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元顺德府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元山水人物铜镜  

史书上说邢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从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陉,可以直捣太原。从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郸,可以席卷相、卫。若道庆源(即赵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驰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领也。此韩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齐;石勒据之,因以并吞幽、冀欤!”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到北宋末,邢州进行一个战乱时期,1213年,岁在癸酉,此年为宋嘉定六年,金贞元年,蒙古以木华黎为帅,在邢州与金军交战,使得邢州城遭受战火摧残,宋代敕建的圆照宝塔“烬于兵”。

□ 金代的邢州

金天会六年(1128)复改信德府为邢州。沿袭北宋信德府建置,设安国军节度。关于安国军节度使,自早在唐代就有设置,节度使即总揽一个地区的军、民、财政等方面大权的官员。北宋时节度使被收回了兵权,没有了实权。金军大举南侵,于1128年8月攻点了信德府,即邢州,为了攻固这里的政权,于是在次年复置邢州,并仿唐制设立了邢州节度使。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市的平乡县出土一枚金代的官印,这就是“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印”,此印为铜质正方形,梯形纽,边长8.8公分,重1.1公斤,阳文为阳文九叠篆文。

九叠篆,创自宋代。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但非必九叠,。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治印时视印文笔画繁简而定,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盘旋屈曲,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等。

除“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印”外,在邢台还发现出土金代“都统所睦字印”,都统,是武官的官衔。金代的官制多借鉴大宋的统治经验,有整套的官员管理制度,包括官印制度。“都统所眭字印”,印文亦为九叠篆体,在钮的上端刻有确定方向的“⊥”形符号,以表示用印的方向。

金代统治的邢州,从目前遗留的文物看,多与庙学和佛教文化相关联。《顺德府志》说,文庙“儒学,府治西北,金节度使班子成重修”《官师志》中有“金,班子成,天会间节度使,有修学功”。《艺文志》中保留一篇《重修邢州庙学记》文,记载的时间是“天会乙卯岁”这一年是金太宗皇帝的年号,为天会十三年,即为公元1135年。

开元寺金代大铁钟,因钟壁上有“时大定甲辰岁丁卯月庚申朔戊子曰巽特铸造”铸造款,又称为甲辰岁大铁钟,《金石分域编》说开元寺铁钟款,正书,大定甲辰岁,在开元寺中殿前东偏。大铁钟,钟高3.2米,钟钮高0.5米,下沿周长7.5米,重约9.1吨,重三万余斤,铸于金大定二十四年甲辰岁(1184),有二兽扭斗状纽,造形朴实,粗犷雄厚。上方有“皇帝万岁,皇后千秋”八字,钟壁自上而下用凸状线纵横分格,格中铸有两组图案。其上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种图案,为我国传统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宫,其下有干、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图像。在钟壁中间,并凸铸数百文字,记载着当时铸钟监造人、资助人及铸钟工匠的姓氏、籍贯、身份等。元代时对大铁钟钟楼进行了重修,1348年,由临济宗沙门法祯撰文,李思明书丹,正度篆额立《开元寺钟楼记》。

邢台开元寺大铁钟自铸造后,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史和金、元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冶金铸造工艺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元初顺德形势

蒙元时期,邢州成了忽必列的封地,忽必列是一个心计的藩王,手下有一大批谋士,其中高僧临济宗领袖海云印简。

海云印简(1202-1257),俗姓宋,今山西岚县人,自幼聪慧,悟性极高,崇庆元年(1212)海云此年十一岁时,出家投中观沼公门下为僧。1220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海云禅师十八岁时,蒙古军攻陷岚城。蒙古军每陷一地就进行屠城,寺院僧众因此逃散。沼禅师因病无法行动,海云就独自留了下来伺候师父。中观沼说:“我年已老大,死不足惜,你正年轻,如此玉石俱焚有什么好处呢?你还是赶快逃命吧!”海云回答说:“因果无差,生死有命,我怎么能离开师父自求脱免呢?即使能免一死,我还算个人吗?”当他们被俘后,海云以智慧折服了蒙古将军李七哥与史天泽。并与海云结忘年之交,对沼禅师执弟子礼,将海云推荐给南征统帅木华黎。木华黎专门向成吉思汗报告了此事。成吉思汗颁旨给予海云师徒种种优遇,封中观沼为“慈云正觉大禅师”、海云为“寂照英悟大师”。

