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昵称58750977 2021-07-27

按:在台州学院搜集资料时,遇到了北宋谢良佐先生,想不到谢先生与台州有如此渊源,问身边的人,大家均不知悉,正好前阶段在翻看朱熹《近思录》,看到谢先生竟如此亲切。于是去翻找各种资料,只为多搜集一些先生资料。花了几天时间,将各种资料汇总,以资众人熟悉了解此北宋大儒。

谢良佐(10501103)北宋官员、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神宗元丰八年进士。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做出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公元1085年,谢良佐进士及第,中进士后,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公元1101年,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他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很是“不佳”,还说皇帝“不免播迁”,因此得罪了皇帝,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但后来北宋的结局正应验了谢良佐的预言。谢良佐晚年信佛,尝言:“吾常习忘以养生”。公元1103年,谢良佐逝世,谥号“文肃”,清时从祀孔庙。著有《论语说》。
  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在东湖上。宋景定三年,郡守王华甫建,且徙祠焉。院有堂二,曰圣则、(张复《内外服制通释跋》)曰稽古。(赵讷斋《纲目凡例跋》元至元间,徙元妙观右。明宣德初,佥事辛昉参政何宜属郡守阮勤重建。上蔡书院,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

叶适《上蔡祠堂記》记录了谢良佐生平、建祠缘由等,重点回答了为什么要建上蔡祠堂。上蔡先生1103年去世,叶适1150年出生,期间相隔时间不是太长,世人能明白太守兴小学,却不明白建上蔡祠堂的意义,可见当时人们不太熟知谢良佐的事迹,这与上蔡先生遭黨人禁錮,未解而卒有关吧,没有黄子耕太守的重视,没有叶适先生的《上蔡祠堂記》,上蔡先生在台州的痕迹恐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杨守陳《重興上蔡書院記》第一句 “宋上蔡先生文肅公謝顯道謫於台也” 明确提出上蔡先生贬谪到台州,至于谢良佐在台州的事迹,已不可考。记中讲述了上蔡书院的变迁史:宋景定三年建上蔡书院;元至元十三年,一场火灾,夷为焦土,将书院徙至玄妙观之右;明宣德七年,被大雨毁掉;明成化重建上蔡书院。接下来着重讲述了谢良佐的学问地位,“至於英果明决,克己复礼,所著若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无不精当,而行事皆高迈卓绝,晦翁又谆谆道之不已。”总结了谢良佐的学术成果。最后说“四海之外,且猶傳誦歆慕,而况所寓之地哉!”写出台州建上蔡书院的意义。

谢家后人,流落台州,在台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名流甚多:谢良佐五兄弟:良夫、良弼、良佐、良肱(早夭)、良传。谢良佐是宋代大儒,理学名家。谢良佐三子:一死楚,一死闽,独克念者落台州。谢良弼生有四子:克家、克俭、克明、克顺。谢克家迁居黄岩。克俭、克明迁临海各地。谢克明曾任工部尚书,南宋初举家迁临海,后嗣谢深甫,官为右丞相,孙女谢道清是宋理宗皇后。谢克家(参知政事)生有四子:谢伋、谢倚、谢伉、谢倕。谢伋(大理寺少卿)孙子谢希孟(嘉兴府通判),师从陆九渊,与陈亮、叶适等交好。

附录7则:

1.宋史文载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人。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登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官京师,召对,忤旨去。监西京竹木场,坐口语系诏狱,废为民。良佐记问该赡,对人称引前史,至不差一字。事有未彻,则颡有泚。与程颐别一年,复来见,问其所进,曰:“但去得一'矜’字尔。”颐喜,谓朱光庭曰:“是子力学,切问而近思者也。”所著《论语说》行于世。

