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兴洺水古威州--威县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威县出土的商代遗址陶片

威县的地形属冀南冲积低平原区,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东南部,属邢台市辖。东与清河县接壤,西与广宗县交界,南与临西、邱县毗邻,北与南宫市相连。威县西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150公里,北距北京市380 公里,西至邢台市70公里,南距邯郸市100公里,东至山东省会济南市180公里,东北距天津港、黄骅港各300多公里。威县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交通便利,京深高速、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及京广高铁均在半小时交通圈内。国道106线纵穿南北,邢临高速、青银高速和邢临公路(326省道)、邢清公路(325省道)横贯东西,大广高速纵贯南北,计划在建的邯黄铁路也在此经过。县域内有450公里的乡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现县域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辖610乡,一个开发区,522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

□ 威县的历史

2009年河北省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同年4月在对威县进行调查时,新发现文物点180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碑等类型。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在威县南常屯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呈方形,边长40多米,文化层距地表深约8.5米。在遗址的文化层中,调查人员发现了夹砂绳纹黑陶、夹砂绳纹灰陶、泥质绳纹灰陶、泥质旋纹灰陶、夹砂划纹和夹砂格纹瓦片等。从这些陶片中可以分辨出为陶鬲、陶罐、陶盆及陶瓦等器型。专家根据器型学,与邢台区域商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里是一处商代文化遗存。这次发现不仅为邢台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更重要的是把威县可信可写的历史推至3000年前。

先秦之前,威县境内处于古黄河道,后来黄河改道,形成了多条支流,特别是在宋代元年间,由于黄河向南的滚徙形成了二十多条支流。据民国《威县志》记载,“威县居三河之间,相距无百里远”,有河岔股、郑河、小河、鱼堤、河洼等村名当与此有关。到明清时期,境内河流有老沙河、清凉江、溹泸河、赵王河、古漳河。

在威县自古流传鲧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威县境内有鲧堤,据传说是大禹的父亲堵水时所筑。这个传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说距今较为久远,但从威县商代文化遗址中发现,证实在3000年前的商代时这里已经有人类居住。

威县属冀州之域,商属井方,西周时为邢国境。春秋邢国灭亡后先属卫国,后属齐国,之后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代属钜鹿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始于此地封广宗国,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里,到新莽时被废。广宗刘如意夫妇死后葬于城西北,其坟墓称“定陵”,现陵丘犹存。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又封广宗国,不久罢为广宗县,属钜鹿郡。曹魏时期改属安平郡。晋初属安平国,太康五年(284)改国名长乐国,广宗县仍属之。

北魏初年广宗县属长乐郡,太和十年(486)析广宗县北部与南宫县南部地置经县。故城在今威县城北约五十里的经镇,今威县此时为广宗、经县两县地,十一年两县改属广宗郡,郡治经县,不久废郡。两县复属长乐郡。孝昌中(525—527)复置广宗郡,两县仍属之。

北齐广宗、经县复隶长乐郡,天保七年(556)改经县名武强县。北周建德七年、宣政元年(578)广宗、武强县复属广宗郡,郡治武强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广宗、武强两县改属贝州,六年(586)武强县改名经城县,十六年(596)析经城县置府城县,故城在今威县东北。仁寿元年(601)因避皇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大业初年(605)省府城县复入经城县,三年(607)罢贝州,宗城、经城两县更隶清河郡。

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又析经城县置府城县,同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经城、府城三县均属之,九年(626)复省府城县入经城县,宗城、经城两县更隶贝州。天宝元年(742)罢州改为清河郡,两县仍属之。至德二年(757)复为贝州,两县依旧属,至天祐三年(906)以避朱温父名诚之讳,复改宗城名为广宗县并更隶魏州,经城仍属贝州。五代初两县依旧属之,后唐又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并与经城县同属贝州,后周宗城、经城两县改隶大名府。宋熙宁四年(1071)宗城县因避河患,徙治邵固镇(即今威县邵固),六年(1073)经城县省入宗城县为经镇,宗城县仍属大名府。

