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才不遇的人那么多,为何诗人总是哀叹李广?

 acerbookstore 2021-07-27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努力,中国不仅诞生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更是拥有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文人墨客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写成故事,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便成就了众多精彩作品。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更是不惧世俗,勇敢表达出内心所想,或抒发春风得意之情,或哀叹时运不济之命。自此,唐诗宋词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攀登的顶峰。
在这些著名的诗人中,不少人都哀叹过李广,还曾有人写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佳句。汉代李广没封侯,为何会让很多文人惋惜呢?

唐朝,这个民风开放的时代,百姓比过去更加自由,民众的兴趣爱好者也多种多样,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诗歌了。在尚不识字的年纪,小朋友们就在大人的教导下学习唐诗三百首。

作为年少成名的神童,王勃在六岁时便能写出优美的诗句,十岁时便饱读六经,还常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在短短的几年里,王勃便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得到朝廷赏识,十六岁时便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散朝郎。

其实,大多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总喜欢用各种手法来隐喻自己心中的感情,在引用李广的故事时,文人也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大概也和李广一样,心中都有着怀才不遇之情和对朝堂的不满之意。
在汉朝,李广可谓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英勇善战,常以一己之力抵抗匈奴大军。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凭借自己的能力被封为郎官,当时汉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生错了时代,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一定能封个万户侯”。由此可见,李广绝对拥有做大官的能力。

在古代,官员们多论功行赏,像李广这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人,早该被皇帝加官进爵、封侯赐府。但实际上,李广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赏赐,还触怒了皇帝。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便知晓李广上阵杀敌的本领,这位小将领在战场上威风凛凛,颇有大将风范,在周亚夫的心中,李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班师回朝前,周亚夫就已经准备在皇帝面前替李广美言几句,夸一夸李广的功绩。

当时的梁王正四处拉拢朝廷官员为他效力,想要联合官员与朝廷一较高下,皇帝对梁王也含恨已久。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汉景帝的耳中,汉景帝听闻这件事情后异常震怒,他认为李广已经投入了梁王的阵营。
李广私自接受将军印的行为触怒了皇帝,但皇帝念在他护国有功,便没有治他的罪,但也没有给他任何的赏赐。当所有人都满心期待自己的赏赐时,李广却只能羡慕地看着这些人,眼中充满了懊恼与怀才不遇之情。
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皇帝干脆直接将李广派到了陇西、雁门等地。只要梁王还在世,李广就只能呆在这远离朝廷的地方,替国家连连击退匈奴。李广最终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大英雄。

自汉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动乱时期,即使是在生活富足的唐朝,朝廷也总是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不少有才能的人便想要入朝为官,以便报效朝廷。
但入仕这条路太过艰难,即使参加科考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也不能保证得到朝廷重用。再加上朝堂黑暗,皇帝一旦被迷住双眼,一些有志之士便被官员们无情打压,再无升官的机会。

由此可见,汉代李广没有封侯,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后世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人,以至于文人在惋惜李广的同时,也在惋惜自己的遭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