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兴郡:昙花一现的南北朝古郡

 荷香月暖 2020-04-05
摘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24110

2019年12月21日《牛城晚报》2版
建兴郡:昙花一现的南北朝古郡
王辉
南北朝十六国期间曾在威县设置建兴郡,时间很短,历史记录也很少,争议很多。南北朝期间,出现过三个建兴郡,分别是:后赵武帝十二年(公元346年)在广宗城设立的建兴郡;西燕国主慕容永(386年——394年在位)分上党郡设立的建兴郡;南朝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分丹阳郡设置的建兴郡。
关于后赵设置建兴郡的记载,现在能找的最直接的史料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有两处记载,一是《水经注》卷五:“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焉。”另一处是《水经注》卷九:“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这两处都提到了田融,《隋书经籍志》说他是燕太傅长史,著有《赵书》(后人也叫作《后赵书》《赵石记》《赵记》《二石集》),是一部记述后赵石氏的史书。但这部书可能在宋朝以前就已经散失了,就连后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提到建兴郡,也是直接引用的《水经注》原文,如《资治通鉴》卷九十八记载:“魏收志曰: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则其地非石赵所置建兴郡也。水经注曰: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广宗城内,斯其是矣。”可以说《赵书》是最早记录建兴郡的,但已经散佚了,《水经注》关于后赵设置建兴郡的记载是唯一的直接史料。
后赵建国后,以襄国为京都,开始对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权更新调置,特别是襄国的近畿之地,更是调整的重点,广宗作为襄国的东面门户,非常重要,石虎当皇帝后,迁都邺城,将襄国改郡,并在广宗城新设建兴郡,管辖建始、兴德五县。后赵在广宗城设置新郡并命名为建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建兴郡的位置特殊,濒临清河,附近的河面上有一座大桥,谓之界城桥。控制东面的门户,为冀州和兖州联系的交通要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卷九记载:“清河又东北径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中贼,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麴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二是建兴是西晋孝愍帝司马邺的年号(公元313年—公元317年),在建兴初年,后赵明帝石勒在广宗打了两个大仗:一是公元313年石勒攻乞活帅李恽(注一)于上白(注二),斩之;二是公元313年,幽州都督王浚,派其将田徽为兖州(注三)刺史保定陵(注四)时,石勒据襄国,遣孔苌击杀之。经过这两次战役,襄国以东的郡县基本被后赵控制,来自东面威胁被解除,同时为后赵东进扫清了障碍。33年后,石虎在广宗设郡命名建兴,一方面是纪念其兄石勒建兴初年在广宗这两次重要战役,另一方面把一个小地方以皇帝的年号命名,也算是对晋朝皇帝的一种蔑视吧。
《水经注》云:“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焉。”,建兴郡管辖建始、兴德等五县,另外三个县没有交代,所以后人猜想很多,一直以来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按照《水经注》的记录,后赵在广宗附近新建了4个县,分别是建始、兴德、临清、水东。
建始县城在威县七级镇的古城村,兴德县在威县第什营乡的古城村。杨守敬、熊会贞的《水经注疏》卷五:“会贞按:《地形志》,广宗有建德城,或谓建德即兴德之讹。《一统志》云今威县东北有北古城村,盖即建始城,又有南古城村,盖即兴德等县。”
    赵置水东县于信城亭,水东县位于现在清河县冢子村西北五十里的地方,《水经注》卷九记载:“清河又东北经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径信成县故城西。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甘陵是清河王、孝德皇后之墓,汉安帝的父亲是清河王刘庆,去世后葬在此,甘陵在清河县南的冢子村西,葛仙庄南偏东10.8公里处。水东县建县的位置是西汉设置的信城县,属清河郡管辖,东汉时撤销信城县,设置清河县,《元和郡县图志》说清河县本汉信城县地。
赵置临清县于水东,临清县位于临西县仓上村。《水经注疏》卷九:“会贞按:《地形志》有临清县,太和二十一年置,属阳平郡。盖因赵石之旧。叶圭绶云,石赵县在今临清州西三十五里今仓集。”
《水经注》记录新建四县的同时,并没有明确记载废掉了广宗县,以上四县加上广宗县,正好五县。
关于建兴郡治的位置,1998年出版的《威县志》认为建兴郡治设在县城东北27.5公里的章华堡村。这种说法来源自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其云:“石赵建兴故城在县东北。宋朝时,村周围有土城墙,四门有吊桥,村周围有72眼井,村内有几座小楼。”把章华堡认定为建兴郡治,既没有文献的记载,也没有考古的佐证,完全是根据章华堡当地的传说所做的猜测,《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成书以前没有任何记载说到章华堡是曾经的建兴郡治。其实,《水经注》早把这件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赵立建兴郡于广宗城内,而当时的广宗城在今威县县城正东的方家营村,也就是说建兴郡的郡治在方家营村
建兴郡存在的具体时间,历史的记录并不明确,《魏书·地形志》有两处关于广宗记载,其一:“广宗后汉属广平,晋属安平。中兴中,立南、北广宗,寻罢,后属。”其二:“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立广宗郡。”这两处都没有提到建兴郡。但是,《魏书·地形志》却记载了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此建兴郡为今晋城市之雏形,统长子等县。”从常理来讲,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建兴郡,位于广宗的建兴郡可能已经废止了,并被分为南北两个广宗,此时距后赵武帝石虎设置建兴郡仅仅过去40年,到了140年后北魏太和十年设立广宗郡的时候,可以确定建兴郡真的不存在了。它历史短暂,默默无闻,永远淹没在历史里,感谢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让我们还能透过历史的迷雾,感知它的存在。
注一:乞活军,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汉族武装流民集团。西晋末年,并州(今山西省一带)匈奴人羯人起兵叛乱,大肆屠杀抢掠,并州大饥,光熙元年(306),并州百姓及士兵官吏两万余户在刺史司马腾率领下逃难求食,就谷冀州,后形成号为“乞活”的难民集团。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
注二:上白城是一座古代军事城邑,《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的“石勒攻乞活李恽于上白”即此。故址在今天威县城南古城村。上白城始建年代较为久远,可追述到春秋时期,当时名叫新筑城。《河北省志·建置志》中记载:新筑,今威县南,是齐国所辖城邑之一。因县南一隅地域狭小,除古城外再无其它带城的地名,这里很可能就是齐国的新筑城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里称作上白城。民国十八年《威县志》记载:古城当为上白城故址。关于“上白”一名的来历,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带自古以来地势低洼、土地盐碱,(《风俗通义》中也说这一带“其地斥卤”)以“上白”为名很可能就是这个缘故。
注三: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丘,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
注四:汉元始二年,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死后葬于大高庙村,其墓名定陵,后来广宗王刘胜葬于小高庙村,统称定陵,或广宗王墓。
来源:牛城晚报
原标题:《建兴郡:昙花一现的南北朝古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