威县的来历是沿用威州之名。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为了入主中原,井陉口又一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真定一带遭遇宋军,金兵几次攻打真定,都受到宋军名将韩世忠的顽强抵抗。井陉口与真定滹沱河一带成为“靖康之役”抗拒金军侵入的主战场。这次战役给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入主中原后,在进行行政区管理时,为了提高井陉的政治军事地位,于金代天会七年(1129)升井陉县置井陉郡,不久又改井陉郡为威州(州治所今河北井陉威州),将洺水县划归威州管辖。

元代仍设威州,治所在井陉。元太宗六年(1234),威州辖井陉、洺水两县。元宪宗二年(1252),州治移至洺水,辖洺水、井陉两县。后洺水县治也迁往今威县城。至正(1341—1368)中,洺水县省入威州,州属广平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四月,撤销威州建制,设威县,属广平府,此即威县地名的来历。清代因之。民国二年(1913)改属冀南道,次年冀南道更名大名道,县仍属之,十七年(1928)威县始直隶于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遂于次年八月建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四专区。后因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在威县东部、东南部、南部与其他县部分村庄,分别设有清江、宏毅、企之县;到1941年11月四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三专区,其后便撤销新设三县,原三县中所属,原威县所辖村庄和威县境内的“飞地”仍并入威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威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区四专区。直到1949年8月1日,威县始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威县仍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4月撤销邢台专区,将威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撤销威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7月析南宫县复置威县,复属邢台专区辖。1993年7月,地市合并,威县改为邢台市管辖。

□ 威县的城池

在地方文献中记述威县地理形势时说,“运道东开,鲧堤北障,地势坦夷,环顾平旷,壤连八邑,衢通四方”。《威县志》地理志说,威县,“禹贡冀州之域”,“汉初置广平国,为斥漳县地,寻改广宗县,武帝改为平干国,宣帝复为广平国。东汉省,入巨鹿郡。魏晋因之,北周置州。隋改武安郡,属贝州。后避炀帝讳改为宗城县。”唐末改称广宗县。宋代复宗城县。金属河北西路州,泰和年间因避睿宗讳改为水县。后置威州,辖井陉、水二县。

威县,在历史上为斥漳、广宗、宗城、水、威州的县(州)治所。数千年文化发展脉络绵延不断,威县古城也是在这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洪武二年(1369),撤销威州建制,设威县。威县城池曾进行多次修缮,明清时城区总面积四平方公里有余,城池为方形。县志说城周匝六里六十四步,城墙高一丈三尺,厚九尺。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刘镒再次增修。正德九年(1514),知县崔节奉兵备副使刘文宠檄修,使威县城墙在原高基础上增高到三丈二尺,厚下阔三丈,上阔一丈五尺,垛口1411个,并建城楼、角楼、瓮城各四座,料敌台二十四所,每台上盖腰铺三间,使其威县古城更具规模。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钱术又增修外郭,高一丈,厚一丈五尺有奇,同时又挖深护城河,绕栽树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胡容修城浚池,并为四门题额,东曰“迎和”、西曰“迎成”、南曰“迎薰”、北曰“迎恩”,后改为东“迎和”、西“岳秀”、南“向志”、北“迎恩”。隆庆三年(1569),知县焦冕将垛口用砖修补,垛口增至1662个。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史学迁改门额为“东襟沧海”、“西控邯山”、“南达天雄”、“北拱寰居”。迎和、迎成、迎薰、迎恩为四门外之桥名。清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年间各有修葺。宣统三年(1911),西墙、北墙坍塌,知县居贤补修。民国九年(1920),知县蔡济襄因防匪乱,修补垛口,又于城四角各修更铺一间。

威县城内四条大街东西南北相对,环城小街15道,南北向8道,东北向7道。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文庙、城隍庙、关王庙、八腊庙、文殊寺、儒学、洺阳书院、文昌祠、名宦祠、社稷坛、魁星楼、北极阁等。县署在城西北隅,为元至正十四年(1354)知州王伯大重修,明嘉靖知县钱术、胡容增修。清康熙间知县陈永升、李之栋相继增修。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张联恩又于大堂后建起二堂,二堂旧址改建上房,东侧筑起土台。民国时期,也各有修葺。