2.东湖上蔡书院,据嘉靖《临海志》:“宋上蔡谢良佐,程门高第,遭党禁未解而卒。佐子克念,流落台州,绍兴六年给事中朱震奏官之。克念寻卒。嘉定中郡守黄请祀良佐于州学,景定三年郡守王华甫遂建书院,徙祠焉。事在嘉定修志以后,故《赤城志》不载书院之名。书院旧有圣则堂,张复《内外服制通释》跋云:“余角时从车玉峰先生于东湖上蔡书院,引试圣则堂是也。又有稽古堂王鲁斋《赵讷斋纲目凡例》校:“王鲁斋,斋原误作齐。安:王斋即王柏。跋云:“是书得于上蔡书院奉祠赵君,遂梓于稽古堂是也。《珊瑚木难》:“胡长孺以宁海主簿如府计事,舍上蔡书院,士人周仁荣造焉。”今东湖左畔有“小瀛州”三字石坊,即书院之门额。

3.《上蔡祠堂記》葉適

謝良佐,字顯道,受業二程,與游酢定夫、楊時中立,皆爲高第,號上蔡先生。學者宗其傳,謂顔、復見也。不幸遭黨人禁錮,未解而卒,諸子避虜迸逸,一死楚,一死閩,獨克念者落台州。紹興六,給事中朱震子發奏官之,尋亦死。克念有子,偕三子無衣食,替人承符,引養老母。嘉定五年,太守黄子耕修郡志,訪求故家,得之。請見,抗主禮,給冠帶錢米,買田宅,祠顯道於學,在二程後。郡人驚異曰:“自太守來,他日邦賦之沒於郡姦者一收斂,公使之消於妄費者悉减節,遂能以其餘興小學,作櫺星門,增太學生食,服有珩韠器有罍簠,又設熸火,立養濟,塟叢骸,政通化達,生死潤賴,此吾等所知也。惟上蔡事不可解。甚或嗤笑曰:“奚不切若是哉?”夫意有速近,知有難易,《詩》曰:“烝我髦士。近也。又曰:“續古之人。遠也。興小學,近而易知也。祠上蔡,遠而難解乎?道非人不行,不行而天地之理不章,古今大患也。先王比閭附,而教其人,不敢薄也然其致道而成材者,幾絕都曠國不一遇焉。故尊之,貴之,珍之,重之,哀其死也。尸祝以神之,祿位以延之,更世千百猶未也,蓋公之也。若使人奮其私智,家操乎異說,各不相統,而以己之氣血所勝者爲善,則道德壞而義理滅矣。解子畊之舉者,宜曰:“獨上蔡事尤長,非不切也。昔正考父饘粥於鼎,循牆而走,其後孔子生,而孟僖子命其子學禮焉。謝氏之困於庸奴久矣,子畊既洗沐之,列於士大夫,安知無達人出,復佐二程之道,斯可以占天意矣,然则,余之不切不愈甚乎?

4.四明杨守陈《重兴上蔡书院记》:

宋上蔡先生文肃公谢显道,谪於台也,台人尸而祝之,社而稷之。方景定之三年,郡守王华翁启建书院於东湖,以祀先生而诲后学,规制甚盛。元至元十三年,郁攸从之,夷为焦土,浙东道宣慰使节斋陈公徙建於郡城中玄妙观之右国朝宣德七年,雨潦堕之,鞠为茀墟,卒伍或侵而宫焉。今浙江按察司佥事襄城辛公昉按部,高先生之道德,始属知府阮侯勤即观右故址屋之。侯遂询视,还故所侵,畚沙砾,锄蓁芜,营材甓,稍集未周。适布政司参政福清何公宜莅郡,为周其材,甓稍集,而府同知杜君俨,卫指挥同知吴侯杰胥相其谋,临海县丞张讯专董其役,为堂五楹,两庑楹各三,门二重,甓垣缭之,榜之衢曰上蔡书院。自成化己丑冬十月始事,迄十有二月落成。阮侯谓是举不可以无述,乃遣先生十三世孙赏来请记。惟人性本善,率之斯为道矣。有弗能率,乃俟於教焉。圣贤体道立教,所以复人性之善也然道教岂一圣一贤所独任,必有左右先后之者,乃能风靡当时而波漫后世。其在上,则舜有夔、契,汤有伊、莱;其在下,则孔有颜、曾,孟有公孙丑、万章,道教所以昌也。

