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笔记|如何进行规范化肺癌筛查和处理

 周磊_ECHO 2021-07-26

如何进行规范化肺癌筛查和处理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肺肿瘤组织新分类中,将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瘤性增生一样归入腺体前驱病变范畴。

日本东京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发布首个关于肺微浸润腺癌的10年复发率研究结果,发现肺微浸润腺癌和原位腺癌术后10年的复发率均为0。

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前驱病变和早期肺癌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对于改善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采用低剂量螺旋CT(LDCT)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已得到国内外普遍共识。

但是,也要认识到,随着CT技术的提高和筛查的广泛应用,相当多的胸部CT检查者中可以发现肺内小结节,很多人“见结节则色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有些人过于频繁的复查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真正恶性病变在肺小结节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多数研究表明规范化CT随访造成的时间延误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成熟的关于肺癌筛查和肺小结节处理的方案,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肺癌发病危险因素更为复杂,除吸烟外,在二手烟、环境油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女性非吸烟人群发生肺癌的比例远高于西方人群。

因此,本文参考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版)和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治指南(2021版)为大家普及一下肺癌的规范化筛查和处理

一 、推荐进行肺癌筛查的人群

1. 年龄段:45~75岁

2. 具有以下肺癌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

♦ 吸烟(吸烟量≥20包年;曾经吸烟量≥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 二手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时工作≥20年)或环境油烟吸入史;

♦ 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长期接触氡、砷、钹、铬、镍及其化合物,石棉、二氧化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 个人肿瘤史;

♦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肺癌家族史;

♦ 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支气管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及其在愈合过程中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

二、 筛查技术

1. LDCT

♦ 16排及以上多排螺旋CT;

♦ 扫描矩阵不低于512×512,管电压100~120 kVp,管电流≤40 mAs;

♦后处理(重建层厚0.625~1.25 mm;层间20%~30%重叠;采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三维重建有助于结节的检出和形态观察)。

2. 纤维支气管镜 

 用于可疑的气道病变。

三、 筛查频率

建议间隔时间1年,年度筛查结果正常的,建议1~2年继续筛查。

四、 筛查检出结节的分类

♦ 实性结节:病灶完全掩盖肺实质。

♦ 部分实性结节:病灶部分掩盖肺实质。

♦ 非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病灶没有遮盖肺实质,支气管和血管可以辨认。

微信图片_20210721171428.png

五、 筛查结果管理

1. 基线(首次)筛查结果及管理

微信图片_20210721171433.png

2. 年度筛查结果及管理

微信图片_20210721171437.png

本文首发于西安交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 作者陈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