至民国十四年(1925),城墙之上角楼、敌台、腰铺及外郭均已倾圮无存,城垣门楼亦多坍塌。民国二十七年(1938),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

威县是一座水城,古代时城内外坑塘密布,终年不涸,景色别致。清末诗人王以锷曾写下《王家濠即景》诗:

秋濠数亩水平铺,四面人家入画图。

何必六朝三竺景?老夫将尔当西湖。

□ 丰富的文化

古城千年,文化灿烂。无论是威县历史上的斥漳、宗城,还是后来的洺州、威州,都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帜起义时,张角与其北张梁都曾在此坚守。在威县城东方家营以东,大葛寨村南,位于距县城约11.5公里处有一个界桥遗址,是当年袁绍与公孙瓒在此进行大战后留下的遗迹。汉献帝初平三年(192),两军相遇于界桥之南。瓒军败绩北退,袁绍乘胜追击,至界桥大破瓒军。这次战役使袁绍在河北获得立足之地,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格局,是袁绍称雄河北的关键战役,同时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弩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

在威县城北有一个经镇村,是古经县、经城县旧址。汉高祖时,分堂阳县置经县,属安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并入南宫。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复置经县,初属长乐郡,后属广宗郡。隋开皇六年(586),在经县旧址处设经城县。宋熙宁六年(1073),经城县入宗城县,经城县降为镇,即经镇。旧时,经镇东街有关帝庙,北门外有真武庙,南门外有大寺院,名清云寺,是元代高僧万安大师祝发之处。抗日战争前,清云寺还残留有两座大石佛像、一座铜像。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后赵建兴故城在威县城东北的章华堡村。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十二年(347),在此设置建兴郡并筑建建兴城。宋朝时,村周围有土城墙,四门有吊桥,村周围有72眼井。

洺水古城在今县城北35公里处的古城村。《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宋代初年在此置北洺水镇,金置洺水县,蒙元初,宗城县并入洺水县。元定宗二年(1247),洺水县划归威州辖。元宪宗二年(1252),威州治所移至洺水。

在威县还有一个上白城遗址,位于县城南偏东9公里的第什营乡古城村。现仅存一个大土丘,地面上散布有古砖筒瓦等,文物专家说为汉代遗物。民国《重修威县志》卷二古迹篇记载:古城,“至县十八里,当是上白城故址,至金又徙而筑之也。”县志又引《晋书》:“上白城,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上白城在县南”。石勒载记:“勒袭苑乡,执游纶以为主簿。攻乞活李恽于上白,斩之,将坑其降卒,见郭敬而识之,曰:'汝郭季子乎?’敬叩头曰:'是也。’勒下马执其手,泣曰:'今日相遇,岂非天邪!’赐衣服车马,署敬上将军,悉免降者以配之。”

1985年8月,威县城关星光村三位村民在县城东南河渠起土时发现一块北宋石刻,根据石刻上的经文判断是陀罗尼经幢。经幢青石质,共为10节,通高3.28米。此幢有大、小幢身两节,均为八棱形,大幢身通高116厘米,最大直径29厘米,每面宽10.5厘米, 刻《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一部,行70字。经首有“朝散大夫前殿中承前知滑州路,为自身年七十七省老耄预修生藏一所,于幢子上镌上生经一卷,伏愿天地神祗诸佛菩萨鉴照,堇启”五十三字。经文由乡贡赵永图书,李荣刻字。伞盖以上的莲台上坐小经幢。小幢身亦为八棱形,每面刻字16行,行45字,楷书阴刻《陀罗尼》(亦称《大随求真言》)一部,1990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二年(1913)在威县出土了一块石刻,碑名为《新宗城县三清殿记》,是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南都李公泽撰文,大名张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全文四百六十九字,二十一行,文后又小字两行为附记。该碑书法造诣甚高,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后的又一精品。