因海禅师悟境宏阔,说法圆融,倾倒了大批蒙古贵族,从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到蒙哥,四代君王一直对他崇敬有加,请他出面掌管天下佛教事务。大元真正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尚未登上大位时,曾折服在他的座下,不但听从他的倡议,广求天下硕儒贤士治国,而且跟从他受了菩萨戒,成为了他的正式弟子。

海禅师最大的功绩就是向忽必列推荐了刘秉忠,刘秉忠小海禅师十二岁,1238年,此年为蒙古太宗十年,刘秉忠23岁,邢州官员请虚照禅师主持天宁寺。此年刘秉忠遁居紫金山,虚照禅师派遣其弟子颜仲复招为天宁寺僧,法号子聪。七月因邢州蝗灾,虚照禅师带刘秉忠前往云中,即今大同。次年虚照禅师返回邢州,而刘秉忠留居南堂寺,潜心于天文、周易的研究。就是这样,两位智者大云中相遇,于1242年刘秉忠随海云前往和林,被留驻忽必烈藩府,开始了陪伴忽必烈的政治生涯。

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起用忽必烈主管大漠以南领土的军政大权,刘秉忠向忽必烈陈述了他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提出了“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当时在邢的达鲁花赤横征暴敛,使“百始大骇,散而之四方矣,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望见军马,则匿之丛薄间。”“公私阙乏,日不能给”饿殍遍野,不少贫民流离失所,逃难异乡。刘秉忠说:“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张文谦也向忽必烈进行了推荐,张文谦在奏折上说:“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曷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忽必烈接受了刘秉忠与张文谦的推荐,选用了张耕、刘肃、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对邢州进行大治。

《元史.刘肃传》记载,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即今天河北威县。生于1187年,卒于1263年。金兴定二年,刘以词赋甚优被选拔为进士。后为尚书省令史,曾出任新蔡为地方官员,实行了很好的安抚政府,在民间有良好口碑。金退兵后,元军进入中原,刘肃从元。1252年,出任了邢州安抚使,刘肃到任后与张耕、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共同治理,注重农桑,安抚民心,大兴经济,特别是“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以沙河綦村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时间不长,邢州一带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

经过了邢州大治后,邢州城经济得到了复苏,成为攻南宋的一个后方基地。1259年,蒙古宪宗九年,忽必列大会诸王军队于邢州,改邢州为顺德府,在此进行了攻南宋的总动员。后因蒙哥故回师,于1260年忽必列继皇帝位为元世祖。

□ 顺德城元代建筑

元代时期,邢州改顺德府后对原邢州城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百年之间,顺德古城内建筑栉比,建筑宏大。是邢台城市建筑史上一个高峰,在当时的邢州城中,成组的官衙建筑和宗教寺院。

在邢州城中,邢州府衙的前面有一座大楼,为郡楼,即清风楼。

清风楼建于在府志中说重修于明代,也有说始建于唐代。最近发现的碑刻中,元代时该楼就称之为清风楼。此楼底部用基石作台。下层有门洞,门洞上有石匾,刻有“顺德府”三字。在西侧有外置步梯可登楼。二楼为木结构建筑,南北开门,楼内墙上有王维四季图和明清两代留下的诗文。楼内有木梯可再上层一楼,登楼四向开门,极目望门,邢台风景尽收眼底。到明清时这里是邢台胜景,清人李京曾作顺德十二景,其中“郡楼远眺”就是指的清风楼。李京说:“郡城内有楼焉,高十余丈,俯视城内外,望十五里远。西山爽气,入窗牖栏楯间,日夕万家烟火,如缕如织。城南七里河如带,百泉、达活泉如雨落星湾。鼓钟其上报晨昏,为郡谯楼。进府署由楼下行。建自唐宋。诗曰:“百尺丽谯不记年,千家灯火夕阳天。登临平讶乾坤合,荡漾低看日月悬。帘卷行山来暮景,窗开陆泽起寒烟。钟声报漏仍高望,夜气苍茫北斗边。”