孟子卒之久,河南两程子作,登其门而左右先后之者,有游、杨与先生角立於

,道教於是中昌也。先生诚笃愤悱,为切问近思之学,明道称之有王佐之才,伊川许之一年去一矜。自为师门谈之,言论闳肆,善启发人,同列推之。至於英果明决,克己复礼,所著若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无不精当,而行事皆高迈卓绝,晦翁又谆谆道之不已。虽其被讒罹摈,弗获上肩夔、契以肆厥施,然而奥言宏议,丹炳不渝,姱节芳风,木华无谢,四海之外,且犹传诵歆慕,而况所寓之地哉!昔人创书院以崇奉而表异之,盖有不容已者。世之仕者,或惟狱讼赋敛是急,视道教若弁髦,然睹一佳山水、废臺榭,可以游目骋怀者,辄经营之,而崇异儒先之所,曾莫肯一式。非辛公之贤,孰倡而兴?非诸君子,孰和而成哉?夫崇儒先则后学奋,表英杰则嵬琐悔,书院之兴,岂惟崇异先生而已,将俾台之诸士,莫不感发砥砺,撤利欲之蔀,闯道德之闳,蹈上蔡,趋伊川,阙里,出跻圣明之朝,赞闳休以扬盛烈,延及齐民,亦知慕,践义含仁,弗陨其性,殆见赤城之下,沧海之涯,彬彬如河洛,断若洙泗矣。予仰先生,嘉诸公,而喜道教之将昌也,谨志之。(《赤城后集》)

5.嘉靖间,侍御张景檄郡判林镖重新之。蔡潮记:

谢文肃公良佐,字显道,汝宁上蔡人。究竟邹鲁之奥,记闻该博,对人称引前史,至不差一字,间有未彻,则颡有泚。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受业程门,号四先生。登元丰进士第。建中靖国初,官朝奉郎散骑尉,召对忤旨,坐口语废黜。尝别伊川一年,自云所进但去得一矜字尔。伊川称其有王佐才。所著有《论语集解》等书行於世。详志《宋史·道学传》,乃公生前事也。台之有书院,则公既没而党祸未解,其子克念者徙避居台,朱给事中震访遗逸,奏官之;黄守修郡志,询贤裔,得克念子偕於庸流中,优礼焉,因祠公於学,与飨庙食。景定间,王守华甫创书院城东湖上,请理宗朝定谥文肃,宸翰赐今额。至元十三年毁於火,浙东道宣慰使节斋陈公徙建於郡城玄妙观右,即今地也。国朝宣德七年圮於暴涨,按察佥事襄城辛公昉属阮守勤即故址新之。既而提学副使西蜀刘公瑞、郡守顾公璘相继加,规制渐备。迄今逾二纪,日就倾敝,过者兴怛。侍御汝阳张公景持节东巡,风裁凛若,於凡古圣贤遗迹多所表章。是岁春按台,冒风雨拜祠下,瞻顾咨嗟久之,乃檄郡判林君镖,出公羡若干缗,用新旧观。虑谱牒之逸,请於乡大夫赵参政渊,偕郡博士何君祺辑叙之,以足考证虑后嗣之困,给法云崇梵废寺田一顷,令世掌以备烝尝。虑承祀之亵,选族彦世登者,锡儒冠服以称裸荐。仅阅月,庙庑垣阶焕然告成。林君谓盛事不可泯泯,微予记之。呜呼!公非台产也,亦未尝耳提面命此邦人士也,如使生无可法,没无可传,何流风馀韵感人之深如此哉!传曰:“德厚者流光”,公之谓也;又曰奖忠义者及其子孙,所以劝善”,侍御公良有焉虽然,独爱不足以为仁,独谋不足以为智,向微前后数君子尊贤重道,同声相应於其间,亦何能至是哉!故予详叙之,且以启夫后之同志者。於时,诸谢散处儒林坊及沙埠、大澧、芝溪、应岭、长山,凡六派,衣冠百数辈,聚拜相庆於祠下。予因进而语之曰:“为常人之后易,为贤人之后难。凡门第崇高,可畏不可恃也。盖嗣续箕裘之责,才德难为称,小有疵瑕,众得议而訾之。故为贤裔者,学宜加勤,行宜加励,仅得比他人耳。此柳玭所以拳拳为子弟戒也。谢氏固多贤,今而后万一有可议者,岂惟有忝於厥祖,抑亦重负侍御公之盛心,而且贻我以不知言之愆也,可不念哉。众皆曰:“唯、唯。”(《霞山集》)