《重修张家庄保善寨碑》刻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碑文详细记载了景廷宾起义、战斗以及景廷宾被捕、牺牲的全过程,对近代中国教案史上的重要事件罗教士被杀一事及义和团运动也有叙述。碑阳后半部分着重记述了义和团被镇压后,清政府与教会协商赔补教民损失及重修张家庄寨墙一事。

另一块与义和团相关的碑刻是《刘含锷功德碑》。碑文是清宣统己酉(1909)科拔贡候补直隶州判董廷灜撰文,记载着自1898年至1902年义和拳和景廷宾起义队伍在威县一带的活动,详细描述了义和拳和景廷宾起义队伍在威县“围攻教堂”、“惨杀教士”等历史事件,特别是寺庄武进士刘含锷和寺庄乡团团总宋谦光(字梗楠)带领寺庄“永胜团”与义和拳和景廷宾抗击的事实。

《梁母碑》是梁立柱为母亲所立的墓碑。梁立柱(1898—1946)威县北大城村(时属南宫县)人,字巨擎,东北陆军军官教导团、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四期毕业。1932年春,为了坚决抵制日本军舰在其防地蓬莱、龙口登陆的无理要求,迫使日舰撤离,梁立柱先后在绥远前线率部与日军作战六年,屡立战功。他曾任少将师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中将副军长等职,获忠勤勋章、胜利勋章。1934年梁母死后梁立柱为母立碑,碑阴刻有林森、蒋中正、何应钦、熊斌、戴传贤所题挽词,字系阴刻楷书。林森题词为“教忠有训”,蒋中正题词为“懿矩长存”;何应钦题词为“慈惠褆躬”;戴传贤题词为“母仪足式”。碑下端有熊斌的铭文。此碑不仅书法艺术高,且对历史研究有一定佐证意义。1946年9月梁立柱病逝于南京。

在威县的村庄发展史上,还有一组引起众人注意的村子,这就是沈阳卫十八营地。十八营又分南七营,北十营。南七营为:渭上营、夏官营、第十营、头百户营、第四营、马庄营、第九营。北十营为曹家营、贺家营、两王营、香花营、许官营、沙家营、陶家营、钟官营、项家营、余官营。南七营、北十营与群牧所方家营合称为十八营。相传这里是明代沈简王的食采群牧地,并设加群牧所进行管理,治在方家营。沈简王即朱模(1380—1431),明太祖朱元璋庶二十一子,母赵贵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沈王,其藩地在山西潞州,其卫军号沈阳卫,食采群牧于威县,即所谓沈阳卫十八营屯地。在《威县志》财政项内“十八营”地亩均有记载。

□ 不朽的名人

威县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涌现出如北魏时期骠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潘永基,宋代宰相范质,元代兵部侍郎秦起宗,明代兵部尚书贾待问,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王浚,体玄先生潘师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而在这里特别值得浓笔重写的有两个人,都是金元时期的人杰,即万安大师和邢州宣抚使刘肃。

万安大师是金末元初高僧,名广恩,俗姓贾氏,洺水(今威县)章华里人,元世祖忽必烈封他为“弘慈博化大士”,世称“万安菩萨”。中原佛教有“临天下,曹一角,贾菩萨到处跑”的说法。其意思就是临济宗覆盖面广,曹洞宗影响深远,有半天下一说,而贾菩萨宗遍及全国各地。万安大师生活于金末时期,在经镇法云禅寺祝发为僧,后游历四方,参访名师,曾在临城山枣强霍氏结庵修行。元初时在临清下堡寺修建了净土寺,建净土道场做白莲花会,声闻朝廷,被封赠“护国兴理大师”。蒙古国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主持邢州开元寺,修建毁于战火的十三级圆照塔,受万松行秀的邀请赴京“登坛说戒”,在燕京大万寿寺举行资戒大会。乃马真皇后执政二年(1243),万安大师圆寂。忽必烈追赠万安为“弘慈博化大士”,赐邢州开元寺为大开元寺,并在寺内为万安大师兴建“大开元寺弘慈博化大士万安恩公塔”一座。

