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井陉古驿道考察记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2018年农历正月十五,受井陉县政府邀请参加在石家庄市井陉县举办的我们的节日—2018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期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近40位民俗专家和学者就民俗传承、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庙会文化当代价值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正月十八日,与全国民协诸位老师共同考察井陉古驿道。

井陉古驿道是全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驿道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古驿道,因有史记载开凿于秦始皇时期,故又叫秦皇古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古驿道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这里自古是河北与山西间太行山腹地的一条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上,自古以来燕赵晋秦之客,东西往来,络绎不绝,素有“冀晋通衢”之称。

井陉是千年古县,县城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为什么称为井陉?《太平寰宇记》释为:“四方高 , 中央下, 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形),故谓井陉。”此说为地形的解释。

古驿道的历史有多久?数千年间古驿道与井陉紧密相联,根脉相依,是井陉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井陉地名也是由这条古驿道而来。

根据研究,早在西周穆王时期,即约公元前1054—前949,对狄戎进行了北征,并在井陉一带进行了狞猎。关于此考证详见《穆天子传与井陉地名新考》一文。认为井陉地名应作历史解释,陉,从文字释义上讲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又说为灶的边缘为陉。井陉之“井”当为国名,即西周时期的邢国。两者合为地名,即井陉地名的释义为古邢国西北的边“陉”。

井陉古驿道开凿于何年?在《穆天子传》中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周穆王北巡,在书中记载中,不仅是研究井陉历史悠久的证据,还为我们研究井陉先秦时期的地理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为研究河北区域先秦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在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北巡河北一带的记录,有“漳水”和“钘山”等地名。钘山即井陉山,当时穆天子在戊寅日周天子北征,渡过了漳水。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源在山西境内。戊寅日至庚辰日,中间用了近十三天,北征来到了盘石关。盘石关在山西平定县。自盘山进入钘地,到癸未这一天,天气有雨雪,天子狩猎于钘山之西阿。庚辰至癸未,中间又用了近近十八天在钘山一带狩猎,第二天,也就是癸巳日,登上了赞皇县的坛山,举行了祭祀之礼,挥剑在坛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

这个记载描述了西周穆王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山西进入井陉的一条古道,这个古道也就是今天井陉古驿道的前身,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井陉古驿道的历史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今天井陉境内的古驿道是自鹿泉郄庄经亮子岭、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过绵河后 ,经长岗、南河头、横口、张村、西河、井陉故城、板桥、长生口、龙窝、核挑园、 旧关 ,到山西平定柏驿井。这个路线与穆天子北巡的路线也是基本相符的。

井陉古驿道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十分的丰富,在全国民协和河北省民协组织的井陉文化考察活动中,专家学者对此有着深深的感触。

在古驿道的沿线四十多个村庄,与驿道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近200多余处,有驿道遗址、关阁、桥梁、驿站、寺庙、戏楼、店铺、石窟碑刻、古树木、历史民居等。

驿道上的关阁,建在通过村庄的两端,这些阁楼有的与村墙相连,有的与自然的沟壑形成天然的屏障,现存有30余座,其代表有土门关三阁、北横口西阁、核桃园东阁、西阁等。

驿道上的关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阁庙一体,就是下面为通行关阁,上面是百姓供奉的庙宇,在庙宇内供奉着各路神仙。如东土门西阁、上供奉文昌与关帝,西土门东阁,上供奉真武与三官。北平望东阁上供奉药王、北平西阁上供奉普贤,上安东村东阁供奉以全神,上安东村东阁上供奉玉帝,北横口西阁上供奉观音,北张村西阁上供奉关帝,南峪东阁上供奉财神和武圣等等。