6.隆庆间,侍御谢廷杰、邑令周思稷重修金立敬记:

上蔡谢先生,程门高弟也。始先生学负该博,举史不遗一字,及闻明道玩物丧志之戒,辄背汗面赤,知其失之支也,乃专力内向,静坐习忘,谓天下何思何虑。及领伊川发得太早之言,则又知其入於虚也,於是切问近思,去矜习惧。问势利,打透此关十馀年”,问色欲,断此二十年”,於器物有所著意,必弃去,勇於自治如此。至语其得力处,则自穷理识仁,惺惺主敬,洞哲性体,拔去病根,不为强探袭取之学。盖得於师承而服弗失,匪高而虚,匪卑而支,故其造诣为日精也。夫程门之教,以知性为先,以克己为要。性明而后天人合一,已克而后物我两忘。知性而不务克,则知为虚见;克已而不先知性,则克为矫强。先生默会於衷,知行并进,观其以识痛痒言仁,寻个是处论穷理,勿忘勿助辨儒释;其语克己,谓有已便有夸心,立已与物,恶能与天为一,又谓克已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指示亲切,中人膏育,令读者勃然兴起。盖上有功於师门,下有裨於来学,非浅也。尝谓圣人之道,得智而明,得勇而任。若先生者,使获从游洙泗,当升孔氏之堂,不在仲由下矣。伊川自涪还,叹曰:“学者俱化於夷矣,惟有杨谢二君长进。盖龟山以智悟,先生以勇入,虽难易迟速不同,譬之刮垢呈光,披云见日,其有得於道,均也。夫人鲜上智,病从偏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苟惟任其生几,不实用力,自云超悟,而去道益远矣。视先生何如哉!先生河南人,子克念因从兄克家徙居於台。景定三年,王守华甫创上蔡书院於东湖,迨至元间,迁於白雲山,岁久倾圮,今侍御虬峰谢公廷杰按郡,以正学率诸士,会吾令周侯思稷政教具举,志在表贤,乃命易蠹增新。巍然庙貌,观者咸欣有喜色,!伊洛之学,将复大兴於吾台乎?立敬自蚤岁即好观先生语录,后携刻於闽、於汴,藉以依归兹於用。侯需记也,遂跃然起,敬书之,并以就正於侍御公之相仍,补败不给,顾视嗟咨,以迄于今,又因循而不修,守之罪大。今

捐数千缗,而负士大大尔与共成,岂独守之责塞,实亦成前人之志,副多

士之愿。然之士大大穷其心力,而守蒙成,此非天子之德厚而朝廷之,吉甘,无作?诗曰:化深欤!喜其成而推具本,,言之不足,而至于永歌诗,其可无作?诗曰:有学之宫,既久斯圮。非乡之英,熟茸而起?伊乡之英,匪为我劳。辟雍之化,其流滔滔。有庑斯修,有门斯闶。多士复来,居移气壮。台山巍巍,江流逶迤。有学之宫,与江山齐。既安尔居,既鼓尔箧。青青子衿,盍逊尔业。我风斯移,我俗斯美。诏尔多士,毋负于天子。

7.朱熹《近思录》中所载谢良佐言论

1)谢显道见伊川(程颐),伊川曰:“近日事何如?”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此则是说谢良佐“上达”之理发得早,应先下“下学”即基础的工夫。)

(2)谢显道云:昔伯淳(程颢)教诲,只管著他言语。伯淳曰:“与贤说话,却似扶醉汉,救了一边,倒了另边。只怕人执着一边。” ——《二程外书》卷十二

3)谢显道云:明道(程颢)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归于正也。又曰: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又曰:古人所以贵亲炙(亲自接受教育熏陶)之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4)谢显道从明道先生于扶沟,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且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二程外书》卷十二

5)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甚工夫?”谢曰:“也只去个'字。:“何故?” :“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座同志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二程外书》卷十二

6)谢显道历举佛说与吾儒同处问伊川先生,先生曰:恁地同处虽多,只是本领不是,一齐差却。

——《二程外书》卷十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