刘肃亦为威县人,金兴定二年(1218)词赋进士,曾任尚书省令史。在任期间因发生国库中珍珠和罗缎被盗案,金主震怒,下令严查,但一时未能抓到案犯,官府便把管理国库的官员扣押,经过严刑拷问,包括藏吏在内共11人被迫招供,均被刑部定为死罪。刘肃对中书省和皇上据理力争终于免去了11人的死罪。此后调任新蔡令。在此之前,新蔡征收耕牛税,每到耕作时调查农户养成牛情况,为此农民常常把牛藏起来,因而影响耕作,违误了农时。刘肃到任后,立即废除了耕牛税,促进了新蔡的农业生产。因政绩显著刘肃升任户部主事,“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

蒙古蒙哥汗二年(1252),忽必烈以刘肃为邢州安抚使。此之前邢州因战争原因民生凋敝,户不满七百,“公私阙乏,日不能给”。刘肃到任后,“以肃为肃兴铁冶及行楮币”,与李惟简、张耕等对邢州治理,使邢州“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取得了的成效。刘肃以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

1260年,即元世祖中统元年,刘肃升任真定宣抚使。当时元政府刚刚发行新钞,“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为此刘肃提出解决问题的“三策”:“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中书省对此三策十分赞同,从而解决了新旧币交发行的问题。第二年刘肃“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兼商议中书省事”。中统三年辞官致仕,朝廷以“半俸”养老,1263年刘肃卒,终年七十又六。在刘肃传中是如此评价他的:“肃性舒缓,有执守。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刘肃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官至礼部侍郎的刘宪和官至大名路总管的刘愻。其孙刘赓也是元代的一位名人,他勤奋好学,拜翰林学士王磐为师,至元十三年(1276)被推荐为国史院编修官。1279年升任应奉翰林文字,后任德州知州,期满升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1298年加太中大夫,奉使宣抚陕西。1309年迁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不久升为翰林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1312年升集贤大学士,仍兼原职,1324年加授光禄大夫。

□ 撼动历史的事件

威县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在此发生了一件推动历史前进的大事,即义和团运动。在威县县城东15公里的沙柳寨村,有一座冀南传统的农家小院,原为沙柳寨村赵氏家族的一处宅院。因是当年义和拳首领议事的地方,后来称之为义和拳议事厅。院子南北长21米,东西宽15.5米,占地面积315平米。议事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两耳房大门东西相对,门上部为几何形窗棂,天窗上部为半圆形。中部三间前有抱厦,明格上端两侧各有雕花雀替,明格上部三分之二处有一变形提额出头,木桩直插墙内。厅中三间明间前为两阶砖砌踏道,两个明柱下部各有一青石质复盆式柱基。

距义和拳议事厅60米处是义和团领袖赵三多及其家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院内有北屋三间,西屋三间,北屋内陈列着赵三多一家常用的家具和练武的兵器,西屋内陈列着旧式织布机、纺车、炊具、农具等。院内还有练武常用的梅花桩。

威县梨园屯,是义和团运动发源地。

清康熙年间,当地士坤李成龙等公捐坡地一块,建立一所义学,后来在义学后面建了一座玉皇庙。咸丰年玉皇庙毁于兵燹。同治八年(1869),村中民教双方经三街会首等人公议,将土地、义学、庙宇均分,教民将分得的地基献于外国传教士梁宗明。同治十二年,天主教在原玉皇庙地上修建教堂,民教双方互控到山东冠县,冠县令以同治八年原分单为依据,准许在原庙地上建堂。光绪七年(1881)因梨园屯庙会群众与教堂发生矛盾,法国公使强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文山东巡抚处理庙堂问题。山东巡抚任道熔议定先将原宅基归教民借用,等教民另买地基建堂后再议归还。光绪十三年(1887)春,教民王某率教民建教堂房屋,梨园屯村长左建勋、刘长安等人率众拆堂建庙。民教双方又有互控到县,后经梁庄著名绅士潘光美从中调停,教会一方同意另购地基新建教堂,民教相安达两年之久。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由于法使和山东主教的插手,村中有阎书勤、高元祥等号称“十八魁”的侠义之士挺身而出,以武力护庙,到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议事,并请赵三多梅花拳支援。

