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实践创新才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谈“全面发展的人”之五

 三驾马车1966 2021-07-27

实践创新才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谈“全面发展的人”之五

刘向军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个中心——“全面发展的人”,又分解出三个方面——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这三大方面又各分解出两个要素,共六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解出三个要点,18个要点

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个要素,18个基本点,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培养蓝图。

其实,18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相互独立、相互并列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甚至是相互包容的。因此,与其说学生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素养核心的提炼,不如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罗列。

与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较,与过去几十年来的学校教育相比较,就当下的中国学校教育以及未来的中国社会教育的需求而言,核心素养的真正核心是实践创新而不是别的。

什么是实践创新呢?这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只有实践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实践。

当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我们不能狭隘地机械化地理解实践和创新。对于中小学生们而言,实践更多的是指把书本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情景化、应用化的过程;创新更多的是指对人类已有的知识以个性化的方式去学习、整合、阐发的过程。换言之,我们不能把中小学生的实践创新简单地理解为车间的工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的实践和创新,虽然二者的求知本质、思维本质是相同的。

实践创新的第一个要义是劳动意识。

此处的劳动意识更应该表述为劳动习惯。劳动应该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自发自觉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劳动当然包括体力劳动,比如扫落叶、拔野草、洗衣服、做家务,但是,在这里,劳动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劳动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劳动要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劳动要与创新发明相结合。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劳动多重含义尤其是脑力劳动的含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虽然体力劳动是基础。

更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劳动的脑力劳动的特点是立足于实践之上的脑力劳动,这鲜明的有别于传统的海量刷题、应试训练的脑力劳动。

实践创新的第二个要义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社会参与性的校外教育,提问习惯、提问能力都是第一重要的,都是实践创新的前提。一切实践,一切创新,都是因问题而存在。这个问题可能来自老师,来自家庭,来自社会,但是更应该来自学生自己,来自学生在实践创新中的不断思考探究。在实践创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实践创新。

问题解决是实践创新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手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得以提升,自我实现的思维乐趣在加强。

实践创新的第三个要义是技术运用。

作为社会参与的实践创新,能够让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掌握某一种技术,服务现实生活需求,或者对接未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成功表现。这与“全面发展的人”并不矛盾,相反,这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物质支撑。“全面发展”指向于人的综合素养,而某几种或者某一种技术的应用才更能够使一个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从技术应用这个层面来讲,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论证劳动意识已经远远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吃苦流汗的体力劳动,还是一种甚至更是一种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化智能化的劳动。

我们之所以说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从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来看,它都是使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充分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也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说学生核心素养所谓的“社会参与”当然和必然的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学校、家庭和社会。

2021.7.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