脾体为主,而不是补气为主。

      而理中丸明显不是阴虚火旺的问题,而是阴寒内生的问题,我在肾气丸中曾经说过阴虚和阴盛的身体特征,所以你会发现,小建中汤症患者都是瘦瘦的,既主症所述的“赢瘦如柴”,脾气可能有点急躁,而理中丸症则可能会有点虚胖,为什么会虚胖?因为你体内的那点火根本无法充分燃烧脂肪,因此,身体特征也是辨别阴阳的一个辅助手段,就这么简单,那么,该如何理解理中丸?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神农本草经》:“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黄帝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论曰:“脾德在缓,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肝德在散,用辛补之,酸泻之。”

 

      人参、甘草味甘主补脾,白术味苦,补肾泻脾湿,干姜味辛补肝,助木疏土,两补一泻,达到补脾的目的。

     人参,主补五脏,且人参补气为阳,五脏属阴,肺为气之主,因此,人参为体阳而用阴,为阳中之阴,与肺体相合,甘寒之性与干姜同用,可制约干姜的燥性,避免伤阴,脾肺同属太阴,人参为太阴气药,太阴气旺则金不克木而肝气旺,肝木旺则木能生火,阴寒自消,党参不具备这个特性,以党参代人参是不明药理的表现,而现代医学家张锡纯竟然也赞同这个说法,实在让人遗憾。

     白术,天雄散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说明,白术味苦补肾清热祛脾湿,为什么要考虑肾的问题?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脾土克肾水,脾弱则肾强,脾强则肾弱,如果一味的补脾,势必导致肾的虚弱,因此当我们考虑脾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肾的存在,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也是中医和西医本质的区别,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论是无法理解的。

     干姜,说明脾已由虚转实,本虚而标实,脾寒湿则肾更弱,因此用干姜助肝“克”土,祛寒湿破冰。土变“冻”土,干姜在所难免,干姜的作用就是破冰,去水毒,至此,我觉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理中丸也是可以治肾虚的,你是否认同?”,很多人怕冷,总说自己是肾阳虚,认为肾出了问题,是否意识到了,脾胃寒湿也会出现肾“阳虚”症呢?

《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姜苓术汤:“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腰中即温。”

     甘姜苓术汤,典型的“阳虚”治脾的方剂,严格来讲,这并不能算是阳虚,而是体内寒湿影响了脏腑气化流通,而寒湿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理中丸所针对的就是脾源性内在因素,如果是肾源性内在因素,那就是真武汤症。

      由上述可知,理中丸所针对的是体内正气不足,阴寒内生的脾虚病症,而最容易出现理中丸症的人就是那些平时身体阳气不足,而过食生冷(雪糕、西瓜)导致体内寒湿积聚而出现的腹泻、流口水等问题,同样是肝的问题,小建中汤为肝阴不足、肝火旺盛、肝郁克脾,脾主腹,所以有腹痛症,腹部,肚脐上下,肚脐上是胃的位置,肚脐下是肠的位置,因此肠胃痛为腹痛的一部分,理中丸为肝气不足,肝火不旺、木不疏土,无法制约脾土寒湿,胆郁克胃,因此也有可能出现胃痛的症状,方法上以补阳气为主,兼祛寒湿,一建中,一理中,一主降,一主升,一重在补脾体,一重在助脾气,所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

     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如何从中医脾的角度理解一、二型糖尿病?不能吃甘甜食物的糖尿病患者,是脾虚吗?”

关于剂量:

     原文:“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眼,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可益至三四丸。”鸡子黄大,15克左右,目前没有这么大的药丸,而原方服用方法与煎煮汤药类似,并不是直接吞服,一丸就相当于一副汤药,而日三夜二如此的剂量,说明要速战速决,快速破“冰”,适用于平时身体素质还不错,而不适用虚劳患者,虚劳患者有气血两虚的问题,可能对干姜的燥热无法耐受,综合考虑,做成9克左右,见效后可尝试加量。 

关于加减法:

      理中丸原方中是有加减法的,这也符合中医辩证用药的原则,如果你有下列问题,只要够量,可以为你特别订做。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为什么腹满要去白术加附子?胸为阳主天气,腹为阴主阴气,胸满则天气不降,腹满则地气不升,地气不升在于阳气不足,白术清热,附子辛热,以附子暖水助肝气升发,现在市面上的理中丸基本都是附子理中丸,这是极其错误的,理中丸症是中寒之症,加附子,说明是中寒导致了下寒,既脾寒及肾,如果肾不寒,用附子只会无谓的消耗肾阴,临床只有在腹满时才能加附子,这个要引起注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人参,气味俱浓,气厚于味,是为阳中之阴,与肺相合,肺为气主,是为补气药第一,本店选用整根10年左右东北林下人参制作,去芦须(取代之前的园参),参味浓,保留人参精华之气,效果优于药店切片闻起来没什么味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