为了震慑教会势力,1897年3月,赵三多趁梨园屯逢集之日,摆会亮拳。“到会者三千多人”。继“亮拳”赵三多改梅花拳为义和拳,并再赴梨园屯杀死教民两名,将教堂拆毁。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八(1898年10月3日),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在山东冠县“十八村”的蒋家庄(今威县固献乡蒋家庄)祭旗起义,旗书“助清灭洋“,拉开了义和拳(团)运动的帷幕。此后义和拳焚毁红桃园、第三口等教堂,并准备攻打赵家庄教堂。后来因义和拳遭直隶、山东两省军队的镇压而失败。1899年5月,即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赵三多等人在正定大佛寺召开各路义和团首领的秘密会议,提议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并发出了著名的《神助拳·义和团》揭帖,推动了山东、直隶、山西和京津一带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902年,赵三多率余部参加了广宗景廷宾领导的“扫清灭洋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三多被清廷杀害。

现如今在威县城内建立了义和团纪念馆,该馆占地40亩,建筑面积5547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义和团运动的规模性专题纪念馆。展览以“民族魂”为题,分为“列强侵略国门洞开”、“民教冲突教案迭起”、“直东交界首举义旗”、“星星之火势成燎原”、“八国铁蹄蹂躏津沽”、“京都血泪华夏狼烟”、“丧权辱国中华蒙难”和“扫清灭洋血沃中华”共八部分,表现了义和团大义凛然、浴血奋战的斗争过程。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说“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 多彩的非遗

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2010年威县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包含有十项,即威县乱弹、梨花大鼓、威县梅花拳、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威县火烧、威县八面鼓、竹马、十字八方拳、传统书画装裱工艺、三白西瓜种植技艺。这其中有威县乱弹和冀南梨花大鼓二项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威县非遗,不能不说威县火烧,这是威县的一种特色面食,起源于明代。火烧用白面为主料,佐以细盐、香油、花椒粉,用吊炉烘烤而成。因状如牛舌,俗称“牛舌火烧”。其特点是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内嫩皮酥。工艺程序大致可概括为和面、抻条、成型、烘烤。威县火烧采用吊炉烤制,烘烤时,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口感极好。

    威县三白西瓜是因皮、瓤、子皆白而得名,以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和耐存放见长。瓜皮是制“西瓜翠衣”的主要成分,可治疗湿热尿赤、黄疸水肿。三白西瓜析出的西瓜霜可治喉症、肿痛。三白瓜的种植需要特殊的技术,要求很高。在种植过程中,当地的瓜农总结出一整套种植经验,三白瓜种植技艺也成为传承有序的非遗文化。

梨花大鼓流行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流传于冀南地区,又称为冀南梨花大鼓,既是一种说唱表演,也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形成于明代中期。威县的梨花大鼓还称梨花调,流行于鲁西北和冀南,曲调婉转,唱腔自然,俗称“倒扒口”。主要作品:《广场思亲》、《西厢记》、《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100多部。

威县土布纺织是2009年被河北省列为非遗项目的,是当地农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手工纺织品,经过数道工艺而成,织成的土布有平纹布和斜纹布,图案又分为万格布、汉字布和花鸟虫鱼布等。

在威县非遗中还有多项武术类项目,其中有已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梅花拳,还有红拳、八卦掌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确定了有序的传承,同时今天作为文化产业项目被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威县境内的鲧堤

商周时期的陶拍子

威县一组老照片

清代的瓷器

义和拳议事厅

万宝符衣(威县藏)

义和团纪念馆

义和拳的队旗

威县的老商标

威县的三白西瓜

威县地方志书相关记载

新宗城县三清殿记拓片

威县名人万安禅师的相关记载

威县历史上的见证物

威县香城固战役缴获日军的武器

关注点滴斋书房 共读邢台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