在城的西侧有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当时称为“华池兰若”。兰若为佛教用语,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空闲处”“远离处”,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泛指佛寺。华池即花池,是莲花池的简称。金元交战时天宁寺受到了破坏。后刘秉忠的老师虚照禅师对寺院进行了恢复,利用城西护水河的水通过西城墙的水关流入城内,在寺院前形成了水塘,佛殿建在水塘中,水塘植满莲花,清气若兰,乐情在水,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这座建于唐代“华池兰若”道场,在虚照的主持下重现了唐初的莲花塘上最具特色建筑风格,“遂为邢州之闻刹”。

柳溪亭,在县北城河旁。金大定年间(约公元1184年),安国军节度同知王邦用利用这里的天然佳景,在这里挖池溏、筑长廊、植柳树、养红鲤,建柳溪亭。元代又进行了治理,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优美景观。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形成了柳树成荫,荷花满溏,水磨旋转,鲤鱼跳跃,渔人捕钓的江南水乡景色。所以这里又有“邢台小江南”之称。

在达活泉园中有龙神庙,建于后赵时期,以纪念佛图澄在此“咒龙治水”。到元代,忽必列敕额为广源庙。郭守敬邢州治水时,即从此开始。

最大规模的应该是邢州开元寺,此寺在邢州改顺德府后,称为顺德府(路)开元寺,后忽必列敕额为大开元寺,在寺内有万安禅师的修复的普门宝塔、万安舍利塔及藏经楼、戒台等等,是黄河以北之名刹。

□ 元代遗宝

在保存至今众多元代文物中,有铜器、铁器、瓷器,器物中又以元代的瓷器为,这些瓷器大多数为磁州窑所生产。

铜器以铜镜为代表,元代的铜镜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前段为延祐以前,主要是模仿宋镜,形制较薄,主要有菱花形、葵花形和圆形带柄镜,纹饰采用浮雕手法;延祐以后,是元代铜镜的代表器物,形制厚重,有圆形和圆形带柄镜,纹饰也趋于简化。

元代双龙纹镜,圆型、中央有镜钮、莲瓣状钮座,镜外区有两条对称的龙纹,头尾相随,龙体修长,屈颈扬身,张嘴吐舌,圆睁双目,目视前方,双前肢同步前伸,三爪趾张开,爪锋尖利,龙首与龙体比例适中,整体形象威风凛凛,造型生动传神,层次分明,为元铜镜不可多得的珍品。

瓷器中有盘、瓶、罐、碗等器型,其中以磁州手绘大罐最有特点。

宋元时期,是磁州窑发展的顶峰阶段,其产品种类较多,造型呈多样化发展。在原刻画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画技艺,大胆的进行创新,其题材更加贴近于生活和百姓,使其产品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梅瓶是当时的一种主要产品,为当时的一种盛酒器。梅瓶的造型为小口,短颈,圆肩,上腹较鼓,下腹渐收。

在梅瓶装饰上有书法与绘画两种,以铁绣花釉书写或绘出花纹,或简笔、或繁笔,或仅书数字,或长篇词句,形成黑白分明的图案,表达当时世人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生活情趣。

白釉黑花题文罐,共出土三件。底陉17.6cm,口径17cm,高34.8cm,腹陉35.5cm,器物上图文并茂,画工粗矿但又不失精细,具有深厚的民间气息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元代器物中,有一套琉璃仪仗俑十分珍贵,这套俑共87件,其中陶俑51件,红陶质地,烧制前施蓝、绿釉,出窑后又在人俑的面部、颈部、手部等施白粉,在帽子、嘴、耳等部位施红粉,在毛发、眼睛等部位施黑粉。这些俑分仪仗俑、轿夫、仪卫、仕女俑四种。俑皆立于方座上,仪仗俑头戴短檐毡帽,身着绿色长袍,外罩深蓝色半袖褂,三颗扣对襟,黑色履尖外露,双手屈于腹前作持物状。这些元代陶俑的发现,是研究元时期服饰、家具、上层社会生活及习俗的宝贵实物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