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

 我的书摘0898 2021-07-27
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范畴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在历史上有比较广泛影响的范畴是:(1)先秦儒家范畴,(2)先秦道家范畴,(3)魏晋玄学范畴,(4)宋明理学范畴。此外还有佛学的范畴,但佛学范畴多数是翻译名词,始终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所以不能和儒道两家相比。宋明理学的范畴可以说是集中国古代概念范畴之大成,反理学的思想家也未能提出另外的新范畴。但是,我们现在来研讨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应寻源察流,不能以理学的范畴为限。

中国古代哲学,从周秦到宋元明清,是否可以说有一个通贯、综合的范畴总体系呢?应该肯定是有的。这个范畴总体系应该包括儒家、道家、玄学、理学的长期流传和广泛引用的范畴。

这个范畴总体系的内部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这个逻辑层次?

黑格尔的《逻辑学》包含西方哲学范畴的总体系。黑格尔提出历史的与逻辑的二者一致的原则,他认为范畴在历史上出现的次序与范畴在逻辑体系中的顺序是一致的。他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次序安排的。事实上,他所讲的历史顺序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他所安排的逻辑顺序也往往出于主观臆断,并无严格的逻辑理由。黑格尔自以为达到了终极真理,实则不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黑格尔所提出的历史和逻辑二者统一的原则却含有深邃的智慧。思想史上确实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情况,概念之间也有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但据此而排列出一个历史与逻辑一致的顺序,就难免牵强附会了,因为实际情况是比正反合的公式更复杂的。

简单说来,范畴的逻辑层次可能有两种:一是从普遍到特殊,用中国传统名词来说,即由“共”至“别”、由“全”至“偏”;二是从浅近到高深,用中国传统名词来说,即由浅入深、由“简”至“赜”。

亚里士多德论范畴,以“体”为始,即由全至偏。黑格尔的《逻辑学》则是由简至赜。

朱熹编《近思录》,以“道体”为首卷。朱熹虽然没排列出范畴体系,但他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采用了从全至偏的程序。陈淳《字义详讲》和明代的《性理大全》所列名目次序都不免杂乱无章,表现出朱门后学理论水平的肤浅。

管见以为,现在探索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总体系,要考察两个方面的次序,一是范畴从普遍到特殊的逻辑顺序,一是历史上思想家提出范畴的先后顺序。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有其逻辑的必然性,但是哲学范畴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次序并没有构成一个严格的逻辑顺序。如果勉强地把历史次序安排成一个逻辑顺序,势必削足适履。情况是复杂的,还应尊重客观事实。

哲学范畴,在历史上,有时是一个一个提出来的,如老子的“道”;有时是一对一对提出来的,如“阴阳”、“有无”。范畴皆可凑成一对,但亦可单独引用。兹分别列为二表,这二表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因而也有所出入。

〔1〕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总表之一(单一范畴总表)

〔最高范畴〕

天、道、气(元气)、太极、太一、虚(太虚)、玄、无极、太和、理。(以上10个)

〔虚位范畴〕

德、善、美、本(本原、本根)、体(本体、实体)、用、实、元、是(是非)、真(真伪)。(以上10个)

〔定名范畴〕

命(天命)、五行(水火木金土)、阴阳、物、和、同、两端、无、有、自然、朴、器、象、反、常、变(变化)、动、静、生、易、神(形神之神)、神(神化之神)、几、类、精(精气)、诚、宇宙、法则、事、势、形、质(形质之质)、质(性质之质)、机、能(屈伸动静终始之能)、所以(所以然)、实有;

仁、义、性、中庸、不朽、权(经权之权)、公、贵(良贵)、良知(良心)、天理、人欲、大同;

心、思、知、行(躬行、实践)、名、一贯、能(所以知)、所(所知)、效验。(以上58个)

以上共列78个概念范畴。

〔2〕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总表之二(对偶范畴总表)

〔天道范畴〕

天人(天道、人道)、本末、有无、道器、理气、体用(质用)、太极无极、阴阳、形神(形质、精神)、命力、常变、动静、反复、两一、神化、形上形下、宇宙、事理、虚实、心物、同异、象数。(以上22对)

〔人道范畴〕

道德、仁义、性习、美善、中庸与狂狷、中和、义利、理欲、志功、经权、诚明、公私、诚伪、自然与有为、自然与名教、贵贱(价值高下)、理势。(以上17对)

〔知言范畴〕

学思、名实、知行、是非、智愚、真伪、言意、能所、格物致知。(以上9对)

以上共列48对概念范畴。

【说明】“表一”分列了最高范畴、虚位范畴与定名范畴。每一类的次序参照了可考的历史顺序。最高范畴指思想家建立其哲学体系时所设定的表示世界本原或最高实体的范畴。孔孟以天为最大最高的实体,尚未脱离原始的天命论,老庄以道为天地的本原,开始创立本体论学说(近人或谓中国本体论学说始于王弼,实属大误,我另有辨析,兹不赘)。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而明确地以气为最高范畴则较晚。魏晋时期,何晏王弼“以无为本”,实则仍以道为最高范畴,是以道为无。宋明时代,张载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气,程朱以理为最高实体。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心即理”,仍以理为最高范畴,但强调理即在心中。准此,无与心不列入最高范畴之中。

虚位范畴指各家通用而可以加上不同规定的范畴。定名范畴指具有确定内涵的范畴。

“表二”分列了天道范畴、人道范畴与知言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天人之学”,主要讨论的是天道、人道以及知天知人的问题,所以哲学范畴可分为三类。如此分类有其一定的必要性。范畴成对,也有些复杂情况,有些范畴不仅与某一范畴成为对立,而且更与别的范畴成为对立。如“同”,既与“和”为对,又与“异”为对。又如诚,既与“伪”为对,又与“明”为对。魏晋时代,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突出的问题,而在老庄哲学中,自然原与有为或人为相对。以后,戴震又以自然与必然并举。此类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上列二表,名目过繁。如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可以选出最重要、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六对范畴,如下表:

1.天人

2.有无

3.体用

4.道器

5.阴阳

6.动静

7.常变

8.理气

9.形神

10.心物

11.力命

12.仁义

13.性习

14.诚明

15.能所

16.知行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体系,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中国古代思想家确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这些概念范畴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而构成一定的体系。哪些概念范畴是主要的,哪些概念范畴不是主要的,其间有如何的统率、从属的关系,难免人人异说,所见不同。概念范畴是随思想的发展而演变的,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且也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虽然可以列出一个范畴总表,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总结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