在驿道旁有龙窝寺,位于位于井陉县城微水西南25公里。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版《井陉县志 》记载:“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原龙窝寺规模较大,寺前西南、东北两端各建有关阁,古驿道从阁楼的门洞下穿过。龙窝寺石窟分布于龙窝寺遗址之西与东北山崖上,分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在高出307 国道路面数米的崖壁中部,共有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的大小佛像47 尊,均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大小不一的十四个石龛中。在上下错落排列的五个较大型石龛中,有四个石龛内各雕刻佛像一尊,这四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式。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身披贴身薄袈裟,袒胸露肩,面部端庄慈祥,衣着朴实无华。从雕刻风格中看,有唐末宋初之特点。位于左上部的另一个较大石龛内雕刻是菩萨造像,这是整个石龛中的精华。这尊菩萨造像,头戴宝冠,身披饰有缨络之袈裟,呈左腿盘曲,左手扶地,右腿跷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的自在菩萨形象。

龙窝寺石窟雕刻精美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石壁上诸多古人题刻,可反映出历史文化的丰富与悠久。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驿道的沿线还保留着服务设施,如古井、车马店、古驿道递运所等等。

沿道路还保留下来许多古槐树,500年以上的树龄的有28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七棵,2000年以上的有2棵,如南河头古槐树龄达2200年。核桃园驿道旁的古树达1000年以上。

古驿道遗址现保留有十多处,大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青石铺砌,在一些路面上还保留着明显的车辙印,白石岭的东天门即是最著名的一处。

 " 险隘古陉关 , 巍峨四面环 " 井陉东天门古驿道是井陉古驿道的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历代遗留下来的驿道、驿铺、关城、关楼、 驿马槽、驿马井 , 至今这里还保留下来先秦以来开凿的驿道石坎。东天门驿道是开凿在原始山体的路面,历代的开路者在石灰岩山体上,依山就势,蜿蜒而上,伏势而下,忽左忽右,急缓而就。这些石灰岩的路面,或劈山石以就,或劈石就地取材采石砌平凹处 ,筑成原始山体开凿与人工石块砌垒相结合的驿道。

在保留到今天长达 2000多米的驿路上,车硬是将石质路基磨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东关城城洞下完好的车辙印,车辙印长约近20米,有的深约30--40公分。数千年间因大量车辆的通行,一次次将坚硬的基压的凹凸不平,造成这里的车辙沟很深,而凸起来的石头托起车体难以前行,使驿道的管理理不得不让把高于车辙的石头又一次次的凿平,这样就形成了东天门城门洞低于原来基础近2米的石洞槽,石槽的两侧的石壁上还留下了车辆行进时车軎与石壁磨擦的一道道划痕,成为了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东天门古驿道关城在筑建之初,就具备了古代城池的瓮城作用,两道关城之间相距50米,地势险胜,兵防严备,易守难攻,为通过这里的天然销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关城内有当时值守兵役使用的兵房,山坡上还有驻守的各种建筑与设施。明代诗人王世贞在此驿路通过时,写下了“四塞河山险,中通一线天。雄关蔽全赵,叠嶂拱神京。”的诗句。

在秦皇古驿道的东阁关帝庙,为清代的建筑式样,作法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作法杂以当地的一些作法,神像的背后还有民国之前遗留下的壁画。

“顾城轨易深,(王反) 峻日摧。每当联蚓结绊之时,轮铁蹄甲与岭石相摩 ,声若奔雷, 响应山谷。石之凝者,勒缰者, 起觉,羊蹄,鹿盘,鸟道,蚕丛,尚无其险峻也。” 这是清光绪年间平定名士张钺对东天门古驿道的描述。

古驿道已经数千年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在此发生过很多次著名的战役,如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756年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石太线百团大战等等都发生在这里。

古驿道是历史悠久,使用时间最长,学者研究后说,现存的井陉古驿道比罗马古道要早许多年。尤其可贵的是沿驿道各种文化丰富,保存完好,村庄形态完整,有着文化遗产的珍稀性和独特性,是古道文化中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之大成的文化体。可称为天下第一道。

秦皇古驿道

驿道上关阁

古驿道上的古民宅

古驿道上的井陉窑

古驿道上的古镇之一--天长镇

驿道上的民居

井陉拉花传人向学生传承拉花技艺

驿道上的民居

核桃园村关帝庙

驿道上民俗新年

古驿道关阁上题记

专家学者考察井陉古驿道

白皮关匾

驿道文物

古驿道民俗文化

核桃园龙王庙

古民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