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俊杰 || 阿城师范——我的快乐之源

 醉卧蘭亭tumvn7 2021-07-27


1982年,按照父母的意愿,我报考了中师。那时候,考中师是农村学子和家长们的一致选择,考上中师就意味着跳出了农门,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又免去了高中三年的煎熬。而且上师范有生活补贴,也为家里节省了上高中的费用。所以中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在全乡镇(那时叫公社)应届毕业生中考第一名才能走上。但是,我并不愿意考师范,我的理想是上大学,将来当法官或者记者。所以,我抱着很不在意的心态参加了考试,准备体验一下中考的氛围,明年重新复习考高中。谁料想,有两个学科竟然超常发挥,特别是数学。本来我的数学底子不好,有两道大题不会,我却没着急,反正今年也不指望考上,我就一边研究一边写,结果两个大题都做上了,竟得了95分的高分。

接到阿城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乐不可支,亲戚、邻居也都来祝贺。我却没有任何感觉,反倒有理想破灭的失落感。

821日,到阿城师范报了到、分了班,我也没高兴起来。我不知道到师范校还要干什么,竟然天真地以为,到这玩几天,可能就给分到哪个学校当老师了——其实也不怪我这样想,因为教我的村小学老师,甚至一些中学老师,都是昨天还是农民或者学生,今天就拎起教鞭走上了讲台——直到老师把一大摞书放到我书桌上,我才惊讶地说:还要学习啊!……从此又开始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的枯燥生活。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中等师范学校是面向小学培养教师,要求学生各学科知识都要掌握,所以不分文理,什么课程都开。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老师讲课也都尽量讲究趣味性,教材也编得很好,所以学的知识确实很全面,到现在有很多学科的知识都还记得。

适应了师范生活以后,心情逐渐开朗起来。而让我最开心,也是受益终身的是音体美教学和活动的氛围。师范校极其重视学生音体美素质的提升,课程开设得正规,教师都是相应专业的师大毕业生,学校也注重这些方面的活动。各个节日都举办学生演唱会、歌咏赛,春秋各有一届运动会,绘画、书法展等每学期一届。每个班级都有脚踏琴和篮、足、排球,也都有班级的球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本就不安分的玩心慢慢躁动起来了。在小学和初中,球少得可怜,脚踏琴更是稀罕物,我几乎都摸不到。现在,这些东西就摆在面前,心能不痒痒吗。从入学起,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些东西上面。每天三餐后的休息时间,都是一群群球皮子最享受的时刻,篮球、排球、足球调样玩。我从开始笨手笨脚地瞎混,到最后加入了班级篮、排球队,成为主力;对脚踏琴也逐渐熟悉。

八十年代初,正是台湾校园歌曲风靡时期,通俗歌曲和经典影视插曲也初登舞台,买歌集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每个周末都要到书店去寻找新的歌集。到毕业时,光是歌集我就攒了十几本。但是歌集发行得太慢,新歌流行起来,书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大家学唱之余,都想尽快地据为己有,于是学校里出现了抄歌热潮。不论谁,弄到一首新歌曲谱,所有音乐发烧友都竞相借阅、抄写。后来,新歌越来越多,等不及找现成曲谱,几个人就聚在一起,唱一句记一句谱,在听到一首好歌的第一时间就把歌谱完整地记录下来,渐渐地,记谱就成了手到擒来的一项专长,以至于参加工作以后,很多人都惊讶于我能听音记谱的本事。

四年级下学期,学校要求音体美选修一门,我选了音乐。这时,学校买了两台钢琴,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每天晚饭后,我利用当音乐课代表的条件,向音乐老师要到琴房钥匙(老师叮嘱不许传给别人),把自己反锁在里边,尽情地弹,那感觉,简直是心花怒放。

可惜我对绘画和书法兴趣不够浓,最终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1986年,我回到了家乡,分在镇中学。凭着在师范校所学,在学校缺少音乐老师的时候,我客串了两年音乐教学,给同行和学生的感受是:从没有过如此专业的音乐老师。后来,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期间,多次组织校园歌手赛,让乡村的孩子们也体验了登台表演的荣耀。

至于玩球,更是乐趣无穷。90年以后,学校分配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活跃。每天学生放学后,球场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有时约好中午不回家,按输赢分摊伙食费,买酒买菜,在食堂或者到附近老师家里做,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上场争得面红耳赤,下场乐得人仰马翻,那种活泼、和睦的气氛现在在什么场合都看不到了。

每年暑假前后,镇政府都要组织各镇直机关和各村参加的全民篮球赛。在所有参赛队中,观众最喜欢看的是中学球队,技战术在全镇是顶尖的,只要有中学队比赛,赛场周围总是挤满观众,喝彩声不绝于耳。我们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我是前锋位,是全队的主力得分手,每场个人得分都达到两位数。特别是我和其他队员配合的快速反击,速度快,球路活,酣畅淋漓,每击必中,打得其他队望球兴叹。直到现在,那些场面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上学的时候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即使毕业回到了乡镇,我也没有放弃。一年一度的镇全民运动会,我也开始大显身手,100米、200米、1500米、5000米和各种接力,几乎没有过缺席,也都获得极好的名次。

后来离开了学校,没有了那样的环境,喜好也无从发挥了。但是在家里,我还保留着电子琴和其他几件乐器,闲暇的时候弹奏一曲,驱除疲劳和烦恼,享受不为人知的快乐。

我感谢阿城师范,她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而且是我的快乐之源,在那里培养了高雅的兴趣,找到了生活的快乐,成为一生享受不尽的无形财富。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M050814


推荐二篇文章,点击标题可阅读:

20年多前的中师中专生,他们曾是时代的“脊梁骨”!

农家子弟:初中毕业读中师,成就祖国优质基础教育的一代中师生!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几篇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