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充满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戏秦皇汉武 2021-07-29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号东坡居士。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且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可想他们父子三人在文学造诣上的成就。

但是从文学传承上来讲,还是苏轼更加略胜一筹,可能有人不知道苏洵,苏辙是谁,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苏轼。

就算一个人再怎么不爱读书,那么也一定会知道苏轼的诗。

提起苏轼,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他的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而苏轼的词读后总会让人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所以很多人都说,读苏轼的诗,可以医心。

但是苏轼的一首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很容易被世人忽视,而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也很很有意思。

苏轼与弟弟苏辙同年进京赶考时路过渑池,借宿在一个古寺里,当时兄弟俩还曾经在照壁上题诗,后来兄弟二人双双高中。

但是考中进士后,二人便面临着分别,因为苏辙被留在京城任职,而苏轼则被外派到陕西凤翔做官。

兄弟分别,心中的情谊无法割舍,于是苏辙一路相送,在回京的路上又经过了渑池这时的他内心深处十分感慨,再难掩饰心中的伤感。

于是回京之后,他马上写了一首诗送给苏轼。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里有一种人生四处漂泊的感伤与迷茫。

当苏轼收到弟弟的这首诗时,内心也是一阵悸动,如果可以选择,他当然不想与弟弟分离,可是他们却没有选择。

即使苏轼的心中也是十分伤感,但是他作为一个哥哥,自然是不能让自己的弟弟如此低迷下去,于是他马上写了一首诗来劝解和开导弟弟,更是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教给弟弟。

而其中的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更是一开篇就惊艳了世人。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人的这一生到处奔走,经历了种种像什么呢?应该像天上飞翔的大雁,踩在积雪的地上。

  • 它们在地上留下了许多爪印,但是大雁是要不断飞行的,随着它的离开,它留在这里的痕迹也就跟着消失了,所以它要去何方,这不是我们可以做主的。

  • 当年接待我们的老僧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我们在上面题诗的那面墙壁也已经坏了,因此也不能找到当时的墨迹了

  •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年赶考时的经历的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苏轼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将自己比作那飞鸿,而他与苏辙所经历的也不过是这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

后来,苏东坡把这种人生哲学写进了另外三首词中:

面对漂泊无定的生活,苏东坡说“此心安之处是吾乡”;

面对人间的世态炎凉,苏东坡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生命中无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诗词在很多方面都是互通的,但同时又是各具特色。

在古代佳人才子都通过写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而我们现如今最多也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喊两嗓子来释放自己。

这么一对比,倒显得我们十分的粗俗了。

在当今这个社会,好像真的再也找不出可以写出流传千古名作的人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而读过众多诗人的诗词后,我好像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的诗词可以流传千古,而我们的就只能称为是打油诗。

如今很多教授一直鼓励现在的人们应该多读古诗词,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人,都可以从古诗词中发现自己,找到兴趣。

古诗词既可以增加学识和见识,同时也能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这一点,我们从才女董卿的身上足以见得。

而如今学校也开始重视孩子古诗词的而教育,大大增加中小学的古诗词内容,考试中的古诗词占分比例达到整张试卷的50%,

相信有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诗词急红了眼,不要急,北大才女琬如编著特邀中华书局资深编辑沈锡麟先生编校了一套诗词读本——《飞花令》

此书在《诗词大会》被评委们集体推荐过,适合为中小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

这本书以飞花令为主题,围绕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为主题,选择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

它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趣味性与内容的博大,从而提升孩子们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在轻松的文字游戏中,领悟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古诗词的魅力,全彩印刷、典雅大气,篇篇诗词中,领略古典名家的文辞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